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和尚认牝牛为母
在夏季的六月,一位云游僧人在路上行走,看到一个小男孩在放牧一群牛。其中有一头黄色的母牛,体型庞大而且很肥壮。牧童伸出左脚让它舔,母牛舔了;接着他又伸出右脚让它舔。僧人好奇地问:“这头牛为什么要舔你的脚呢?”牧童回答说:“这头牛非常温顺,我很喜欢它。我的脚出汗多,味道偏咸,所以牛喜欢舔。”僧人得知牛喜欢舔咸味,便暗中记住了这头牛,它是索长者家养的。
第二天,僧人取来浓盐水,将其厚厚地涂抹在自己的头脸以及全身手脚等部位,然后找到索长者的家,跪在门口哭泣着说:“请发发慈悲,超度我们母子吧。”索老先生回答说:“我不懂诵经念佛,怎么能超度别人呢?”僧人说:“我已故的母亲在世时不肯修行积德,现在她去世已经七年,我知道她在阴间必定受到惩罚,但因为家里贫穷,我无法为她做功德以求解脱。我仰慕目连救母的故事,因此愿意削发出家,专心寻求超度母亲的方法。上个月我有幸遇到一位高人,他告诉我母亲转生为索长者家的黄色母牛,所以我特意前来请求超度。”
索老先生说:“我家牛栏里有四头母牛,你怎么知道哪一头是你的母亲呢?”
僧人说:“我愿意一起去看看。动物们其实很有灵性,母子相见时,一定会有亲情的表现,和其他牛是不一样的。”
索老先生便与僧人一起来到牛栏前,放出了所有的牛。僧人看到那头大母牛出来,立刻摘下袖帽,哭泣着跪向前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啊!”
母牛闻到他身上的咸味,用舌头舔他的头脸,好像是在表达怜爱之情。僧人更加悲痛地流泪,还自己脱去衣服,让牛遍舔他的身体,牛舍不得离开。
索老先生看到这一幕确实与众不同,就像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只是牛不能说话而已。他问道:“既然这是你前世的母亲,你现在想要怎样超度她呢?”
僧人说:“如果我有钱,我会出一半的价格买下她来照顾,但我这个穷和尚一无所有。希望长者能够发发慈悲,让我把这头牛牵到山上的小庙里去,每天采集草料煮粥喂养她。等到她的罪孽消除,寿命结束时,我会将她安葬,念经超度,这样她来世才能再次转世为人,不再堕入畜生道。”
长者被僧人的诚恳所打动,说:“我就把它送给你吧。”僧人叩头感谢后,牵着这头牛走了三天路程,将其寄养在了山上的小庙里。
到了十月,天气变得寒冷,僧人叫来了屠夫准备宰杀那头牛,将一半的肉分给屠夫,卖得的价钱是一两五钱的银子;另一半肉则由僧人自己留下,制作成了干粮,分别藏在僧袍的各个口袋中。随后,僧人径直来到索长者的客厅前,双腿交叉坐在地上。
长者出来看到后说:“这位僧人怎么敢坐在我的客厅前?”僧人反问道:“你还认识我吗?”长者回答:“不知道你是谁,怎么会认识?”僧人又说:“难道你不觉得我面熟吗?”长者说:“我们从未见过面,怎么会面熟?”僧人长叹一声说:“你原本的灵性已经丧失殆尽,难怪认不出故人的模样!”长者问:“什么故人?”僧人说:“昔日佛印点化苏东坡,远公唤醒乐天,他们不都是苏轼和白居易的故友吗?你前世与我一同修行,只因尘缘未了,才又回到人间享受这份福报。我现在特地来度化你,你应该尽快放下世俗的事务,再次勤奋修行,以免荒废了前世的功德。”
长者问:“你怎么能知道自己前世的事情?”僧人回答:“我的修行比你高出一倍。你今生只能享受半生的福禄,而我则加倍努力修行,了解前世今生的事情又有何难?”长者又问:“那你今生是如何苦修的呢?”僧人说:“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现在我已经不吃五谷杂粮三年了。”长者这才惊讶地说:“你能不吃五谷杂粮,那就在我家尝试一个月如何?”僧人笑着说:“我已经坚持三年了,一个月又算得了什么?”长者问:“那你喝茶或者汤吗?”僧人说:“我只喝清茶和开水,每天一碗而已。”长者决定留下僧人,打扫出一间空房让他静坐,早上给他一碗茶,晚上给他一碗开水。
连续七天过去了,长者再次请僧人出来,发现他的状态依旧如常。长者感到非常惊讶和佩服,便问僧人:“我应该如何修行呢?”僧人回答说:“只要你放弃家庭,远离尘嚣,自然会有适合你的修行方法。”长者说:“我的妻子守寡,孩子还小,我的产业又能托付给谁呢?我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还有其他修行方法吗?”僧人说:“那就只有通过布施,修建寺庙供奉佛祖,这样来世也能享受到福报。现在庐山上有一个庵堂,正在寻求人们独立出资修建。如果你能捐赠五百两黄金,帮助它完工,这也是一件极大的功德。”长者听从了僧人的建议,派仆人陪同僧人带着五百两黄金前往庐山,将钱交给了住持,并交代清楚。住持留下仆人住了几天,然后送他回家报告主人。后来,僧人私下拿走了住持二百五十两黄金离开了。他之所以能够打动富翁,是因为他偷偷吃着自己带来的干粮,而不是真的不吃五谷杂粮。哪里有人真的能做到辟谷呢!
评析:这个僧人骗走牛的事情,还算小事,他完全可以转手卖掉。但他声称这头牛是他前世的母亲,并宰杀了它食用,这样的罪行比天还重。他还用这牛肉做干粮,谎称自己不吃五谷杂粮,这种欺骗行为实在是大。虽然他最终还是捐出了一半的钱给庵堂,也算是做了好事,而且他也从中得到了劝募的功劳。然而,如果老者真的想要救济贫困,应该是把钱施舍给邻里,而不是投入到庵堂。这是因为这个蠢笨的人过于迷信福田利益的缘故,也是因为他没有读过傅奕公的《高识传》。
小课堂开课了:
这个故事通过描述一位僧人利用虚假的修行方式(辟谷)和对前世因果的误导性解释(将牛称为前世母亲)来骗取信任和金钱的行为,揭示了几个道理。
1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长者在没有充分验证僧人言论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轻易相信了他,显示出缺乏批判性思维。故事提醒我们在接受任何信息或建议之前,都应该进行独立思考和验证。
2慈善的真谛:故事中的长者原本希望通过捐款来做功德,但最终这笔钱并没有完全用于预期的慈善目的。这提示我们,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给予金钱,更在于确保这些资源能够真正地帮助到需要的人,并且以一种负责任和透明的方式进行。
3对宗教和信仰的理性态度:僧人利用宗教信仰来达到个人目的,这暴露了某些人可能滥用宗教信仰进行欺骗的问题。故事鼓励我们对宗教信仰持有理性的态度,既要有敬畏之心,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盲目追随。
4因果报应的观念:虽然僧人试图利用因果报应的概念来说服长者,但他的行为本身违背了这一原则。这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应该是指导人们行善避恶的道德准则,而不是用来操纵他人的工具。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批判性地思考、理性对待宗教信仰,并且在行善时要确保行为的真诚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