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诈面进银于学道
每当学道出巡,各地的骗子就会聚集起来,跟随其后。他们专门打探那些富有家庭的孩子是否有意愿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功名,然后提供各种门路,以此来进行欺诈。如果一种方法没有成功,下一群人又会提出新的手段,每年都有人因此上当受骗。但是,那些被骗的家庭因为羞于启齿而不愿对外声张,这就导致后来的人不断重蹈覆辙。
有一位学道,他在选拔人才时非常公正,不接受任何人的请托。突然间,一个骗子自称能够与学道沟通,人们对此半信半疑。骗子说:“这位道爷自己开设了秘密通道,最不喜欢别人通过请托来干扰他的工作。只有那些直接与他交易的,才能百分百成功,但人们都不敢这么做。如果你真的愿意这么做,只需支付现金,他会当面接受,保证你能成功。”赵甲问道:“我们应该如何献上这笔钱呢?”骗子回答:“等到学道退堂之后,你先准备一份手本,上面写着某县某人的名字和想要进学的金额。如果他愿意当面答应,就把银子给他;如果不愿意,银子还在我手里,他能把我怎么样?”赵甲说:“我想在旁边亲眼看到这一切。”骗子说:“当然可以,让你亲眼看。学道的二门之间的缝隙有一寸宽,你可以从外面透过缝隙看到堂上的情况,随便你看。”赵甲说:“如果学道真的亲自接过银子,我就敢投资。”于是他写了一份手本,用一块手帕包了二百两银子作为一封。
下午学道退堂,赵甲去道前等候。骗子说要两包过门的银子,赵甲给了他。即将封门的时候,骗子把银子和手本一起送进堂内,并嘱咐赵甲说:“一旦封门,你就要在门缝里看清楚。”等到学道退堂后,赵甲从二门的缝隙中看到,学道依然穿着纱帽圆领走出来。骗子先高高递上手本,一个门子接过去递给学道。学道展开看了看,将手本藏入袖中。接着,骗子又高高举起一封银子递上,学道看了看门子,门子接过了银子。学道随即转身,门子跟在后面捧着银包进入内室。骗子快步走到二门外,隔着门对赵甲说:“好了,好了,事情已经办妥了!你看见了吗?”赵甲回答说:“我亲眼看到了,确实是亲自接过去的。”骗子说:“今晚我们不能出去,我们必须在门内门外过夜了。”赵甲说:“只要事情顺利,不吃晚饭也没关系。”
第二天早上开门后,骗子才和赵甲一同离开,立即到赵甲的店里祝贺。赵甲为此大摆宴席款待他。骗子说:“等你高中之后,一定要重重地感谢我。”赵甲说:“按照常规加一倍的谢礼是必须的,即使不加也不会减少。”这是对信任骗子放下了警戒。
然而到了揭晓成绩的那天,那个学生并没有被录取,而骗子早已不见踪影。这时候赵甲才意识到,之前接受银子的“学道”其实是骗子事先与住在衙门里的人合谋,装扮成假学道的样子。
从二门望进去看到的堂上景象,虽然看起来近在眼前,但实际上距离很远,怎么可能看得清楚呢?所以才会不知不觉中了骗子的圈套。如果真的是学道亲自接过银子,他怎么会穿着官服出来?为什么要在大堂上递交手本?又为什么要在堂上交接银子?难道不能私下递交手本吗?况且大堂上有值班的衙役,这哪里是私下接受银子的地方?这个村里的富人不懂官场的规矩,所以误以为亲眼所见就是可靠的,却不知道你所看到的正是用来欺骗你的手段。
小课堂开课了:
这个故事传达的几个道理
1警惕欺诈:故事中的骗子利用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捷径的追求,设计了一系列精心的骗局。这提醒我们在面对看似诱人的机会时,要保持警惕,仔细辨别真伪,避免因贪图便利而上当受骗。
2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赵甲之所以被骗,部分原因是他对官场运作的规则缺乏了解。真正的学道不会公然违反规定接受贿赂。了解相关领域的规则和惯例有助于识别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避免被骗。
3亲眼所见未必真实:赵甲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认为学道亲自接受了银子,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假象。这告诉我们,即使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也可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表演或误导,因此不能完全依赖直觉判断事物的真伪。
4后果自负:赵甲因为自己的贪婪和轻信最终遭受了损失。这表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无论是好是坏。在做出决策时,应该深思熟虑,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后果。
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警惕、知识和道德的教训,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谨慎行事,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