第122章 上有对策
工部尚书老泪纵横,感动的无以复加,朝陈渊鞠了一躬后离开了。
顾言没忍住笑出声:“时也一句话,可抵灵丹妙药,我看工部尚书腰也不酸,腿也不痛,走路好像云上漂了。”
陈渊无奈:“你啊你。”
顾言最近对他愈发亲近,这是好事,陈渊乐见其成,对顾言的玩笑之语只觉得如听仙乐耳暂明。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顾言不管说什么做什么,在陈渊眼里都是好的。
玩笑过后就是商议正事。
陈渊正色道:“我想听听阿言的意见,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修好水泥路?”
陈渊心底有主意,但只是有个大概,一些细节没有打磨出来,他想听听顾言的看法,毕竟顾言聪明,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旁人不一样。
顾言沉吟片刻,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现代公路的运营模式,套个模板稍微变动一下可以用在大乾。
于是他说:“就像工部尚书所说,大乾国土辽阔,要想朝廷出钱把所有土路修成水泥路,是不可能的,朝廷没有拿不出那么多银子。”
总不能为了修路把其他事项耽搁。
朝廷的每项花销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一年多过一年,要是修路挤占了其他预算,只怕不好。
“我觉得,可以公开招标。”
“什么是招标?”
顾言张了张嘴,决定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所谓修路,就是把一座城市和另外一座城市连接起来,每修一条路,最少也能惠及一座城。”
“居住在这座城里面的商户是最关心城外的道路情况的,他们会思考这条路修起来后,他们到下一个城市所用的时间会缩短多少,缩短的这部分时间,能够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利益。”
“尤其是对售卖生鲜水果的商户,时间就是金钱,对他们来说时间越短,他们所获取的利益就越大。当然同样的,水泥路修好以后对航运的冲击巨大,以航运为立身之本的商人会抵抗水泥路的普及,这些问题就需要朝廷去解决。”
“所以我们可以以一座城为中心,并向外辐射,向有意的商户们招标。可以是一家,可以是两家,甚至四家,五家……对所修路段进行比例出资。”
也就是朝廷事先说好,这段路要修多长,修到哪里,要耗资多少,然后公开向商户们集资。
商户们可以一家独大力排众议全部出资,也可以几家联合起来共同出资。
这样就不用朝廷出钱,完全是用商户们的钱修路,稳赚不赔的买卖。
陈渊听懂了,皱眉道:“恐怕没那么容易。”
商人是最精明的,从不做赔本买卖。
朝廷描述的愿景再宏大、再美好,始终难以打动最核心的人物。
他们会想,如果朝廷把钱拿走了,但是迟迟不动工,一味拖延怎么办呢?
只说修路,但是拿到钱立马就修,和等个十年八年亦或二十年再修,可是差远了。
为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空头承诺,眼巴巴的奉上一切,那太傻了,必须谨而慎之。
顾言一笑:“所以朝廷还要承诺他们一些应有的利益,有利可图,商户们才会积极参与。”
“什么承诺?”
“比如哪户人家出资多少钱,修建了某一条道路,那么未来十年亦或未来二十年,这条道路所产生的收益照比例进行分配。”
“当然,因为是朝廷主持修建的,所以朝廷也要拿走一部分,所以朝廷和商户们三七分,如此可彰显朝廷恩德,不与商户们争利。”
“剩下的七分就让商户们以出资比例进行利益分配,皇上以为如何?”
陈渊沉思片刻,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主意。
“当然,我还有一个办法。”顾言笑笑,将现代的公路收费站稍微改动了一下。
“在水泥路修好以后,朝廷可派人在官道上修建一处驿站,主管收取过路费,兼职提供食宿,可以为朝廷赚取税收,充盈国库。”
“经过的人多了,驿站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说不定会有商人直接就在驿站里面进行商业交易,刺激经济发展。”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个人想法,后续还需朝中大臣们经过仔细商议后决定是否实行。”
陈渊看他的眼光犹如看一座宝藏:“阿言总是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给我一个惊喜,你说的这些法子都很好,我这就让户部定个章程出来。”
“时也既然这样说了,那我再提一个小小的意见吧。”顾言说,“除了利益上的分配,于名声上也给一点甜头吧。朝廷可以把每段路出资的商户记录在册,然后雕刻在路碑上,相当于功德碑一座,凡是过路的人都可以铭记在心。”
“可。”陈渊点头,“商人重利,但对名声也格外看重,这个法子可行。”
“那便趁这两日工部尚书在行宫休整,便让他和户部尚书一起商议吧,皇上也召集大臣商讨一下,尽快定下来。”
陈渊应道:“好,那便名声召他们来商议。”
他看着顾言,憋在心中很久的话最终还是问出口:“阿言,水泥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发明,功在千秋,造福万民……你愿意昭告天下,为世人所知吗?”
换作以前顾言不愿,又不是他发明创造的,他可不敢往自己脸上贴金。
心态转变一下,换个思维想,如果没有他的话,现在的百姓不知道还要受多少苦,是他让水泥提前问世,造福百姓,方便民生。
“可以。”他说。
陈渊很开心,既然顾言愿意让天下人知晓,那么他立顾言为元君就是名正言顺,没有人可以反驳。
功绩明晃晃的摆在众人面前,是抵赖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