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运河带来的剥削
【但牛逼的后果是,服役百姓因此而死者,多达十之四五。】
【按最低300万人算,大约就是150万人因此而死。】
【15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当时人口才4千多万,这150万人,就约等于375的人。】
【也就是平均每30个人,就有一个人死于此。】
【而原本,只需要放宽时限,不要那么“牛逼”,伤亡完全不会有这么大。】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死的人,都够我大秦修长城了。”
秦始皇嬴政不由摇头道。
现在修长城的人数,算上徭役、工匠、士兵等等,一共也才一百来万。
而每年累死、病死的,大概在一万左右。
这么多年累积下来,死伤者也顶多十万。
若是如今他大秦有这一百五万人,那么修长城,根本不用愁了。
甚至长城都不一定要修了,直接带人将匈奴给赶走,霸占草原都差不多够了。
毕竟修运河什么的,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
能来的,都是强壮劳动力,不是老弱病残。
将他们进行训练,然后组成一支军队,完全不成问题。
当然秦始皇并不知道,到后面的时候,由于实在缺人,隋朝政府将老人、妇女都给拉来了。
甚至于,部分体质微弱、承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人,为了保命,不得不选择自残。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150万人,这都快赶得上这些年增长的人口了!”
隋文帝杨坚不由瞪目道。
6年前灭陈之后,隋朝正式一统全国。
这六年间,他是努力发展经济,让社会保持了繁荣。
到如今,增长的人口大概在二百万到三百万左右。
结果到头来,这些增长的人口,被隋炀帝花一年的时间就给消耗掉了。
并且消耗的不是那些动不了的老人,而是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壮年。
这些人一死,往后新出生的人口也肯定会减少,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深远的。
在人口没有达到土地承受上限之前,衡量一个皇朝最好的指标,那莫过于人口了。
人口一多,就说明社会发展得十分不错。
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将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然而那个逆子的做法,无疑是杀鸡取卵。
不但是现有的价值,未来潜在的价值也被消耗掉了。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时代?”
听到电台提到“现代”,唐太宗李世民不由臆想道。
电台虽然说“极难”,但从语意上,不难看出,这是指正常情况下的“极难”。
若是愿意像隋炀帝那样,投入巨量人力和成本,那应该很简单。
“搞不好,连人都不会死多少!”
李世民这样想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个时代对隋炀帝争议那么大了。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应该代入了自己时代的角度。
一般来说,对于困难的事情,人们会愿意挑战。
但对于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人们会畏惧。
如今的人,对于隋朝修洛阳、修运河等等,究竟会耗费什么,那是心里十分有数。
对他们来说,绝对是难于上青天的事。
所以,对于隋炀帝征调这些多人去做这些事的态度,自然是负面态度,觉得他是一个暴君。
但对于未来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事单独做,根本不困难。
一起做的话,才更有挑战性。
所以,他们非但不觉得隋炀帝是暴君,反而觉得隋炀帝有些酷。
恐怕让他们看到,数千人同时拿着锄头挖地的场景,他们会忍不住喊:
“为什么不用挖掘机呢?”
但这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何不食肉糜”呢?
想到这,李世民又不由叹道:
“看来,未来应该是一个比现在美好数倍的时代!”
会觉得隋文帝的行为酷,在如今,可是只有一些纨绔子弟才会这么想的。
这说明那个未来,应该有许多人像纨绔子弟一样不愁吃不愁穿,不用服各种徭役了。
当然,其实就算是那些纨绔子弟,也基本上会认为隋炀帝是暴君。
因为隋朝二世而亡了。
唯结果论。
在他们眼里,这些行为确实酷,但能力不行,换他们上,肯定做得更好。
这么一说,更像一些“键盘侠”了,就比如那个电台主播“反击的羔羊”。
画面继续。
【当然,这还没有完呢。】
【这一切搞好之后,隋炀帝自然需要去巡游江南了。】
【爱面子的他,排场自然少不了。】
【舰队前后长达两百余里,动用船夫近八万人,岸边还有骑兵进行护卫,可谓是将排场拉满了。】
【但这么大的舰队,有这么多的人,食物消耗十分惊人,如何补充成为了一个问题。】
【于是,咱们运河沿线百姓,又遭殃了。】
【隋炀帝下令,舰队所过的州县,方圆五百里以内,都得给舰队提供食物。】
【运河给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同样带来了隋炀帝的不断剥削。】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搞这么大的仗势,是为了啥?”
秦始皇嬴政十分费解道。
他也不是没有出巡过,但基本带个几千人,就顶破天了。
他出巡,是为了更好控制全国,威震六国余孽。
所以,他出行也比较注意排场,就是为了让人看见,然后心生畏惧,不敢有异心。
排除像刘邦与项羽这样的异类,取得的效果确实不错。
要是某地有不老实的迹象,被他一巡视,也基本上老实了下来。
故而,出巡的作用,秦始皇是十分清楚的。
但他还是搞不懂,隋炀帝为什么要搞这么大。
因为搞这么大所投入的成本,和所取得的威震效果,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的。
他秦始皇也可以带几万人出巡,但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带几千人,可能最后威震了95的人。
而带几万人,最后威震了96的人。
说实话,区别并不是很大。
然而几万人出巡的成本,比起几千人来说,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原本几万没有出巡的人,可以去从事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结果却白白在出巡路上浪费掉了。
算来算去,投入的,还没有得到的多。
这又何必呢?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他这是打仗,还是出巡啊?
赤壁一战,都没有两百里的舰队,和八万多水手啊!”
刘备有些吃惊道。
虽然赤壁之战双方有二十多万人,但实际上在江上作战的,可能不到几万。
曹操一方的主要部队,是在对岸等着。
等水军抢滩登陆,建立据点之后,再乘船过去作战。
而孙刘一方的主要部队,则在岸上防守,阻止对方抢滩登陆。
真正在江上作战的,也就那几万人。
而曹操一方的水军非但没有抢滩登陆成功,反而把船给烧了,于是他们也不得不撤了。
若是当时曹操有两百里的舰队,以及八万多水手,那孙刘只得投降了。
就算用火烧,两百余里,估计也得烧几个小时。
有这个时间,估计曹军早就过来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这都是属于我的啊!”
太子杨勇恨恨地看着杨广,心里十分地复杂。
他这个人向来讲究排场,十分地享受周围人投来的羡慕眼光。
同时,他还曾经嘲笑过杨广不知享受。
出行一辆马车,几个护卫就够了,实在丢他皇家的脸啊!
要是路上彼此碰上,他都不想去打招呼,免得自己的逼格被拉低。
现在看来,小丑竟是他自己啊!
站在两百里舰队的头部,岸上骑兵警戒,船上还有一千美女,这哪叫不知享受啊!
那个时候的杨广,和现在的自己碰上的话,恐怕他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招呼了。
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站在那里受万民景仰的,应该是他太子杨勇,而非二子杨广。
想到这,杨勇不由握紧拳头,用极其仇恨的目光看着杨广。
或许是察觉到杨勇的一些异样,独孤皇后不由开口问道:
“你在想什么?”
“这没有想什么。”
被母后这么突然一问,杨勇有些慌张答道。
但独孤皇后并没有选择放过他,继续追问道:
“你莫非也想这样巡游江南么?”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
杨勇脸色大变,极度否认道。
但其表情,却是出卖了他。
见此,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都不由叹息了一声:
“唉!”
五个儿子,都是这样的货色,他大隋未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有些政策,看似是好心,实则就是方便在日后,更好地索取啊!”
朱元璋轻叹道。
这样的事,他在元未乱世当中,见得可多了。
就比如有些豪族看似大发慈悲,给难民发放粮食。
结果等难民一过来,就将他们控制了起来,转身卖给了其它权贵。
并且不仅是豪族这么做,还有元朝政府,甚至于起义军,都会这么做。
手段还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有的是把人吸引过来,一波收割。
有的则是给点好处,持续吸血。
反正不要相信乱世当中,会有所谓的好人。
这样的人,基本上早就死了。
而隋炀帝走的,就是持续吸血的路子。
只不过隋炀帝刚登基的那会,显然不是乱世,妥妥的盛世。
他竟然也搞这种手段,结果越搞越乱,硬生生将一个盛世,搞成了一个乱世。
画面继续。
【随后,隋炀帝就在江南享受了半年,由于洛阳城建好了,加上他也玩够了,于是欣然决定回到洛阳。】
【回到洛阳的隋炀帝,又马不停蹄开启了他的新一步计划——改革官制。】
【他先是下了诏命,规定官员的升迁,不能单凭每年的功过考核。】
【必须同时具备品德、才能、功绩,才可升迁。】
【紧接着他又选了几个人,负责掌管官员升迁事务。】
【不过这里面,真正能对升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江南士族的一个人。】
【这样一来,隋炀帝就以实才、功绩为理由,任用亲信,掌控了官员升迁,压制了关陇贵族通过门荫获得官职。】
【以往,关陇贵族仗着手上有功勋,不断推举自己的子孙为官。】
【但被隋炀帝这么一搞,即使推举了,子孙也顶多当个小官。】
【想要升迁,那还得看子孙的能力,以及隋炀帝愿不愿意。】
【甚至于到后面,隋炀帝还废掉了勋官这些特权。】
【这就让关陇贵族,有些不满了。】
【像李渊就曾评价道:“隋氏吝惜勋赏,此所以失人心也。”】
【隋炀帝真的吝惜吗?并不是。】
【这里面所谓的“失人心”,其实就是勋贵们不爽罢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个改革,做得还算不错。”
隋文帝杨坚不由点头道。
如今官员的升迁,基本上只要考核通过就够了。
身为皇帝,若是想卡住升迁,那名不正,言不顺,势必会招来一片反对。
而那个逆子的做法,无疑找到一个绝佳的借口,别人想要反对,都反对不了。
毕竟涉及品德、才能的考核,标准可是模糊得狠,皇帝想卡住,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除非某个人的能力异常逆天,让皇帝都找不到借口了。
“不过有些操之过急了。”
隋文帝又是摇头道。
按照电台所述,那个逆子的支持者是江南士族。
而逆子刚上位的那几年,江南士族的地位尚未提升到,可以与关陇贵族勉强抗衡的地步。
这个时候就如此做,无疑是得罪了关陇贵族,又没有与之抗衡的存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几年,想办法让江南士族有一定实力之后,再这样做。
不过,那个逆子显然没有这个耐心。
而在最后,听到某个名字之后,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目光皆是一凝:
“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