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81章 没粮的大军

第181章 没粮的大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这么,一直到了六月,隋军始终没有攻克辽东城。】

    【最后隋炀帝还将责任归咎于,将领没有拼命。】

    【某佳琦直呼内行,哪李贵了,工资没涨,你努力了吗!】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他不是御驾亲征了吗?”

    听着电台,刘邦有些不解道。

    御驾亲征,不就是意味着隋炀帝在现场吗?

    那高句丽宣布投降,隋炀帝直接接受,入城控制就够了。

    为何还得让人去禀报?

    莫非隋炀帝没有亲临现场?

    那御驾亲征的意义,又在哪里?

    “说不定,他是真的来玩的。”

    旁边的陈平,也忍不住吐槽道。

    “就算玩,几次之后,也该改了啊!”

    樊哙同样难以接受道。

    作为一名大将,樊哙真的替这支部队感到憋屈。

    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结果好不容易快要攻城成功了,敌人一投降,就得停下来,眼睁睁看着敌人重新修整,再次抵抗。

    还来来回回好几次,像是敌人在逗猴一样。

    这要是换作他是部队的大将,早就不干了,爱谁干谁干!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半年,哪怕是正常的远征,也已经是极限了。

    更何况,是百万大军呢!”

    诸葛亮忍不住摇了摇头道。

    这种情况,在他看来,如果开战一个月内,取不到有利的战果,就得赶紧撤。

    否则,往后劣势只会越来越大,根本取不到什么战果,只是在白白地消耗己方。

    实在不智啊!

    “久攻不下,士气也到了极限,想管理他们,更难了。”

    刘备也这样道。

    刚开始,他们或许还有满腔热情,支撑他们作战,管理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小。

    但到最后,后面久攻不下,或者说耍猴一样的“投降”,早就让他们无心再战。

    厌战,思乡

    这种情绪的爆发,让刘备用脚想,也知道这百万大军当中,有不少人会成为逃兵。

    若是数量缩小十倍,只有十万人的话,那他刘备还有办法稳住大军。

    但面对百万大军,他也是有心无力。

    更不要说,一切军事行动都得“禀报”的隋炀帝了。

    话又说回来,这种什么事都得“禀报”的行为,确实很像那些掌控欲爆棚的孩子。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呼!”

    隋文帝长吐了一口气,防止自己被气死。

    这若是放到一些小说里面,恐怕就换成“噗”的一声,吐出血。

    但实际上,如果不是身体做不到,现在的隋文帝确实很想吐血。

    百万大军啊!

    在他想象中,哪怕最后败了,好歹也能给高句丽造成一定的损害啊!

    结果到头来,连人家的一座城,都没有攻下来。

    能不让人想吐血吗?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隋炀帝就是不肯认错,更改之前所下的命令,结果白白延误了许多战机。”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摇头叹息。

    隋炀帝就是一个军事小白,并且掌控欲还极强。

    虽然之前平陈之战,他是元帅,但只是挂名的,实际上是高颎指挥全军。

    而这次,百万大军,让他觉得稳操胜券。

    飞龙骑脸,怎么输?

    于是为了自己的掌控欲,下令一切军事行动,都得禀告于他。

    然而许多战机,都是一瞬之间的事情。

    等到禀告给他,恐怕白花菜都凉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

    这并不是说将领可以随便违背旨意,在大方向的战略上,将领还是得遵从的。

    至于具体的军事行动,那就有待商榷了。

    因为“君命”很有可能,是根据几天前禀告的战场情况下达的。

    而战场变化莫测,“君命”可能根本不适合此刻的战场。

    一个明智的皇帝,也顶多在战略战术上,给出意见,不会轻易插手到具体的军事行动。

    除非是御驾亲征,亲临了战场。

    只不过前期隋炀帝只做到了御驾亲征,并没有亲临战场。

    这才导致了禀告需要时间,让高句丽有了无限卡bug的机会。

    “哪怕是到了后期,隋炀帝亲临了战场,但士气早就衰落了,将士已无心再战,依旧拿不下城池。”

    李世民有些惋惜道。

    虽然他个人认为,单凭百万大军,很难彻底解决高句丽。

    但如果一开始,隋炀帝能够放开手,给将领自由发挥的空间,哪怕最后没有拿下高句丽,也足以给高句丽重重的一击。

    这样一来,在很长时间内,高句丽是不敢与华夏为敌的。

    只可惜投入百万大军,却没有给高句丽太大的消耗。

    简直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伤害05。

    画面继续。

    【与此同时,在海上漂了几个月的水军,也终于到了高句丽。】

    【在浿水上面,与高句丽大军遭遇,隋军大获全胜。】

    【这个时候,来护儿想乘胜攻击平壤。】

    【副主管周正听此,急忙劝阻,建议等岸上的大军到了,再一起行动。】

    【但来护儿却立功心切,执意带着四万精兵,前去攻城。】

    【而高句丽一方看到来护儿孤军深入,于是将计就计,放来护儿进入平壤。】

    【趁着来护儿放任士兵大肆劫掠,阵型混乱之时,突然袭击。】

    【最后来护儿拼命才逃出来,但四万精兵回来的,却没有多少。】

    【此战,让来护儿的部队元气大伤。】

    【只能将战船撤回海边,老实地等待起了岸上的大军。】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果然如此。

    这大军的配置,也有问题啊!”

    听着电台,刘备一脸猜对了的表情。

    百万大军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就有众将的安排。

    将军、副将等,该怎么搭配,也是一种智慧。

    就比如,若是将军是一个比较偏激进战术的人,那么副将最好就是一个稳健派,不时给将军泼点冷水,并在关键时刻劝阻住将军。

    就拿来护儿的部队来举例,来护儿想要攻城,副主管周正虽然劝阻了,但没有劝阻住,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搭配。

    而很显然,部队越多,就越难搭配。

    若是只有几支部队,还可以充分考虑各个将领的性格,给他们安排合适的搭配。

    但若是有二十多支部队,那几乎所有将领都得上,想要每一支部队搭配好,那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其实按照世宗出关标准的话,这所谓的配置,也不是很重要。”

    诸葛亮这个时候也出声道。

    隋炀帝效仿的,是汉武帝出关。

    那种情况下,这所谓的配置,并不太重要。

    只要别把两个仇人安排到同一支部队当中,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因为出关只是巡游,不是真的想打仗。

    这也更进一步说明了,隋炀帝不是来打仗的。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来护儿”

    跪在地上的杨素听到这个名字,心里有些意外。

    对于来护儿这个人,他并不陌生。

    当初平定江南豪族叛乱,他任军总管,而来护儿任的就是子总管。

    而对来护儿会带着四万精兵去攻城的这种事,杨素同样不意外。

    在他看来,来护儿就是一个这样性格的人。

    在当初平定叛乱之时,来护儿就曾经向他提议前后夹攻之计。

    最后,由来护儿带着数百艘轻船偷渡,奇袭敌方后方。

    而他则趁机正面进攻,大破了敌军。

    可见,早在那个时候,来护儿就比较激进了。

    后面来护儿因此有功,当上了大将军。

    但杨素内心当中却是觉得,来护儿不宜单独领兵,最好给他配一个比较稳健的搭档。

    不然以来护儿那样激进的性格,虽然容易在战场之上取得奇效,但同样容易吃亏。

    当然,他和来护儿无冤无仇,并且来护儿也确实有功。

    所以这些东西,他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没有去阻拦来护儿的晋升。

    结果没有想到,自己当初的预感,在十来年后,真的成真了。

    来护儿激进作战,并且无人能够劝住他,最后导致了大败。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若是来护儿能够多等一会,与岸上的大军前后夹攻,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轻叹道。

    岸上的大军从辽东出发,到达的是平壤的北边。

    而来护儿从海上登陆,到达的是平壤的南边。

    两者,正好可以夹攻平壤。

    而若是能破了平壤,并且拿下里面的高句丽王的话,那局面就会出现一些变化了。

    但又是似想到什么,李世民又不由地补充了一句:

    “当然,前提是能攻破平壤。”

    岸上的大军那种表现,让李世民觉得自己的期望,或许太高了。

    哪怕有来护儿的前后夹攻,能不能攻破平壤,也难两说。

    画面继续。

    【不过,来护儿不知道的是,此时岸上的大军正面对着一个困境。】

    【他们快要没粮了。】

    【除了攻辽东城以及其它城池的部队,还有九支部队,从不同的道路出发,奔向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这也是来护儿他们准备汇合的部队。】

    【出发之前,这九支部队也携带了一定的物资。】

    【但由于物资太多了,排甲、枪槊、衣物等等,每个士兵都是负重而行,难以承受。】

    【许多士兵都想着减重,但排甲这些东西,并不好丢,丢了容易被发现。】

    【于是想来想去,他们决定将带的粮食给丢了。】

    【后面即使被发现少了,也可以说是吃了。】

    【就这样,他们在帐幕下偷偷挖坑,将多余的粮食陆陆续续埋了起来。】

    【所以,才到半路,这九支部队已经快要没粮了。】

    【本来,这也问题不大。】

    【只需要辽东等城攻破,运粮通道就打通了,这几支部队的物资补给不成问题。】

    【但奈何有隋炀帝这个“微操大师”在,高句丽无限卡bug,他们都快到平壤了,隋军还是没有攻下几座城。】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连前面的城池都没有攻破,就想直扑人家后面的大本营,这简直是”

    刘邦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行为。

    很多不打仗的老百姓会有一个疑惑,城池都是孤点,要是某一城池攻不破,那直接绕开它,攻其它城池,不行吗?

    答案是,基本上不行。

    不可否认,在一些特殊情形下,确实可以绕开。

    但在大多数时候内,却是不能绕开。

    因为一旦绕开了,其后背就暴露在了被绕开城池的视野当中。

    轻则人家不断骚扰,切断运粮的通道,让补给变得困难。

    重则敌方前后夹攻,让己方进退两难,被包围。

    所以,虽然可以绕开城池,但绝大多数时候,部队选择的还是一路攻城略地。

    除非能找到一条能避免绕开城池影响的道路。

    不过城池,一般来说,也不是随便设的,大多有一定的军事意义。

    想要绕开城池的代价,恐怕比攻下城池的代价,还要大。

    故而,没有部队会轻易选择绕开城池。

    “这个隋炀帝,是嫌人太多了,所以才分出九支部队,直扑人家的大本营,去送死?”

    刘邦很难不怀疑隋炀帝的用意。

    没有物资补给,纯靠自带粮食,就想打下人家的大本营,实在是离谱得不能太离谱。

    有这功夫,还不如好好地琢磨一下,该怎么拿下辽东城呢。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本来就后勤紧张,还想要突袭作战,实在不智啊!”

    诸葛亮不由摇头感叹道。

    想将物资运输到辽东,已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

    可现在,他们竟然还想着突袭作战,后勤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作战啊!

    而后勤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甚至关系到一整场战争的成败,

    正如有一句俗话,所说的那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