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服孩儿丹诈辟谷
有一僧人自称能够辟谷,许多富裕家庭邀请他去试验。连续七八天,他不吃一粒粮食,有时每隔两三天,只喝一碗滚烫的水而已。他的名声传播得很广,人们争相以金银财宝施舍给他。一位乡官见到县令褚公,偶然提及此事,称赞世间竟有这样的高僧,真是仙佛再生于世。褚公最为正直,向来不信僧道之流,他说:“人拥有这样的身体,怎能断绝饮食呢?那些假装辟谷的人,不过是暗中藏匿干粮,以此迷惑愚昧的民众罢了。明智的君子,怎么能相信这种人呢?如果真的能够辟谷,他应该隐居深山,唯恐自己的名声传入人间,何必在市区游荡?接受人们的金银财宝施舍,又有什么用处呢?”乡官被褚公一番反驳,似乎自己也变得相信这是邪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说:“父母官如果不信,可以召他来试试,就知道我的话并非虚妄。”
褚公立即派人将僧人带来,命令搜查他的身体。除了二十四个弥陀珠之外,别无他物,便让他带着这些珠子进入。褚公为他准备了一间干净的房间,布置了床席供他坐禅,外面则派人轮流秘密监视。每天派人公开开门查看一次,出来后就锁上门。头两天内,僧人果然盘腿而坐,容貌如常。到了第三天查看时,发现他脸上有了疲倦的汗水,请求喝滚水。褚公命人给他,然后再次锁上门。秘密监视的人报告说:“僧人用一颗弥陀珠调水喝了,容貌又恢复了正常。”之后每两天给他送一碗滚烫的水,秘密监视的人总是报告说:“他用珠子调水喝了。”
经过十一天,褚公召他出来,检查他的弥陀珠,发现只有十九颗在手上了。褚公没收了他的珠子,命令将他关进轻刑犯的牢房,不允许他随意活动,让他静坐等候发落。褚公秘密嘱咐狱卒说:“绝对不允许僧道之人进入见他,两天后他一定会向你乞讨食物。你问他弥陀珠是怎么做的?做出来用水调和,与这珠子一样,事后我会重重赏赐你。”
第二天,僧人就向狱卒乞讨食物。狱卒说:“你教我制作珠子的方法,我就给你食物。”僧人说:“这种药非常难得。你只要给我食物,我出去后会给你很多银子感谢你,不必问这个配方。”狱卒没有给他食物,三天后僧人饿得面色青黄,毫无生气。
褚公将僧人提出审问,说:“我早就知道这些珠子是孩儿丹了。你供出制造方法,我可以免你一死。”僧人装作快要死的样子,不敢回答。褚公笑着说:“大家看这个自称能够辟谷的僧人,在我褚公面前辟了三天的谷,就快要饿死了。这种丹药是用孕妇胎内的婴儿制成的,必须谋杀孕妇,取出婴儿来制作这种丹药。不知道你害死了多少人,才造下这样的恶业,你怎么敢说出口?我难道是在求你的配方吗?如果只是打死你,那罪过还算轻。”褚公命令在衙门前搭起一座台子,将十九颗珠子中的四颗拿出来给百姓们看,用滚水调和,整碗都变成了膏液。有敢于尝试的人,喝起来又香又甜,只喝两口,一天都不会饿。剩下的十五颗珠子分发给医生用来治疗损伤。然后将这个僧人在台上处以凌迟之刑。褚公说:“作为县令,我是百姓的父母官,怎能忍心杀人?但这样做是为了替众多冤魂报仇雪恨。”众人听后都感到痛快,而那位乡官以后也永远不再相信僧道了。
评析:那些假装辟谷的人,多数是将干粮藏在身上,服用孩儿丹的很少。这些干粮并不是直接藏在身上,因为担心被人搜查。他们通常将其寄放在乞丐身上,如果有人要试探他们,乞丐就会悄悄地将干粮交给他们。还有一些人服用松毛和竹叶,松毛与羊蹄草一起食用,竹叶与嫩蕨一起食用,这样吃起来既滑润又可以食用。僧人也曾经用这种方法来欺骗人,声称自己能够服用这些东西。然而,自古以来有关辟谷的说法,乃是仙方,并非人间所能有的。曾经有人遇到异人传授辟谷的方法,记录了下来。
小课堂开课了:
故事通过描述一个自称能够辟谷的僧人的欺诈行为及其最终被揭露和惩罚的过程,传达了几个道理:
1诚实与真实的重要性:僧人通过虚假的手段欺骗公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这强调了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诚实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谎言和欺诈终将被揭穿。
2怀疑与验证的必要性:褚公作为一个明智的地方官员,对僧人的辟谷能力持怀疑态度,并通过实际的测试来验证真相。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看似不可思议或过于美好的事物时,保持理性和怀疑的态度,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验证,是非常必要的。
3正义与法治的力量:褚公通过法律手段揭露了僧人的罪行,并对其进行了公正的惩罚。这表明了正义和法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们能够保护无辜者,惩戒犯罪者,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4迷信与理性的对立:故事中的乡官最初对僧人的辟谷能力深信不疑,但在褚公的揭露后,他也开始不再信任僧道。这反映了迷信与理性之间的对立,提醒人们在面对超自然的说法时,应该更多地依赖科学和理性思考。
5责任与后果:僧人的行为不仅欺骗了公众,还涉及到非法获取和使用药物,最终导致了他的死刑。这说明了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这个故事是对欺诈行为的批判,同时也是对诚实、理性、正义和责任的赞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未知和诱惑时,坚守真理和正义,避免盲目追随和不加思考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