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骗经新本 > 第4章 信僧哄惑几染祸

第4章 信僧哄惑几染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徽州人丁达,性格善良,乐于施舍。一天,他和朋友林泽一起去海澄购买胡椒树,然后到临清等地出售,货物很快就卖完了。在那里有一个寺庙,里面有一位名叫无二的著名僧人,年纪将近三十多岁,相貌英俊,擅长讲解经文,善于谈论因果报应,吸引了许多良家子弟前往寺庙参拜,经常有人被他劝化,剃发出家。当时,丁达邀请林泽一起去拜访无二。林泽说:“你一向喜欢做好事,听说这位僧人口才很好,多次诱导人剃发出家。如果你见到他,被他的话所迷惑,怎么回去见父母呢?”丁达回答说:“他劝说归他,听从与否在于我。我自己有主见,他怎么能左右我呢?”于是坚持要去拜访无二。见到无二举止优雅,谈论因果之事,丁达被深深打动,把所有的钱财都捐给了寺庙,拜无二为师,准备剃发出家。林泽愤怒地说:“还没到这里之前,我就提醒过你。现在果然被迷惑了,你以后怎么做人?”尽管他再三苦苦劝阻,但丁达不听。林泽只好自己回去,丁达则在寺庙里修行。

    过了两年,僧人无二因为有一个姓董的寡妇来到寺庙烧香,她容貌美丽,也信仰佛教,喜欢念诵佛经。她带着一个十七岁的丫鬟,长得非常娇媚,来到寺庙也参加了拜佛。无二用巧妙的言辞劝诱她,董寡妇也心悦诚服,立即拜无二为师,想要剃发出家,暂时在寺庙里住几天。她的丫鬟经常去无二的房间送水果,无二难以抑制自己的欲望,用十两白银引诱她。丫鬟接受了银子,与无二发生了关系。无二又想到了董寡妇,夜里偷偷进入她的房间,等待董氏熟睡后,想要强行与她发生关系。董氏坚决不肯,大声喊道:“谁这么无礼,竟敢来强奸?”话还没说完几句,无二就用毛巾紧紧勒住她的脖子,不久她就死了。

    第二天,丫鬟去告诉了董氏的儿子李英。等到李英到达寺庙时,无二已经先逃走了。但是无二的名声很大,到处都有人认识他。李英雇佣人四处搜捕,不到两天就把他抓住送到了县衙。县官立刻派了百余名民兵包围了寺庙。这时寺庙里的僧人都已经四散逃命,没有僧人可以抓。县官下令烧毁了寺庙,将无二打了四十板,判处死刑。

    丁达后悔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没有脸面回家。后来家人知道他已经逃回来,派人找到了他,直到头发长长了才敢出来见人。这是愚蠢的人相信僧人的明显教训。

    评析:寺庙藏匿奸邪,僧侣就是贼,这是常有的事,也常常有人暴露出来。人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但也多有所耳闻,为何还不知道警惕呢?妇女进入寺庙,男子出家,真是太愚蠢了。董氏虽然死去,但幸运地保全了贞节;丁达虽然幸免于难,但已经失去了财产。如果当时他和无二一起被抓获,怎么分辨清浊?必然会一起死在监狱里。所以,那些用邪说引诱人的人,无论是学者还是农民、工匠、商人,都应该不信他们的话,远离他们。

    小课堂开课了:

    这个故事提供了哪些道德启示:

    1 审慎选择精神导师:丁达的故事警示我们,在选择精神导师或追随某种教义时,必须审慎行事。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外表和口才而被吸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教导或行为就值得信赖。真正的智慧和道德指引应该来自深思熟虑和全面了解后的选择。

    2 个人责任与自主判断:林泽的担忧和丁达最终的决定对比鲜明,强调了个人在面对诱惑和影响时应保持独立判断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承担后果,不能完全依赖他人的引导。

    3 警惕伪善与表面现象:无二僧人的行为揭露了伪善者的真实面目。表面上他是受人尊敬的僧侣,实际上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不道德的行为。这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表面上看似高尚,实则内心腐败的人。

    4坚守道德底线与正义:董寡妇的悲剧和无二的最终结局表明,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终将受到惩罚。这强调了坚守道德底线的重要性,以及正义终将得到伸张的信念。

    5 珍惜家庭与社会责任:丁达放弃家庭和社会责任追求宗教生活,最终导致个人悲剧。这提示我们,个人的精神追求不应忽视对家庭和社会的基本责任,平衡个人信仰与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6 教育与批判性思维:故事中的角色们缺乏对宗教和道德教导的批判性分析,这导致了他们的不幸。教育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各种教义和信仰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这个故事通过展示不同角色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在面对宗教、道德和人生选择时应有的谨慎态度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精神成长的同时,也要保持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