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尚剪绢调佃妇
寿山寺拥有五百石的田地收入,这些财富被分成了十二份,每份由一房管理,这些房子的主人(僧人)都很富有,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经常喝酒和嫖妓,甚至比普通人家还要放纵。每当一位管理者掌管寺庙十几年后,积攒了大量财富,他就会准备回家,通常会事先在家里安排好婚姻。在离开之前,他会留起头发扮作头陀,直到头发足以扎成发髻,然后返回家乡娶妻并开始经营家业。
寺庙的管理权就这样由兄弟、父子之间传承,成为了他们的私人财产,不允许外人介入。有些僧侣因为害怕承担家庭责任而不愿还俗,他们会选择村里愚笨但善良的佃农,如果有未婚的,就出钱帮他娶妻。僧侣会先和新婚妻子同居一个月,然后将她交给佃农共同生活,但自己仍不时前往探望,僧侣来时她是僧侣的妻子,僧侣走后她又是佃农的妻子。因此有句谚语说:“不是僧侣奸污了佃农的妻子,而是佃农奸污了僧侣的老婆。”
这种情况在当地很常见。如果有孩子出生,如果是在特定月份,那么孩子就属于某一方;如果时间不确定,那么僧侣和佃农各自抚养一个,等到孩子十几岁时,就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侍从,实际上这些孩子就是他们的亲生子女。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熄灯传授教义,寄托姓氏传承后代”,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有一次,一位僧侣去乡下收取田租,他发现一个佃农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于是多次试图诱惑她,但她每次都大声斥责并不予理睬。到了冬天十月,这位僧侣故意买了匹精美的绢布,向这位妇人借剪刀,剪下了二尺绢布,说:“我要用它来做鞋面送人。”
僧侣将剩下的绢布寄放在这位妇人那里。两天后,他又来到妇人家,借剪刀再次剪下了二尺绢布,声称要将它送给别人,而剩下的绢布仍旧寄存于此。妇人问道:“你要送给谁?为什么不一次性全部拿走?”僧侣回答说:“只需要这么多,这样我可以长久地享用。”妇人说:“既然这样,我也想剪二尺给自己。”
僧侣说:“如果你想要,整匹都可以给你,这两尺也给你,不需要再送给那个人了。”
妇人问:“真的吗?”僧侣回答:“我担心的是你不接受,其实我早就想送给你了。”
于是两人发生了亲密关系。事后,僧侣问妇人:“你以前总是骂我,今天怎么这么好心?”
妇人回答:“我冬天想做一套新衣服给我母亲祝寿,所以不得不顺从你,但以后绝对不会再这样了。”僧侣说:“那两尺绢布,我希望还能有一次。”妇人说:“这两尺随便你送给谁。”僧侣说:“你要的多,说的少,真是狡猾。”事情结束后,僧侣离开了房间。
僧侣说:“我需要一些稻草来搓一根绳子。”妇人给了他一些稻草,僧侣慢慢地搓起了绳子,妇人催促他快点离开,僧侣却说:“在外面有什么关系?”不久,佃农回来了,看到僧侣正在搓绳子,便问:“你搓绳子做什么用?”僧侣回答说:“我有一大半匹绢布要卖,你的妻子说想要做衣服给她母亲祝寿,我建议用你养的那头猪换取一两二钱的绢布,然后用这根绳子把猪牵走。”佃农听了之后责骂妻子说:“我的猪是要用来养家的,怎么能换成这些没用的绢布,赶紧把它还给他。”妇人拿起之前剪下的二尺绢布,将剩下的大半匹绢布扔给僧侣说:“送给你了。”僧侣说:“我是用猪的价格来换的,并没有占你便宜,为什么要送给我呢?”僧侣看到妇人保留了二尺绢布,知道她终究还是爱财,于是下个月又买了半匹蓝色的绢布,连同之前的绢布一起送给了她。妇人骂道:“你这个秃驴应该下地狱,我才不理你。”僧侣说:“就是因为你总是骂我,所以我才故意拿回来让你生气。否则,我怎么会那么小气呢?你说过想要一身衣服给你母亲祝寿,上次只给了你一件上衣,这次特意剪了一件下摆,帮你完成心愿,为什么还要骂我?”妇人坚决拒绝,僧侣再三恳求,由于之前已经有了私情,妇人最终还是无法抗拒,接受了他的礼物。从此以后,两人之间的往来难以断绝了。
综上所述,这位妇人原本性格刚烈,但因为贪恋绢布,结果玷污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所谓的“欲望使人软弱,怎能保持坚贞”。对于家庭来说,禁止僧人和道士进入家中是一件好事。不要去寺庙,不要拜佛,不要让孩子寄养在僧人或道士的名下,这些都是耻辱的事情,应该严格遵守。不要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福报,而陷入无尽的污秽之中。
小课堂开课了:
这个故事提供了几个深刻的启示
1 贪欲的危害:故事中的妇人因贪恋物质(绢布)而失去了原有的刚烈品性,最终导致了道德上的失守。这表明贪欲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之一,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要保持清醒,避免因一时的物质欲望而损害个人的品德和尊严。
2 警惕不良影响:故事中提到应禁止僧道进入家中,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人士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虽然宗教本身具有正面价值,但宗教人士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道德规范。因此,故事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可能破坏家庭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外部影响。
3 坚守原则与自重:妇人在故事开始时坚守自己的原则,但最终还是在物质诱惑面前屈服。这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坚守个人的原则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同时,自重自爱也是防止道德沦丧的重要防线。
4 审慎对待宗教活动:故事中的警示也涉及到对宗教活动的审慎态度,提醒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时要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福报”,从而陷入不必要的道德风险。
5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故事隐含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家长应该教育子女辨别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
这个故事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和道德评价,传达了对个人品德的重视、对贪欲的警醒、以及对社会和家庭道德环境的关注,提供了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清白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