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乡官房中押封条
一个富有的人,名叫钱一,想要花钱让他的儿子进入学校学习。一个名叫孙丙的旅店老板,心怀不轨,想要欺骗钱一,于是对他说:“这里的李乡官,原本和学道官员是同事,两人关系非常好。如果现在去请求他帮忙让一个人入学,肯定可以办到。我可以试着和他商量一下。”钱一说:“好的。”
孙丙去了工匠铺,看到两个相同的挂箱,花了三钱银子买了一个,又用两分银子的定金预订了另一个,嘱咐工匠说:“我稍后会带人来买,还会出三钱银子,不要给别人换了。”然后他又买了两把相同的锁。
之后,他把挂箱和锁给了李乡官的家人,说:“你可以在挂箱里装上两百两重的石头,加上锁,放在你家主人的房间里。不久,我会带人去请求你的主人帮忙让一个人入学,然后用两百两的好银子给你。你把装银子的箱子收起来,换成装石头的箱子拿出来,然后把银子和我平分。”李家人同意了这个计划。
孙丙带着李家人来到钱一面前,对他说:“我已经亲自见过李老爷了,他说这件事很容易,只要把现银对着他的家人看清楚,锁好,送到他家加封条,然后把装银子的箱子还给我们,把锁钥匙给他保管。等到入学名额确定之后,就用原来的银子感谢他,不能再开箱子换东西。”
钱一说:“从你家借一个挂箱来用。”孙丙说:“新的锁有,挂箱可以去街上买。”他带着钱一的家人,用三钱银子去店铺买到了一个挂箱。钱一把两百两银子和李家人、孙丙三人一起核对清楚,放进挂箱里,加上锁固定。
孙丙背着装银子的箱子,和钱一一起来到李乡官的家,请求加封条。李乡官假装生病,坐在客厅左边的房间里。李家人拿着箱子走进门边说:“银子已经核对清楚了,只差一个封条。”李乡官说:“既然已经看清楚了,就让他自己收好,然后再来拿封条。”李家人又把装银子的箱子拿进去,再拿出来一个封条,三人一起封好。钱一把锁钥匙交给李家人保管。孙丙又背着装银子的箱子回到钱一家,交给他自己收藏,大家都认为这件事非常稳妥。
但是等到公布入学名单的时候,钱一的儿子并没有上榜。孙丙说:“事情没办成,银子还在,我们可以赶紧收拾回家,免得李家人来要轿子的费用。”钱一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回家了。走到半路,他叫来工匠打开锁一看,里面全是石头。他惊讶地回到孙丙那里,大声质问:“你怎么能合伙骗我?”孙丙说:“我是和你当面一起办事的,哪里有骗你?如果是三个人一起开箱子,还可以怪李家;现在已经过了半天,你自己私下开箱子,我怎么知道中间是银子还是石头?”
钱一明明知道是孙丙和李乡官合伙骗他,但是没有证据,也难以追回损失,只能在旅店里大吵大闹一番后无奈地回家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乡官的话。
评析:两个挂箱看起来一样,确实是难以分辨。但如果只是在外面加封条,为什么还要拿到里面去请求封条呢?如果当时钱一选择报警,追究卖挂箱的工匠,问他为什么两个箱子一模一样,也许就能证明孙丙先买了一个,后来又带人去买了一个。如果遇到一个明智的官员,或许就能从中查明换包的骗局了。
小课堂开课了:
从孙丙和李乡官合伙骗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训和启示:
1警惕诈骗:故事中的孙丙和李乡官利用了钱一对儿子教育的期望和对权力的信任,设计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现代也有类似的骗局,这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承诺和提议时,要保持警惕,特别是那些看似过于美好或需要支付高额费用的机会,应进行深入调查和验证。
2不轻信权威:李乡官的身份给人一种信任感,但实际上他却参与了欺诈行为。这说明即使是权威人士,也不一定总是值得信赖的。在重要决策前,应该多方面了解和核实信息,而不是仅仅依赖某一个人的话语。
3理性判断:钱一因为急于为儿子谋取教育机会,而忽略了可能的风险,没有进行合理的怀疑和询问。我们应该学会在面临诱惑时保持冷静,通过理性分析来评估情况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诚信的重要性:孙丙和李乡官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自己的信誉和社会的诚信体系。诚实守信是社会交往的基石,一旦失去信任,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5法律意识:诈骗行为是违法的,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受害者都应该有法律意识。受害者在发现自己受骗后应及时报警,而潜在的骗子则应该明白违法行为将面临的法律后果。
6教育和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但在追求教育资源时也应注重合法途径。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共同讨论和决定重要事务,而不是单方面做出决定。
这个故事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具备辨识真伪的能力,保持理性和诚信,同时也要有法律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反思,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明智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