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39章 无可救药的东晋

第139章 无可救药的东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胡人皇帝,狗屁胡人皇帝!”

    秦始皇嬴政十分气愤道。

    “皇帝”这个词,是他创的。

    但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会加上“胡人”两个字的前缀。

    这对他这个创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玷污”!

    与此同时,秦始皇还有一些不忿:

    “皇帝,皇帝,功德要盖过三皇五帝才行。

    这五十多个国,恐怕和周朝的诸侯国一样,甚至更小,怎么有脸称皇帝的!”

    想当初,他一扫六合,统一了天下,这才敢从秦王变成了秦始皇。

    这中间,充满了不易。

    而后世随随便便一个小国,就敢称皇帝,这更是一种“玷污”。

    与这些人一起称皇帝,秦始皇只觉得异常耻辱。

    越想越气的他,当即下令道:

    “来人,传朕旨令,以后必须一统中原,才能称&39;皇帝&39;,否则一律为王以下!”

    虽然这道旨令,好像一张废纸,后面的人想称,也拦不住。

    但是有他这个始皇帝下的定义在,再后面的人,恐怕不会认这个人为皇帝。

    这样就从法理上,杜绝了小国称皇帝的可能性。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奇葩?咱没记错,应该是形容奇才吧?”

    朱元璋露出疑惑之色,有些不确定看向太子朱标,道。

    “是这样的。”

    太子朱标点了点头,给予了肯定的答案,但随后他又有些小心地补充道:

    “不过这话里的意思,应该不是这样的”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道:

    “还用你说,咱不知道么!”

    能拿那些胡人皇帝,与他大明皇帝比,这里面肯定有大问题。

    这些胡人皇帝中,确实有少量不错的,但大多数都是一言难尽。

    所以说,后面他大明皇帝很多也是一言难尽?

    当然,听电台这意思,他大明皇帝,应该要比胡人皇帝好不少。

    但拿两者比较,在朱元璋看来,本身就是一种侮辱。

    “咱大明后面究竟出什么事?”

    朱元璋眉头紧锁,露出了深深的担忧之色。

    之前电台说藩王可能造反,他就很紧张了。

    不过只要控制好自己的儿子,也差不多没有多大的问题了。

    但现在又告诉他,一整个后代,都可能有问题,这让他怎么受得了?

    “这后世之人,简直可恶!”

    朱元璋突然发怒道:

    “要说大明,就仔细说说啊!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真的讨嫌。

    要是他现在出现在这里,咱非得斩了他不成!”

    这旁边的太子朱标,连忙劝慰道:

    “爹,你不是说过慢慢来嘛,不要急,迟早会说到大明的。”

    “对对对!”

    旁边的朱棣也附和道。

    见朱标用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劝他,朱元璋只得冷哼一声,不再作声。

    目睹全程的穿越者朱允炆,看着画面上的人,也是特别感慨。

    别看画面上的他长得不错,但确实很让人有一种揍他的冲动。

    至少,他们九个穿越者就特别想要揍他。

    他泄露的那些技术,可是“装逼神器”啊!

    “阿嚏!”

    画面之人打了一个喷嚏,随后露出无奈的表情:

    “各位我知道我很帅,但请私下里再想我,不要开播想我,我很为难的。

    阿嚏!”

    随后画面之人轻咳几声,调整了一下状态,继续道:

    【在这十六个比较显眼的国家中,有一个名为大秦,史称“前秦”的国家,更为显眼。】

    【这个前秦和秦朝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纯粹是套个熟悉的名号而已,不过他们还真的干成了和秦朝差不多的事。】

    【那就是实现了统一,更准确地说,是统一了北方。】

    【起初,北方五胡纷纷建国,开始了“一锅乱炖”的模式。】

    【在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乱炖”,最终前秦脱颖而出,基本扫平了其它国家,统一了北方。】

    【统一了北方,前秦的目光就不由向南方看去。】

    【这一段时间里面,南边的东晋可一点不安分,经常北伐。】

    【所以,前秦必须把它解决,以彰自己华夏正统的身份。】

    【于是,前秦当时的皇帝苻坚,决定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一举灭掉东晋。】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沉默良久,最后只能无奈叹了一口气。

    虽然前面他在笑匈奴的大汉正统,但心里也清楚,这样的事,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在自己大秦的身上。

    结果,果不其然。

    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好歹这个前秦统一了北方,不算是丢脸。

    而随后他又是眉头一皱,道:

    “莫非这个前秦,真的要一统华夏了?”

    之前晋朝的表现,被秦始皇看在眼里。

    他并不认为一个逃跑的政权,能够抵住这百万大军。

    以他灭六国的经验来看,一旦某个国家选择逃跑,那么离灭亡他们,也就不远了。

    毕竟都选择逃跑了,说明已经打不过了,那接下来又拿什么面对追击的敌军呢?

    不过秦始皇又回忆了一下前几期电台的内容,发现只提到了大一统皇朝元清,并没有这个前秦。

    这让他更加疑惑了:

    “难道这个晋抵住了?”

    如果这个东晋趁着北方乱战的时候,在南方用心发展的话,未尝没有一战。

    不过以那些司马玩意的表现来看,他们真的会用心发展吗?

    又或者说,前秦一统华夏之后,因为觉得与他大秦冲突,于是将国号改成了元或清?

    秦始皇在心里这样想道。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多好的机会,这个东晋竟然没有把持住!”

    刘备有些痛心疾首地说道。

    “北方在乱战,中间又足足有六十年的时间,完全有机会休养发展,再完成北伐啊!”

    诸葛亮也是摇了摇头,不知道这个东晋六十年间,到底在干什么。

    要知道,从黄巾起义到现在,也才将近四十年。

    在这些时间里,刘备从零开始,建立起了如今的势力。

    而东晋则有足足六十多年的时间,怎么发展不起?

    试想一下,假设他们处于东晋的情况,即:

    『天下除了蜀地外,其它地方尚处于黄巾起义开始的那种乱战局面。』

    这种情况下,他们复兴汉室,不要太简单,好不好!

    可是东晋却没有做到,硬生生看着这个前秦一统了北方。

    实在太废物了!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机会太多了,只可惜东晋朝廷根本没有反思,还在玩西晋的那一套,无可救药了。”

    赵匡胤也是恨铁不成钢道。

    既然遭到了如此大败,理应痛定思痛,调整国策。

    可是东晋却不一样,根本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

    这一时间里面,士族继续发展,门阀制度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刻。

    与此同时,“内斗”的老毛病也是一点也没有改。

    整个东晋的皇权,除了一位皇帝外,其它时间都处于权臣等人的手上,皇帝基本只是一个能发表意见的傀儡。

    这样“内斗”的情况,拿什么集中力量去北伐?

    最后,赵匡胤总结教训道:

    “所以我大宋绝对不能内斗,权力始终要掌握在皇帝上。

    这样就算遭遇失败,只要皇帝进行反思,就可以改变这一切。

    哪会像这东晋一样!”

    画面继续。

    【与此同时,逃往南方的东晋政权,并没有趁着这段宝贵的时间,恢复国力,反而变得更烂了。】

    【当然,这个烂仅仅只是指是皇帝老儿的朝廷烂。】

    【它烂到已经无法遏制底下的权臣、军头等人,这反而给了一些人发挥才能的空间。】

    【东晋曾经数次北伐,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甚至于闻鸡起舞的祖逖,都差点要收复故土了。】

    【但可惜的是,最后由于朝廷太烂,这些战果都没有守住,只得撤回来。】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东晋的军队也得到了提升,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

    【可以说,武德是相当充沛。】

    【纵观古代历史,在所有南方政权中,除了朱重八外,似乎没有能比得过东晋的。】

    【这与某个经济很行的朝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样的话,能发挥出来的才能应该也很小吧?”

    听到电台的这个描述,刘邦这样猜测道。

    不知道为什么,他莫名地想到了项羽。

    当然,不同于东晋管不了的状态,项羽是管得了,只是他懒得管。

    只有当有人威胁到他,他才会出手,比如曾经的自己。

    这就注定了,在他的手上,你可以发挥一些才能,但发挥太多了的话,那就会被他盯上。

    除非像自己一样这么有才能,能够做到和他对打,否则很难出头。

    而东晋,和这样情况十分类似。

    虽然它遏制不了所有人,但对一些“刺头”,集中精力,它还是能遏制的。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电台所提到的祖逖,应该属于“刺头”那一类。

    东晋朝廷,绝对容忍不了他的存在,收复故土自是无从谈起。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祖逖大才,只可惜生不逢时啊!”

    唐太宗发出一句感慨,有些惋惜地说道。

    洛阳沦陷,长安攻破,晋朝政权逃往南方。

    当时晋朝皇帝司马睿正想着如何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

    面对这种情况,祖逖是竭力劝阻,力主北伐。

    司马睿虽然还是不想北伐,但祖逖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反对,于是就同意了下来。

    不过他只给了祖逖极少的资源,还未给一兵一卒和兵器铠甲,让其自己募和自己造。

    摆明了,就是不想北伐。

    但是,司马睿这种消极的态度,并没有打消祖逖北伐的决心。

    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带兵渡过长江,开始了北伐。

    在渡长江的时候,面对着滚滚江水,祖逖还有感而发,发誓道:

    “若是不能收复失地,平定中原,那自己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

    而经过多次苦战,祖逖带着人成功打败了敌人,收复了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即河南大片土地。

    若是此时东晋朝廷能够及时援助,那么祖逖未尝没有北伐成功的可能。

    然而,这个时候,东晋朝廷的“内斗”技能又发作。

    非但没有给予援助,反而害怕祖逖叛乱,想尽办法削弱祖逖手上的兵权。

    在这种情况下,祖逖担心北伐难成,忧愤成疾,最后带着浓浓的不甘,病逝了。

    趁着这个机会,后赵大举入侵,东晋难以抵挡。

    最终,祖逖好不容易收复的大片土地,又被攻陷了。

    想到这,李世民不由摇了摇头,轻叹道:

    “哪怕是刘禅当权,结局估计也会比这好吧!”

    别看刘禅不怎么样,至少实权,他还是握在手上,能给祖逖自由发挥的空间。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经济很行的朝代?”

    赵匡胤一愣,努力地回忆了一下历史,确定历史上并没有经济特别突出的朝代。

    像唐朝,那属于各方面均衡,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很行”。

    “那应该是后面的朝代,元明清?”

    赵匡胤这么想道。

    “元明清”是电台提过,但历史上却没有的朝代,应该是后面的朝代。

    元清是外族皇朝,不太可能经济很行,所以应该是明?

    赵匡胤也不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但他还是觉得十分新鲜:

    “经济很行,但军队很差,这个朝代也太奇怪了吧?”

    在他看来,经济很行,那意味着有钱。

    有钱,就用来发展军队,怎么可能会得差呢?

    最后他只能猜测道:

    “肯定是当权者昏庸无道,贪财好色,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以至于军队羸弱!

    这实在是汉家耻辱,咱们大宋绝对不能这样。”

    想到这,赵匡胤开始思考:

    要不要作个规定,以后每年,都将国库里的钱,至少拿出百分之几,用来发展军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