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40章 仁厚的苻坚

第140章 仁厚的苻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哈哈,看来咱老朱家,武德是第一!”

    听着电台,刚刚还想整死主播的朱元璋,此刻十分自得道。

    虽然电台限定了“南方政权”,但朱元璋直接给忽略了,自我感觉就是历史第一。

    毕竟历史上,除了汉唐等政权外,也没有能与他老朱家比的。

    至于汉唐与他大明谁强,在朱元璋的偏爱下,自然觉得大明强。

    只见,朱元璋笑容满面地说道:

    “咱老朱家,就没有怂人。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哪像那宋朝,除了像岳飞等少数人外,其它人个个是怂货。

    宁可割地赔款,也不敢说个不字。”

    画面继续。

    【而到大举南下的时候,东晋又出了一位天降猛男——谢安。】

    【在这强敌压境,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力主应战,决意奋起抵御。】

    【经过他的推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领水陆八万“北府兵”,迎战前秦军。】

    【这个“北府军”,其实就是北方流民组成的部队,因为经常与北方异族战斗,其战斗力不容小觑。】

    【其实不仅是这次,前面所提到的几次北伐,也基本都靠的是这些流民军,东晋的正规部队没有多少。】

    【另一边,前秦拥有百万大军,刚开始确实是横扫。】

    【但好景不长,东晋反应过来后,他们前进的速度也变慢了。】

    【最后双方主力,在一个名为淝水的地方对上了。】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天降猛男?看这意思,这应该是挡住了?”

    听着电台,秦始皇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不过他内心当中的疑惑,更大了:

    “百万对八万,怎么输的?

    就是拿给赵括指挥,估计也能赢啊!”

    他实在想不到,前秦是怎么败的?

    不要说百万大军了,就算是百万只牛,甚至猪,在它们横冲直撞之下,这八万人恐怕也很难守住吧?

    那么,这个前秦又是怎么没有攻破的?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莫不是被突然袭击了?”

    对于秦始皇的疑惑,刘邦这样猜测道。

    对于这种双方人数相差悬殊的情况,他刘邦可是十分有“经验”来着。

    想当初彭城之战,项羽就是带领三万多人,迎战他们五十多万人,最终让他刘邦不得不选择“南渡睢水”。

    究其原因,还是项羽不按套路出牌,带着三万多人,就直接莽了上来。

    他们一方根本没有想到项羽会这样做,故而没有防备。

    于是在项羽的突然袭击下,看着有五十多万人,但实际上根本组织不起五十万人迎战。

    并且他们个个慌张无比,还以为项羽百万大军打来了。

    如果明确知道项羽有三万人的话,说不定当时他刘邦就不走了,就和项羽死磕,看谁厉害。

    但他并不知道,也不敢赌项羽只有三万人。

    万一呢?

    所以,只能选择“南渡睢水”。

    以他的这些“经验”来看,想要八万对百万取得胜利,在没有其它特殊情况下,只能采取突袭之计。

    “不过”

    刘邦又皱起了眉头:

    “根据电台所说,双方应该已经在淝水这个地方对峙上了。

    按理说已经有了防备,突袭也没用了啊?”

    当时彭城之战,他们主要是前面取得了大胜,所以一时松懈下来,觉得项羽短时间赶不回来。

    但是,电台所描述的情况是,明知道敌军就在对面,战斗一触即发。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没有防备?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东晋虽然烂了点,但比起南宋来说,还是强不少啊!”

    朱元璋发出这样的感慨道。

    无论是前面的祖逖北伐,还是现在的天降猛男谢安,东晋的态度至少还是应战,没有想着投降。

    哪像南宋,岳飞等想要北伐的人都给整死了,留下的都是秦桧这些力主投降之辈,当然南宋皇帝同样也是这个货色。

    并且东晋从始至终是挡住了北方的侵略,并没有丢地,也没有赔款,与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晋、南宋,再加上他老朱家,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

    『不是南方不行,纯粹是人有问题。』

    画面继续。

    【这个时候,前秦苻坚是十分看不起对方的东晋。】

    【自己一方可是有百万大军,敌方才八万,这分明就是飞龙骑脸,怎么输!】

    【于是他当即派了一个人前往晋营,规劝东晋朝廷赶紧投降,不要浪费双方的时间。】

    【但主播不得不说一句,咱们秦世祖苻坚那是相当仁厚,比起秦始皇的残暴,好得不知道多少倍。】

    【他派出的这个人,大家知道是谁吗?竟然是曾经东晋的将领朱序!】

    【这个朱序,大概四年前兵败被俘,咱们仁厚的苻坚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惜其才,升为了尚书。】

    【如今秦晋大战,苻坚又派他回东晋劝降,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实在太仁厚了!】

    【残暴的秦始皇,肯定做不出这样的事。】

    画面之人露出邪笑道。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哈哈哈哈哈”

    听着电台,秦始皇不由笑了,笑得很高兴。

    虽然电台看似在骂他,但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那个苻坚有多么愚蠢!

    将对方被俘的将领,派回去劝降,这到底是什么脑回路才可以做到的?

    哪怕这个将领,再怎么信任,在这种关键的场合,也绝对不能用啊!

    类似的亏,秦始皇也不是吃过。

    想当初,他大秦攻楚国,结果国内的楚氏势力就谋反了,立昌平君为王。

    他和昌平君一起解决过嫪毐之乱,可谓是信任之至。

    连这样,都可以谋反,更不要说其它。

    所以,他不可能傻到,让被俘的将领,回去劝降。

    就像当初攻楚国的时候,他不会让身为楚人的昌平君,带兵去攻。

    若是他当初真的这么做了,恐怕带去的兵,就一去不回了。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一百对八万,还劝降什么!”

    对于苻坚的操作,刘邦也极度无语。

    拥有百万大军,恐怕直接上去打,比劝降的时间还要短。

    还劝降什么?

    更为关键的是,劝降就劝降吧。

    好歹挑一个靠谱的人啊。

    选这样一个人,这是明着送内奸啊!

    真不知道这脑子是怎么想的。

    “难道这个苻坚,还有别的计谋?”

    刘邦有些不确定道。

    因为操作实在太蠢了,以至于他怀疑是不是另有深意。

    大清位面,公元1689年。

    “太蠢了!”

    康熙对于苻坚这番操作,毫不客气地评价道。

    “估计这苻坚还以为还在草原之上,只要一起生活了,那就算自己人了,殊不知汉人精得呢!”

    他以草原民族的心态,猜测了一波苻坚的想法。

    康熙虽然生于皇宫,并未在草原上生活过。

    但有长辈的影响,他还是知道草原民族的大概心态,并且他自己的心态也或多或少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想来,苻坚也和他差不多受到的相关影响。

    在草原上,一般发动斗争,基本都是不死不休。

    斗争结束后,若是败者一方有人侥幸未死,那么胜者一方会收为奴隶。

    对此,败者是毫无怨言。

    毕竟其它人都死了,他好歹还活着。

    而苻坚看被俘的朱序,说不定就是草原斗争中胜者看败者的心态。

    我都给你留了一条命了,你还不老实跟着我?

    更为重要的是,苻坚对儒学还情有独钟。

    儒家的“仁政”,和这种草原心态,那是相得益彰,促使苻坚更进一步这么对待降将。

    其实不止是朱序,其它族的降将,他也是这么信任的。

    而结果就是,苻坚在这上面吃了许多大亏。

    “这是中原,不是草原上啊!

    草原上冲突,你能把对方部落,基本上都灭了。

    剩下的人,没有了挂念,自然老实了。

    但中原上,你做不到这一点啊!”

    康熙带着惋惜的语气,这样说道。

    画面继续。

    【苻坚这么仁厚,自然感动到了朱序。】

    【他一回到晋营,当即十分严肃地告知了前秦军队的所有情况。】

    【并明确指出,如今与晋军对峙的只是三十万前军,大部队还在后面。】

    【而如果前秦百万兵马到达,那晋军将无法抵挡。】

    【不如趁着各路军队尚未合集,迅速出击,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就击溃了他们的士气,最终就可以击破他们。】

    【晋方大将谢石一听,觉得有道理。】

    【本来他们还有点畏惧前秦的大军,准备死守。】

    【如今听到朱序这番话,当即准备出击。】

    【瞧瞧,为了“引蛇出洞”,朱序可是费尽心思。】

    【不然要是东晋死守,那得浪费多少时间啊!】

    【“不贪功”的朱序,回去之后,也没有和任何人说。】

    【毕竟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仁厚的苻坚而已,要什么功劳啊!】

    画面之人的邪笑依旧没有消失。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果然如我所料,要主动出击,死守绝对不可取。”

    刘邦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

    死守是肯定不行的。

    守得了一时,还守得了一世,不成?

    除非守的地方,是一个险地,那还差不多。

    不过对峙的地方在南方,又以“水”为名,以刘邦的经验,应该不存在什么险地。

    前秦百万大军一切准备妥当,想要进攻的话,东晋是根本守不住的。

    所以,只能趁着对方没有准备好,发动进攻,博一丝希望。

    但随后,刘邦又是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即使只有三十万,想要战胜,也不容易啊!”

    八万对三十万,虽然同样困难,还是有一丝可能性的。

    他开始思考起来,该如何破这个局?

    现在东晋一方有内奸,可以在敌方搞点事,增大获胜率。

    比如策反小股敌军作为内应,再比如关键时刻刺杀对方将领,甚至于直接夺取兵权。

    不过这些方法的风险、失败率都有些高,必须慎之又慎。

    刘邦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方法。

    当然直接大喊败了,扰乱军心,那肯定是不行的。

    毕竟军队又不是傻子,有眼睛看得到战况如何。

    直接喊,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可能暴露身份,让敌方将领把内奸斩了。

    真想扰乱军心,至少也得像韩信那样绕后,在敌方大营升起我方大旗才行。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说得对,死守绝对不行,必须主动出击。”

    赵匡胤十分赞同地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道。

    随后他看向了另一边的一张地图,视线停留在了地图的上方,那里正是燕云十六州。

    “如今我大宋与那契丹的实力,在伯仲之间。

    但切不可以选择防守,必须主动出击,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十分坚定地说道。

    他看得十分清楚。

    虽然如今契丹看起来不像是有南下侵略的意思,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在大宋要比契丹强一些。

    一旦大宋出现衰弱,那么契丹肯定会露出獠牙,把大宋一步步蚕食。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趁着大宋尚且强盛,必须主动出击,收复燕云十六州,至少将其赶到长城线以外。

    这样一来,哪怕后面大宋衰弱,凭着长城等防守要地,也能守住,不让外族进来。

    说实话,自从听说后面有两个外族大一统皇朝,赵匡胤的压力就很大。

    他很希望他后面的朝代,是那个不是外族皇朝的明。

    这样,至少华夏不是他老赵家丢的。

    否则,华夏第一个外族大一统皇朝,是从他老赵家取得的。

    那想想,就是一种耻辱啊!

    所以,为了降低后面是外族皇朝的概率,他必须收复燕云十六州,用来阻击外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