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82章 一征高句丽·完

第182章 一征高句丽·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缺失了后勤,应该果断暂时停止作战,选择撤退。

    不然等物资耗光,那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而听到后面的操作,刘备也忍不住道:

    “管理实在太混乱了。

    这既是把他们当作运输物资的民夫,又把他们当作能上场作战的士兵,太为难人了。”

    民夫只需要运输好物资,士兵则只需要保持好战斗力就够了。

    这并不是说,士兵不能帮忙运东西,但千万不要把他们当作民夫一样地使。

    不然,很可能就会出现“两个都没有做好”的局面。

    正如电台所述的那种情况一样。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连个辽东城,都没有打下来,还想打平壤?”

    隋文帝怒道。

    他虽然不太懂具体作战,但好歹懂先易后难的道理。

    辽东城是隋军的第一站,投入的力量理应是最多的,却还是没有拿下。

    那个逆子到底是有什么自信,能够拿下高句丽的都城平壤的?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终究还是隋炀帝拉不下脸来。”

    对于隋文帝的疑惑,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回答道。

    拿下辽东城,在隋炀帝的计划中,应该是几天内就能完成的。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谁能想到百万大军出师就不利,随后拖到六月份,都没有拿下辽东城。

    这种情况下,最理智的做法,就是赶紧撤,免得白白消耗。

    再不济,也是投入力量,不顾一切想办法拿下辽东及其周边的城池,将其作为一个据点,方便隋军下次再征。

    但隋炀帝以上两种做法,都没有选择,他选择按原计划行动。

    毕竟在出发之前,隋炀帝可是给每支部队布置好了任务,说得那叫个天花乱坠。

    现在若是突然改了,那不是在打他的脸吗?

    好面子的隋炀帝,断然无法接受这两种做法,毅然选择按原计划行动。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不是谁都是朱棣啊!”

    听着电台,康熙如此感叹道。

    要说谁把绕城作战,玩得最牛,那莫过于朱棣了。

    靖难之役当中,朱棣的兵马曾被困于山东,迟迟向前推进不了一步。

    最后还是姚广孝指出,拿下南京并不一定非要与山东死磕,完全可以单刀直入夺南京。

    听完姚广孝建议的朱棣,醒悟了过来,直接绕开山东,直扑南京。

    之所以他敢这样做,主要就是他成功地拿捏住了其它人的心态。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城池都不想主动追击,守好自己的城,就够了。

    又加上他带的都是骑兵,机动性好,哪怕朱允炆死忠追击,也很难追上。

    当然,朱棣的后勤还是极度困难,做不到及时的物资补给。

    所幸的是,还有李景隆这个“运输大队长”,他每次打不过的时候,就会选择逃跑,并且是什么东西都不带。

    这样的话,其留下的粮食物资,就都便宜了朱棣,成为了他的“战利品”。

    在朱棣精准拿捏住每个人心态的情况下,这才成功地完成了绕城作战。

    这一点,哪怕是再给隋炀帝十个脑子,恐怕他也做不到。

    画面继续。

    【最终九支部队会师于鸭绿水西,但此刻他们,都成为了强弩之末。】

    【面对近在咫尺的平壤城,攻还是不攻,是一个问题。】

    【而高句丽也发现了隋军,于是派出大臣文德前来投降,但实则是来打探情况的。】

    【其中一支部队的将军于仲文,曾得到了隋炀帝的密旨:】

    【只要高句丽王,或者这个文德前来,一定要抓住他。】

    【所以看到文德前来,于仲文眼里一亮,正准备抓住他。】

    【对此,其它将领并没有意见。】

    【但军中还设有慰抚使,相当于特遣使的存在,其作用就是用来监督部队有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

    【所以,当即有一名慰抚使刘士龙,坚决地阻止了他。】

    【因为隋炀帝只是给了于仲文密旨,可没有给其它人密旨。】

    【在其它人的眼里,隋炀帝的旨意还是那个“高句丽若是投降,就得抚慰接受”。】

    【于仲文想要抓拿请降大臣的行为,显然是抗旨。】

    【左右互搏,属于是!】

    【总之,作为慰抚使的刘士龙,那是坚决地反对。】

    【于仲文又拿不出什么证明,这让两人吵得那叫不可开交。】

    【最后,众将只能眼睁睁看着高句丽的主将文德离开。】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人贵有自知之明啊!”

    秦始皇嬴政发出这样一句感叹,随后道:

    “朕算是看出来了,哪怕这个隋炀帝什么都不做,最后的结果也比现在强!”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换条狗上去,都不至于会这样!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下这样一个特殊的密旨,不应该给旨书吗?

    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这道密旨,与之前的旨令相悖?”

    刘邦十分不解道。

    一个旨令违背另一个旨令,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特别是军令,因为形势千变万化,更加正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给出旨令,注明时间,按照最后时间的旨令执行,就够了,

    怎么还能因为这样的事,而吵起来?

    甚至因此,放走了敌方的主将。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人多就容易这样,这个隋炀帝又显然没有处理这些事的经验。”

    刘备忍不住摇头道。

    他想起了指挥十万大军的经历,当时他就被各种消息轰炸得昏头转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适应。

    并且当时他的掌控欲可没那么大,没有要求事事都要禀报,允许底下的将领必要的时候“便宜行事”。

    而隋炀帝面对的是百万大军,并且要求一切军事行动都得向他禀报,刘备都无法想象他每天要处理多少消息。

    甚至处理的速度,估计还比不上消息送来的速度。

    可能好不容易处理了一堆,然后打开门,发现外面摆着更多堆。

    那个画面,他刘备光想想,就觉得脑袋发胀。

    真不知道,这个隋炀帝,图啥?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于仲文,他可是一个老将了啊!

    怎么还管什么小小的慰抚使,直接拿下这主将啊!”

    隋文帝听着,心里都有些焦急。

    “有弟弟的旨意在,于仲文估计也不敢违背,不然容易被日后猜忌。”

    这个时候,太子杨勇出声道。

    “他不是有密旨,这算哪门子违背?”

    隋文帝反驳道。

    “这次不算违背,但下次呢?

    万一,他以后借此假传密旨呢?

    弟弟很有可能会这么想。”

    太子杨勇算是以己度人道。

    “这”

    隋文帝一时语塞,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

    而就在这个时候,独孤皇后对着杨勇吼道:

    “闭嘴!”

    她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大儿子想要落井下石。

    虽然她对二儿子已经好感尽无,但是同样不想看到这样的事。

    见此,太子杨勇只能悻悻闭嘴。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还要什么慰抚使。

    慰抚使就是这二十四军当中的,一大败笔啊!”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这样感叹道。

    慰抚使不受主将节制,完全听令于皇帝,用来监视大军。

    若是皇帝没有御驾亲征,害怕将领不听命令,甚至谋反,设个慰抚使监督,倒还说得过。

    但皇帝都御驾亲征了,还怕什么将领谋反?

    慰抚使的设立,反而显得多余。

    甚至于像刘士龙这样的慰抚使,为了突显自己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找茬。

    进一步导致将领不和,加剧了部队矛盾的爆发。

    画面继续。

    【文德的离开,让众将的内心十分不安。】

    【而恰好,其中一支部队的粮食快要吃完了,其将军宇文述因此,想要退兵。】

    【但于仲文却是不同意,表示:】

    【“将军依仗十万人马,却不能打败小敌寇,又有何脸面见天子?”】

    【随后又是道:】

    【“古时候良将要想成功,军中所有事务,都取决于一人。】

    【现在大家人心不齐,怎么能战胜敌人!”】

    【由于于仲文的资历最老,这话的意思已经十分很明显。】

    【这让产生退意的宇文述等人,不得已听从了于仲文的意见,渡过河水,前去追击离开的文德。】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退兵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个时候不是讲脸面的时候。”

    诸葛亮不由道,随后他又是道:

    “人心齐不齐,也不是光用嘴说。

    若是大家都想退,只有良将想要冲,那么即使冲了,最后的结果也很有可能是失败。”

    将领都想要退,士气也不高,并且还没有粮了。

    但凡是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不适宜继续作战了。

    更何况是三种都出现,撤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这个于仲文!

    抓高句丽人,唯唯诺诺的。

    这件事上面,却是支楞起来了?”

    听着电台,隋文帝不由急道。

    刚刚对待着那个高句丽主将文德,还畏首畏尾的,与慰抚使刘士龙争吵。

    可到该继不继续战的事情上面,却是硬气了起来。

    但这种情况,哪怕是不会打仗的隋文帝,也知道该撤了。

    结果于仲文该支楞起来的时候,不支楞。

    不该支楞起来的时候,却是支楞起来了。

    这算是什么回事?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来护儿与周正争辩,宇文述、于仲文、刘士龙互辩

    这还只是百万大军当中的一个缩影而己。

    类似的矛盾,在二十四军当中,数不胜数。

    并且二十四军,除了直接听令于隋炀帝,也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中心。

    这就使得二十四军之间,矛盾也是不少。

    这种种情况,才是最终导致百万大军一无所获的关键。”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感叹道。

    受限于地形等原因,他虽然对百万大军最后能否打败高句丽,并没有多大的信心。

    但也不至于认为百万大军连个辽东城,都拿不下。

    可是结果百万大军,确实连辽东城都没有拿下。

    这其中除了隋炀帝“微操”的原因外,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一个统一指挥。

    二十四军各自为战,互相还有矛盾,出工不出力。

    最后导致辽东城都没有拿下。

    就像于仲文所说的那样:“人心不齐,怎么能战胜敌人!”

    于仲文这话说得对了,不过他处理起来,就显得没有那么正确。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啊。

    除非隋炀帝一开始就定一个好的体系,里面有统一指挥,去掉慰抚使等职,否则这事基本无解。

    画面继续。

    【文德见到隋军一个个面有饥色,像是吃不饱的样子,于是决定拖垮他们。】

    【他指挥高句丽军与隋军作战,随后佯装战败,引诱隋军追击。】

    【于是隋军七战七胜,很快就追到了平壤的附近,利用山地扎起了营。】

    【而文德一方面继续诈降,稳住隋军。】

    【另一方面则派高句丽大军,悄悄地围住了隋军扎营的山地。】

    【待隋军反应过来之后,已经被包围了。】

    【好在隋军人数众多,虽然死了一名将军,但还是突围了出去。】

    【不过这个时候的隋军已经崩溃,纷纷奔逃返回,高句丽则趁胜追击。】

    【最后在王仁恭将军的殿后下,才让这些崩溃的隋军得以逃脱。】

    【宇文述、于仲文等九军渡辽的时候,有30万5千人,而返回辽东的时候,却只剩下了二千七百多人。】

    【其它人,不是战死了,就是当了逃兵。】

    【而另一边收到大军败了消息的来护儿,也果断开船溜了。】

    【至此,水军、九路大军皆败,辽东城也迟迟没有拿下。】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