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83章 造反的杨玄感

第183章 造反的杨玄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太乱了!”

    听完整个过程,刘备就只有这一个感受。

    实在太乱了。

    指挥不行,后勤一塌糊涂,战术也不怎么样

    结果,百万大军的威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多少。

    最后征高句丽会败,也就不奇怪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30万人战到只剩2千人,这这”

    听着电台,隋文帝心里那个气啊,身体也不由地颤抖了起来。

    面对小小的高句丽,百万大军,竟然会打成这个样子!

    如果是遇到天灾,比如暴雨、风暴之类的,他还不好说什么。

    可之所以会败,可都是那个逆子的问题。

    如果他选择小股部队慢慢消耗,而不直接百万大军压境,

    如果他设计二十四体系,设计得合理一点,不是参照着汉武帝出关的标准,

    如果他不“微操”,允许诸将“便宜行事”,

    如果

    这一切的“如果”,但凡最后能实现一个,哪怕还是败了,也不至于这么惨,连辽东城都没有拿下来。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此战过后,隋朝的威信大不如前。

    突厥后面会围隋炀帝,也不奇怪了。”

    唐太宗李世民摇头轻叹道。

    要知道,这次出征高句丽,隋炀帝就是冲着炫耀武力去的,所以随身带了突厥的几个可汗。

    本想打一场碾压局,让突厥可汗彻底臣服。

    可没有想到,结果却是大跌眼镜。

    从此,突厥的反心日益增长,直到双方矛盾爆发,隋炀帝就被突厥找机会围住了。

    画面继续。

    【百万大军出征,最后竟然落得个如此结果,隋炀帝表示难以接受。】

    【必须追责!】

    【于是,宇文述、于仲文被贬为平民,而坚持旨意的慰抚使刘士龙,则被处斩,以谢天下。】

    【俗话说得好:“知耻而后勇!”】

    【咱们隋炀帝就是这样一个人,从高句丽回来没有多久,就立即召集各地物资运往东北。】

    【仅过了三个月,就又命令天下集于涿郡,再次御驾亲征。】

    【这回,他学聪明了,允许诸将“便宜行事”。】

    【不过高句丽一方或许也学聪明了,摸清楚了隋军攻城的套路,做足了准备。】

    【哪怕隋军手段尽出,甚至挖地道都用上了,围攻了20多天,依旧没有拿下辽东城。】

    【而在这个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从国内传来。】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算哪门子的&39;知耻而后勇&39;?”

    刘邦不由撇了撇嘴道。

    真要“知耻”,就不会重罚那几个人了。

    这样做,无疑会让其它将领担心受怕,不敢轻举妄动,害怕落着个那几个人的下场。

    就算允许他们“便宜行事”,恐怕还会心存忌惮,不敢真正地“便宜行事”,免得让隋炀帝找到背锅的借口。

    而且,这也不属于“后勇”的范围。

    二十多天,都没有攻下辽东城。

    真不知道辽东城,到底有多么坚固,才能坚守到这一地步?

    像这种,被完全围住,没有任何援军的城池,能守个十多天,已经十分不错了。

    刘邦觉得高句丽才算是真正地“后勇”了,估计提前在辽东城做足了准备,才会让辽东城如此坚固。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果然如此!”

    听到杨广的追责操作,太子杨勇不由地出声道。

    但当他说出这四个字后,就感受到了从独孤皇后那里传来的杀气,他果断地闭上了嘴。

    不过面上,依旧是一副“我猜对”的表情。

    隋文帝也没有去管杨勇,只是怒道:

    “逆子,明明最大的错,在你这里,你怎么还敢怪别人的?”

    换作他的话,这种情况下,不颁布一个罪己诏,他都觉得说不过去。

    可那个逆子,竟然还有脸追责别人。

    要知道,别人可都是按照你所谓的“旨意”做的。

    而听到最后,隋文帝又不免紧张起来:

    “不好的消息?不会有人造反了?莫非我大隋因此而乱?”

    亡应该还不至于亡,因为按照电台前面所述,还有第三征。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颁罪己诏,那不是要了隋炀帝的命吗?”

    唐太宗李世民不由笑道。

    作为一名高傲的帝王,隋炀帝绝对不会轻易承认自己错了,更加不可能颁什么罪己诏。

    哪像他李世民,哪怕怪不到他头上,他都会揽到自己的头上。

    就比如,前两年的旱灾与蝗灾,他就下了一道罪己诏,请求上天只把灾难降于他一人的身上。

    这放在隋炀帝的任上,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其的任上,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旱灾、洪灾等等。

    对于这些天灾,隋炀帝能够正眼看一眼,就十分不错了,更不要说下什么罪己诏了。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好歹给人喘口气啊!”

    赵匡胤不由摇头道。

    河北各郡的百姓在第一次征高句丽的时候,就已经死伤不少了。

    结果结束之后,又突遭大旱,粮草颗粒无收。

    还没有等他们从这两件事当中缓过来,就又被隋炀帝征调起来做民夫,实在是

    他都替当时的百姓,感到绝望。

    这种情况下,他们能不起义么?

    画面继续。

    【本来第一次征高句丽,已经耗尽了天下的民生。】

    【百姓过不下去,最终选择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频发。】

    【不过隋炀帝对此毫不在意,觉得问题不大,依旧选择了二征高句丽。】

    【但隋炀帝不在意,但是另一个人却在意上了,他就是杨玄感。】

    【他的父亲,就是隋炀帝的“狗腿子”杨素。】

    【不过隋炀帝登基之后,由于杨素的权势过大,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

    【甚至于隋炀帝还说过:“若杨素不死,那终将会被灭族。”】

    【最后杨素生病的时候,索性拒绝服药,牺牲自己,换取了一家人的安全。】

    【这一切,杨玄感都看在眼里,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产生了危机。】

    【而隋炀帝随后开科举,打压了关陇贵族的系列操作,更是加剧了他内心当中的危机。】

    【早就在隋炀帝西征吐谷浑的时候,杨玄感就动过异心,想要出兵。】

    【不过及时被人劝住,对方让他另找一个成熟的时机。】

    【而如今,天下大乱,隋炀帝又在高句丽,杨玄感觉得时机已然成熟!】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只是百姓起义么?那还差了一点!”

    作为造反经验极为丰富的刘邦,如此道。

    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威势也特别地大,几乎就让人觉得快要成功了。

    可到头来,还不是被秦朝给镇压了。

    真正让秦朝崩溃的,还是六国余孽纷纷跳了出来,自立为王,割据了天下。

    陈胜吴广起义,仅仅只是导火索而已。

    而若是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就跳出来,尚有余力的秦朝恐怖会将其一起镇压了。

    所以在刘邦看来,杨玄感起兵的时机,还不成熟。

    就和隋炀帝想的一样,农民起义确实问题不大。

    只不过他并没有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想还是征高句丽,这事关于他的面子。

    农民起义可以拖一拖,到时候抽出手处理就行了,问题不大。

    杨玄感起兵,会让隋炀帝这次征高句丽失败,甚至加剧隋朝的动乱,但是不太可能造反成功。

    何时造反?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造反早了,有余力的朝廷,直接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着力对付你,让你苦不堪言。

    造反晚了,其它势力也成了气候,你轻易也超越不了他们,只能暗中叹气。

    只有瞄准时机,不早不晚,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就像曾经的他一样

    呃,好吧,现在的他也是“事后诸葛亮”。

    曾经的他,根本没有太考虑过这些问题,纯粹是想摆脱秦朝的通缉。

    结果,阴错阳差成就帝业,他也是没有想到的。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果真是&39;伴君如伴虎&39;啊!”

    听着电台,地上的杨素露出悲凉的表情,心里十分地难受。

    他在为那个历史中的自己感到悲哀。

    作为一名武将,好端端地为何要参与到夺嫡之事的当中?

    结果导致自己被迫“自杀”,自己的儿子走上了造反的路。

    而造反这条路,从古到今也没有多少人能够走通,到头来,恐怕会落得个“身死族灭”。

    回想自己,在隋朝建立的过程中,也是出了不少力,并且后面隋炀帝登上皇位,更是最大的功臣。

    结果,却是整个家族被灭族的下场。

    能不悲哀吗?

    这就是“伴君如伴虎”啊!

    更让他感到悲哀的,还是他自己。

    明明如今还什么都没做,却是受到牵连。

    以隋文帝同样有些猜忌的心理,自己的儿子乃至家族,会不会受到牵连,还很难说。

    在心里悲哀了一阵,察觉到隋文帝正在看他,心里不由更加苦涩起来。

    但不管心里怎么想的,他又不得不挣扎一番。

    因为在他的背后,还有儿子、家族等等一切东西。

    只见他行了一个跪礼,随后用最为卑微的声音说道:

    “罪臣杨素,愿意专心种地,乃至去死。

    求陛下放过臣之子,可将其贬为平民,安静地过一生。”

    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必须去做的。

    而隋文帝若是能答应此要求的话,想来对其家族,也可以网开一面。

    大不了都贬为平民,承受繁重的赋税,也比灭门好。

    对此,目睹这一切的隋文帝,只是冷哼了一声,并没有表态。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斩草要除根啊!”

    朱元璋不由摇头感叹道。

    对于乱臣贼子,要么啥也不做,要么就下死手,绝对不能给他们留下一丝机会。

    历朝历代,因为斩草不除根,而埋下隐患的事情还算少吗?

    正因为如此,对待那些乱臣贼子,他是绝不手软,出手就是死。

    画面继续。

    【作为二征高句丽的督运,他一方面以各种理由,拖延发往辽东的粮草。】

    【另一方面,又偷偷召回在辽东的两个弟弟,还去找了故友李密,准备谋划起兵。】

    【随后,他又声称来护儿因为没有按时发兵,惧怕治罪而准备造反。】

    【这样一来,他就有了组建部队的理由。】

    【而这个时候,李密自长安应召而来,献上了三个计策。】

    【这上策,就是进据涿都,把隋炀帝堵在高句丽回不来,等对方粮草耗尽之后,必将投降。】

    【这中策,就是西入长安,哪怕隋炀帝回来,据险临之,也不用怕。】

    【这下策,就是就近攻洛阳,但城防坚固,一时难分胜负。】

    【没错!】

    【根据“自古上中下三策取下策”的原则,杨玄感果断地选择了下策。】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哪有什么上中下三策,硬实力不够,啥计策都不行。”

    实力至上的秦始皇嬴政如此道。

    杨玄感部队竟然是临时组建的,又怎么可能打得过正规的部队?

    隋朝虽然乱,但对付一个临时组建的部队,还是不成问题的。

    若是对付不了,那就不止是杨玄感一个人造反了。

    没有人是傻子,会白白看着别人动手,逐渐壮大而自己不动手。

    只不过他们看出了隋朝大厦将倾,但还没有那么容易倾。

    若是真到倾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疯狂进行蚕食。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直接去堵隋炀帝,风险还是太高了。”

    诸葛亮不由摇头道。

    堵隋炀帝的收益很高,到时候隋炀帝投降,手下的部队也归附,那么无上的帝位也该归杨玄感了。

    但是。

    高收益,同样意味着高风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