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僧似伽蓝诈化疏
天元寺因年代久远而日渐破败,住持僧人完朗有意修复寺庙,但担心工程费用巨大,除非有大善人发愿独自承担,否则难以着手。某日,一位游方僧人若冰来到寺中借宿,他的身材高大,面庞方正且黝黑,眼睛圆润耳朵长,与寺中的伽蓝神像颇为相似。完朗一见之下心生欢喜,夜晚设斋宴款待若冰,对他非常尊敬。
次日,若冰问完朗:“贵寺如此热情接待四方游僧,是否意味着寺庙即将兴旺?”完朗答道:“振兴我寺,需仰仗尊者您的一臂之力,我大胆有所请求。”若冰回应:“山寺缘分浅薄,如何能助您一臂之力?”完朗解释说:“修缮寺庙需五百金,即便四处化缘,所得亦难济大事。我看您的相貌与本寺伽蓝神极为相似,希望您能前往富裕人家,劝其捐资全额修缮,如对方犹豫不决,邀其来寺亲自查看,我自有办法说服。”
若冰领会了完朗的意思,前往大江边,那里有一位财富万贯的柴商荆秀云。若冰带着干粮,来到柴商的办公处,高声诵经,盘腿而坐,大声呼喊:“化缘!”柴商命令手下给予钱财。若冰不为所动,说道:“我不是为了小额钱财而来。贫僧与施主有宿世缘分,特来化缘千金。”秀云脸色一变,问道:“化千金有何用途?”若冰回答:“距离此处二百里,有座天元寺。当初建造时,施主与寺有缘,因此今生富贵。如今寺庙破败,需五百金修缮,另需五百金购置香灯田,以保寺庙长久,施主功德无量。”
秀云追问:“你为寺化缘,与这寺有何宿缘?”若冰答道:“寺院乃我修行之地,若无缘分,怎能长久居住?”秀云不予理睬。若冰在柴排旁静坐三日不离去,手下人给他食物便吃,不给也不主动索取。又过了四日,秀云说:“我愿意捐助三百两,你再去别处化缘吧。”若冰却说:“有缘之人我未能化得,无缘之人我又何必徒劳?”秀云说:“你把化缘簿拿来,我写上三百两。”若冰回答:“化缘簿留在寺中。三百两亦不足用,不必写了。施主若图今生享福,只需施舍五百两。若想为来世铺设道路,非千金不可。”
秀云说:“我不信今生来生之事,你且领走三百两,用心修缮寺庙。不足之处,难道没有别的善人相助吗?”若冰说:“我并非为了银两而来,施主可自行送往住持僧处。”秀云承诺:“我十日后将银两送到寺中。”若冰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后离去。回寺后,若冰向完朗详细讲述了事情经过,并约定十日后柴商将来,届时他将会远离。完朗听后大喜,准备茶果斋品以待。
到了第十天,秀云果然带着银两和两名仆人来访。完朗知道他是柴商,恭敬迎接,待茶过后询问:“施主贵姓?”秀云答:“姓荆。”完朗又问:“施主从何处来?”秀云说:“我是应贵寺化缘僧人之约,从江上而来。”完朗故作疑惑地说:“本寺并未有人外出化缘。”秀云说:“十七日前,有位僧人在我的柴楼中静坐七日,我答应他今日来访。”完朗说:“本寺半月内并无僧人外出,定是游方僧人欺诈。”随即安排斋宴招待。秀云心中疑惑:“若是游方僧人欺诈,为何不前日便领走银两?”他心中存疑,四处游览寺庙。
走到伽蓝神祠时,抬头一看,发现伽蓝神像与前日的僧人极为相似。两名仆人也指出:“这位伽蓝神好像前日的僧人。”秀云越发惊异,怀疑是伽蓝神化身为僧人,来劝他修缮寺庙。于是祈祷说:“前日的僧人如果是您所化,请赐一圣杯。”果然得到一圣杯。他又祈祷:“我已带来三百两银子,请保佑今年生意兴隆。”再次得到一圣杯。接着说:“三百两不够,如果要五百两,请赐一圣杯。”又得到一阴杯。最后祈祷:“我心中已明白。如果要五百两作为香灯田,请赐一圣杯。”果然又得到一圣杯。
秀云拜谢后,回到斋宴,对完朗说:“修缮寺庙需要多少银两?”完朗说:“我一直有心修缮。前几天请工匠估算,需要五百两才够,所以一直未敢行动。”秀云说:“我之前答应过三百两,现在带来了,明天再送二百两来补足。如果修缮完成,我再施舍五百两购买香灯田,永久供奉佛祖。”完朗听后大喜,合掌下拜。后来秀云按照约定施舍完毕,若冰秘密分得二百两银子后离开。
评析:僧人的相貌与伽蓝神相似,因此成就了这一巧合,可谓是奇事。然而这一切都是人为设计,哪里真有伽蓝神的化身呢!因此,富人如果能慷慨施舍,本是善行;但如果认为真佛化缘而施舍就能得到福报,这两个欺诈的僧人,难道真的能给人带来福祉吗?我是不信的。
小课堂开课了:
如何分辨一个僧人是否真的有德行
分辨一个僧人是否真的有德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 外观特征:虽然外观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但通常僧人的外表会比较朴素整洁,符合佛教的形象。例如,他们可能会穿着特定的僧袍,保持头发整齐,面容平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可能会模仿僧人的打扮,但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内在品质。
2 行为举止:真正的僧人在行为举止上通常会表现出谦逊、温和、自律的特点。他们会遵守佛教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此外,他们的行为会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慈悲,以及对佛教教义的虔诚。
3 语言交流:在与僧人交流时,可以注意他们的言辞是否得体,是否能够用佛教的教义来解答问题。一个有德行的僧人通常会有较深的佛学知识,能够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4 生活态度:真正的僧人通常会有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提升的生活态度。他们可能会选择居住在寺庙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于修行和学习佛法。
5 社会评价:一个有德行的僧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他们的行为和言论可能会被广泛传播,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6 官方认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僧人可能需要经过官方的认证,持有相应的证件。例如,在中国,正式出家的僧尼应持有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号,省佛教协会颁发的正式戒牒。
7 专业知识:如果你是佛教徒,可以尝试用一些佛教术语向僧人提问,如询问他们的法名、寺院的五堂功课等,或者让他们背诵一些佛经,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他们的真实修为。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观察角度,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地判断一个僧人是否有德行。最重要的是,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现象,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来做出判断。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不要因为个人偏见而对他人进行不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