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74章 被征发劳役的突厥可汗

第174章 被征发劳役的突厥可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其实在得知隋朝二世而亡,并且结合前几期电台所提到的“唐太宗李世民”,他们就已经开始猜测,是不是李姓家族替代的他大隋。

    不过,关陇贵族内部,姓李的家族有好几个。

    就比如李弼家族,如今最新一代的继承者似乎叫李密。

    再比如李虎家族,最新一代的继承者正是电台提到的李渊。

    一时半会,也分不清到底是哪个李姓家族。

    加之这只是他们的一个猜想,所以他们就没有深想。

    但现在电台又突然提到了“李渊”这个名字,他们就不由深思了起来。

    此“李渊”,是那个李渊吗?

    他说的这话,仅仅是总结教训,还是作为帝王对前朝展开的批判?

    这些个问题,开始涌上了他们的心头。

    李渊这个人,他们可不陌生。

    因为李渊的母亲,与独孤皇后是一个父亲,也就是姐妹关系。

    所以李渊,其实就是他们的外甥。

    由于这层关系在,李渊还深受独孤皇后的喜爱。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未来竟然是取代大隋,甚至于反隋的存在?

    这一刻,两人十分希望这只是一个同名同姓的人,不然他们也只能大义灭亲了。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这一举,无疑让朝中无人了!”

    唐太宗李世民摇了摇头道。

    当门荫特权被限制之后,隋炀帝就着手开始培养新生力量。

    就比如他恢复了被隋文帝裁撤的国子寺,改名为国子监。

    并将里面太学学生的人数,从隋文帝时期的72人,扩充到500人。

    这500人,本来是隋炀帝计划中,取代勋贵的新生力量。

    只可惜,现实比游戏复杂。

    不是你点点鼠标,就可以升级的。

    关陇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这500人短时间内,根本替代不了关陇贵族。

    一些重要位置,依旧被关陇贵族牢牢占着。

    又由于隋炀帝的乱搞,让得天下民怨沸腾。

    于是,这些贵族索性顺水推舟,坐看着隋朝这艘大船倾覆。

    画面继续。

    【就这样,隋炀帝上位不到几年,就成功把百姓和勋贵们都给得罪了。】

    【他以及隋朝多年经营获得的民心,直接给他消耗光了。】

    【而除了江南士族,其它贵族也在巴不得隋炀帝早点死。】

    【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还可以坚持十三年多,只能说隋文帝给他留的家底够厚。】

    【如果光看他的操作,迁都洛阳,修大运河,改革官制】

    【这些思路确实没有多大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实在没脸看。】

    【数十乃至上百万人的大工程,真的需要集中在几年内一起赶工完成吗?】

    【此外,像出行的两百里舰队,四十多座离宫,洛阳80米的正殿,真的有必要吗?】

    【隋炀帝出身贵族,政治能力强,但并不懂民间疾苦。】

    【从他夺权、压制勋贵的手段来看,他确实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但绝非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你难道不懂吗?

    朝中无人,民间也失望,那皇帝的位置,就坐不稳了啊!”

    隋文帝杨坚叹道。

    他的那个暴躁女婿皇帝,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种种操作,搞得那叫个天怒人怨,这才给了他机会啊!

    若是当时那个女婿皇帝,搞得足够好的话,哪怕最后他暴毙了,留下年幼的太子,同样会有人愿意尽心辅佐。

    这样一来,他杨坚能取周自代的机会,就很小了。

    实际上,众臣最后会共同推举他辅佐朝政,里面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了。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自己曾经被猜忌,甚至差点要丧命了吗?

    当然知道!

    可他们依旧推举了自己,想干什么,已经溢于言表了。

    所以,如果没有可靠的亲信,就不要去乱得罪人。

    否则的话,群臣说不定就会选择换一个君王。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出身贵族,这并不是理由!”

    唐太宗李世民如此道。

    非要说的话,他的父亲是皇帝的外甥,关陇八大家之一的继承人,那他妥妥的是出身贵族。

    然而他也知道,干大工程,不是说句话的事情,是要死人的,会让很多家庭破碎。

    毕竟,他带过军,详细了解过民间百姓的生活,更是见证了隋朝的覆灭,知道隋炀帝的工程造成了什么后果。

    而隋炀帝同样参与了平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还下令过对江南百姓“秋毫无犯”。

    虽然他基本上属于挂名的,但在随军的过程中,同样接触过百姓,有机会了解他们的生活。

    他能那么做,要么是根本不在乎百姓的死活。

    要么是不屑与百姓接触,没有详细了解过他们的生活。

    这和出身贵族,没有必然的关系。

    纯粹是自身性格,加上隋文帝教育不当的问题。

    想到这,李世民不由看向了李承乾,道:

    “承乾,你有机会,要多去民间走走,不要老是待在宫中。”

    对此,李承乾点了点头,道:

    “好的,父皇。

    这些天来,儿臣一直待在宫外,指导招的人研究杂交规律。

    此外,有关疫苗的实验,也不好在宫里开展,都是在宫外进行。”

    听此,李世民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小子,现在恐怕比他,更为了解民间疾苦,后继有人啊!

    画面继续。

    【除此之外,隋炀帝时期,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万国来朝”。】

    【但实际上,这所谓的“万国来朝”,更像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巡流完江南,正值壮年的隋炀帝,自然是闲不住。】

    【在洛阳没有待多久,又开始巡查帝国疆域的征程,这下子,百姓又得遭殃了。】

    【公元607年,他以安抚河北的名义,一路向北,开始了巡查。】

    【路上,他就下令河北十余郡的男子,让他们开凿从太行山到晋阳的驰道。】

    【好一个安抚!】

    【随后隋炀帝走走停停,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到了榆阳。】

    【由于这里临近东突厥,于是他就突发奇想,想要抄近道。】

    【准备自西向东横穿东突厥的领地,到达东边的涿郡。】

    【这样,正好也可以彰显大隋军队的威势。】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他不怕被围么?”

    刘邦有些愕然道。

    由于有电台的提醒,他并没有被匈奴围住的经历。

    但在擒下冒顿单于,得知他所布下的局之后,刘邦还是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按照冒顿单于的布置,原本历史里面,他能够安然无恙,还真的是万幸。

    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后世竟然会有人敢去人家的老巢,这心得是有多大啊?

    白登山之围,好歹发生在大汉的境内,匈奴来不及支援。

    哪怕不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只要能守住,坚持到大汉援军到达,也可以被解围。

    但若是发生在匈奴老巢内,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汉援军一时难以到达,匈奴援军源源不断,可谓是插翅难逃。

    这种情况下,就算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也没有用了。

    白登山之围,冒顿单于最后会撤,除了宠妃的枕边风,也是担心大汉援军到了,不好撤。

    而大汉没有援军的话,恐怕再怎么枕边风,冒顿单于也不会放走刘邦。

    所以,这个隋炀帝敢去人家的老巢,实在是大胆。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为什么突然提到突厥?”

    隋文帝杨坚疑惑道。

    在匈奴消亡之后,大概在五十多年前,北方迎来了新的游牧民族——突厥。

    他们消灭了原来的柔然汗国,建立起了突厥汗国。

    而到了他取周自代的时候,突厥可汗也差不多病逝。

    在临死之前,这位可汗曾指定一个人继位。

    结果因为这个人的出身问题,被其它人强烈反对,最后可汗之位,落到了另外一个人的手上。

    但这些行为,自然激化了其内部的矛盾。

    而且其作为游牧民族,内部是比较散乱的,分成了许多个小部落,比起分封还要乱。

    这就是给了隋朝施展离间计的机会。

    当时,隋朝建立没有多久,在北周和亲公主的怂恿下,突厥打着“为北周报仇”的名头,南下侵略。

    这一战,匈奴掳走了不少的粮食、家畜,让隋朝吃了不小的亏。

    这让隋文帝,那是相当地愤怒。

    正当他在思考如何对付匈奴的时候,曾经出使过突厥、知道突厥内部矛盾的长孙晟献上了离间计。

    于是,隋文帝开始了布局。

    刚好有一支匈奴部队,在隋朝境内侵扰,并且屡战屡败。

    长孙晟瞄准了这一点,吓唬这支部队的首领阿波道:“你老是打败仗,可汗肯定饶不了你。”

    而吓唬完了之后,他又开始忽悠道:

    “现在可汗已经不行了,西边的达头不听他的话,他又能拿达头,怎么样?

    你不如依附我大隋,同时交好西边的达头,这才是万全之策啊!”

    被这一吓唬,外加一忽悠,首领阿波也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依附了大隋。

    而当突厥可汗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又来了一个神助攻,把阿波的母亲给杀了。

    这让阿波十分愤怒,当即带着人投奔西边的达头。

    两人联合起来,对可汗展开了进攻。

    由此,突厥爆发内战,分裂成为了东西两个突厥。

    此后,隋朝就隔岸观火,哪一边弱,就帮谁,算是成功抑制了突厥。

    可以说,如今突厥的形势一遍大好,对于隋朝应该不构成什么威胁了。

    对了!

    之前电台还说过,突厥来犯,他让五子领军,结果五子不敢临阵指挥。

    他确定之前并没有发生过此事,所以这应该发生在未来,并且当时他还没有死。

    难道未来,突厥又出什么变故了?

    不过,既然那个逆子想横穿突厥的领地,说明变故应该在自己手上解决了。

    那这个时候,电台提到突厥,莫非

    隋文帝心里,顿时有一些不妙的感觉。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什么万国来朝,仗着隋文帝的威势罢了!”

    唐太宗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行为,十分厌恶道。

    隋文帝时期,利用长孙晟的离间计,将突厥训得那叫个服服帖帖的。

    而到了隋炀帝时期,仗着隋文帝留下的威势,搞了一个万国来朝。

    看似威势很大,实则外强中干,未能抑制住突厥的发展。

    这才有了四年之前的,那一场让自己措手不及的“渭水之盟”。

    想到这,李世民又不由摇了摇头,叹道:

    “可惜了岳丈的妙计啊!”

    没错,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长孙晟,就是这么“巧”。

    并且有一个成语典故也与长孙晟有关,那就是“一箭双雕”。

    当时长孙晟出使突厥,有一天有两只大雕在空中争肉,于是突厥可汗拿出两支箭给长孙晟,想看看他的箭术。

    结果长孙晟表示:“一支足以!”

    说罢,拿起一支箭,就射了出去。

    随后,只见那支箭对着两只大雕的身体直穿而过,两只大雕那是双双落下,把突厥可汗都给看懵了。

    这就是“一箭双雕”。

    画面继续。

    【说干就干,他立即令人进入东突厥,通知其可汗做好迎接的准备。】

    【由于之前隋文帝时期,东突厥暂时被打服了,所以突厥可汗选择了忍气吞声。】

    【突厥牙帐周围杂草丛生,前来通知的大将十分不满,命令突厥可汗除草。】

    【于是突厥可汗不得不带着各部落酋长,拔出佩刀,开始了除草。】

    【他们算是第一次体会到了,中原百姓被征发劳役的感受。】

    【不过大概心里憋了一口气,并且越想越气。】

    【几年后,当隋炀帝再次北巡,东突厥再也忍不住了,直接出兵数十万,将隋炀帝包围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