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三只杯运筹帷幄 三大弊惊愕朝堂
于显见赐敖神情为难,便对他说:
“出访使尽管畅所欲言,
寡人绝不怪罪。”
赐敖作揖答道:
“下官以下说的将是华国的弱处,
如果显王有所顾忌,
下官可私下禀报显王。”
于显此时正是拉拢人心之际,
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出访使不用避讳,这朝堂之上,
皆是我朝忠臣良将,
你有话直管言讲。”
赐敖就是要他这么说,
便再次拱手施礼,
“既然如此,请恕下官直言。
适才范大将军说了,
西境的守军不能派去攻打李国,
那显王要用哪里的军队去攻打呢?”
于显不假思索,“当然是募兵咯。”
赐敖笑着提起茶壶,
又朝第二个杯子倒茶,
因为所剩的茶水已经不多,
这次的茶没有刚才那杯满,
但也差得不多。
赐敖指向满的第一杯,
“若是下官先斟的那杯是西境守军,
那这杯就是显王所说,
招募来的新兵。
华国人口七十六万,
现壮年男子约占两成,
大约十五万左右,
西境守军超过八万,
除去保卫平都的五千禁军,
能募到的新兵不会超过七万。”
“出访使!”
于显听赐敖把自己的禁军数量
都报出来了,确实吃惊非小。
于显暗忖,这可是重要军机,
并不是什么华国人尽皆知的
市井小事,赐敖从何而知?
莫非文武中有人泄漏给他?
还是之前丘光淼去李国时说出来的?
“显王?下官可有说错?”
赐敖见于显喊了自己一声,
然后又愣在那儿了,
不知道于显想干什么。
于显听到赐敖这么一问,
才缓过神来,
“啊,寡人惊叹出访使年纪不大,
却对我国知之甚广啊。
出访使可继续。”
赐敖心想,是吓到你了吧?
你要是知道,华国公主华稚
此时已是李国的琪妃,
可能就要吓晕过去了。
“那下官就继续讲了。
下官要讲的华国攻打李国的第一弊,
就是一旦显王此时广招募兵,
本就疾苦的华国百姓,
家里要是再被募走一个男丁,
那相信众多的农户
就完全失去了劳力,
农户不耕种,朝廷就征不到税,
多养七万新兵本就要掏空国库了,
要是赋税不增反减的话,
这兵能养多久,
要是朝廷为了填补国库,
增加赋税的话。。。”
赐敖又故意顿了顿。
于显说,“新君初登王位,
就加重赋税,
必引招百姓不满。”
赐敖抱拳行礼,“显王明鉴。”
“先生接着说。”
赐敖和赵一树不约而同地一抬眼皮,
赐敖心中暗喜,
“即便显王不加赋,以新兵的战斗力,
显王认为多久能攻下李国?”
于显皱眉,看向范连东。
范连东出班向于显一抱拳,
又面向赐敖答道:
“老夫说了,一个月就能攻下李国。”
赐敖微微一笑,
“范大将军,请恕下官直言,
莫说七万新兵,
就算用上西境的八万守军
攻打李国的话,都不一定能拿下。”
范连东刚想反驳,赐敖急忙又说:
“三十年前,华国老主庆王
曾率十万精兵压境,
三个月都没攻下李国边城的风崖岭,
结果损兵四万,败归平都,
从此华国元气大伤,
兵力只够抵挡西境蛮人,
再没有踏入李国境内半步,
相信范大将军很清楚此事,
当初十万精兵三个月都没攻下,
这次更何况是七万新兵呢?”
范连东被说得光张嘴,
说不出一个字。于显又来解围,
“先生,说这是第一弊,
那和第二弊有无关系?”
赐敖撇了一眼范连东,
“启禀显王,确有关联。
如华国不加赋,七万新兵要是
一个月之内拿不下李国的话,
华国的国库就会见底,
到那时,无论显王撤不撤兵,
都会引起百姓不满,要是撤兵,
百姓会说显王劳师动众进兵李国,
结果劳民伤财,
百姓可能会还不如。。。”
于显知道赐敖想说,
还不如之前的大王呢。
不过于显没有发作,
因为是他自己让赐敖畅所欲言的,
况且赐敖已经在关键处自行止住了。
于显又不想赐敖一直停顿在
这句话上,所以立刻问:
“要是寡人不撤兵,
强攻风崖岭,先生是不是想说,
这七万新兵就有去无回了?”
赐敖点头,“显王明鉴,
其实一旦一个月后,
华国的供给无法跟上的话,
以新兵薄弱的意志力,
知道显王遇逃兵必斩,
届时他们不想死,唯有降于李国。”
范连东此时想找回些面子,
“我们强攻一个月,
你们李国也会损失不小,
两败俱伤而已。”
赐敖朝范连东一抱拳,
“大将军,确实是两败俱伤,
不过伤和伤可不一样啊。
我李国军队依仗风崖岭天险,
兵力的损失可能
不到华国损失的三成,
且李国没有其他外敌,此役过后,
军队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补充。
而华国军队就不同了,
那时国库已空,没有军队,
没有钱粮的朝廷,
百姓怎么会支持,没钱花,没饭吃,
百姓思反也不是没可能。
这第二弊,显王到时,
又当如何自处呢?”
“一派胡言!简直一派胡言!
我华国民丰田广,粮钱满仓,
怎如你所说的那么不堪!”
文班中大步走出一人,
边说边晃脑袋,
来到品级台前跪倒叩头,
“大王,李国使者太过无礼,
公然轻蔑我朝,请大王重罚。”
于显一看是户部尚书伊志海,
“伊尚书免礼平身。”
伊志海起身,傲慢地上下打量赐敖,
文武两列也都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
纷纷向于显施礼,要求重责赐敖。
赐敖连动都没动,也盯着伊志海看,
心想此人怎么这枣核脑袋长得
和之前丘光淼手下那个老王
一模一样呢,
要不是他个子比老王高,
脸没老王那么黄,赐敖差点叫出来。
伊志海这么一发作,
于显反倒不好发作了,
心想毕竟自己是王,
下面的人怒气冲冲,
自己要保持涵养。
于显喝住众臣:“唉。。。。”
贤德殿瞬间安静下来,
于显对赐敖说:
“看来先生所讲的第二弊,
似乎与我国实情有异,
这位是我朝户部伊尚书,
对于他说的,你可否作答呀。”
于显的意思是,我现在帮着伊志海,
你肯定不服,
因为是我让你畅所欲言的。
可你要是胡说,就反驳不了伊志海,
那我再治你的罪,你就无话可说了。
赐敖看出于显的意思,心想:
我给你们留着脸,
你们非要撕破来看,那就来呗。
赐敖先向于显施了一礼,
又向伊志海走过去行了一个礼。
“显王明鉴,下官所言非空穴来风。
伊尚书说,华国民丰田广,
我们先不说民丰,就田广这件事,
伊大人,华李两国相邻,
我朝最高点就在风崖岭,
由风崖岭向东平原居多,
李国人善于耕种,且物源富饶。
反观华国山地居多,林材虽然茂盛,
但可耕种的田地不到李国的三成,
且华国西境方圆百里的耕地
因为蛮人的骚扰,
经常在收获之前被抢收或烧毁,
就好像今年,蛮人趁显王返都,
再次抢走西境附近大量的粮食,
使得华国部分屯粮不足的地区
形成饥荒,部分流民逃往李国。”
于显听着听着觉得赐敖后面说的
自己没听伊志海说过,
赶紧质问伊志海,
“伊尚书,有没有这样的事?”
伊志海浑身栗抖,双膝跪倒,
晃着头说:“启禀大王,
微臣已经调动粮食救济饥荒了,
至于少量流民。。。。”
于显根本没收到任何关于
流民的报告,心想,
这么重要的事你们也敢瞒我?
气得“啪。。。。”地一拍龙书案,
“流民怎么样?”
伊志海的汗已经从脑后滴进袍服里,
又从袍服里顺着裤子流进官靴,
“流民一事,微。。微。。
微臣即刻查办。”
“糊涂!”于显冲冲大怒,
一边捋眉毛一边想:
我辛辛苦苦夺位称王,
刚坐稳这位子,
你就给我出这种纰漏,
这不是拆我的台吗?
要是第一批去李国的流民中
传出李国比华国好的谣言,
就会出现第二批,第三批,
我华国的人都去了李国,
出现人口流失,那就要出大事了。
想到这里,于显愤然从龙椅上
站起来指着伊志海:
“伊志海,你这个户部尚书怎么当的?
民乃国之根本,
连百姓的生计都无法保证,
百姓又怎会拥戴寡人?
出现了流民,连李国都知道了,
孤却浑然不知。
你还斗胆对别人说我国民丰田广?
简直可恶至极,我看你这个尚书
也算做到头了,来人!
把伊志海官服扒掉,投入天牢,
等待发落!”
伊志海腿一软,瘫倒在地,
殿外疾步走进两个铁甲武士
就要把他拖出去。
“显王且慢!”
赐敖抢前一步,深施一礼。
于显见赐敖打断自己,不知他何意,
便问:“先生因何阻止寡人?”
赐敖拱手言道:“显王且熄雷霆之怒。
关于流民之祸,
李王已为显王解了此难。”
于显一听,解决了?
李国难道真的收留了那些流民?
他忙问:“李王将他们如何处置了?”
赐敖朝上方一抱拳,“我主李王,
已派人从风崖岭上用吊篮
放下大量干粮,且中间夹带安民书,
书中告知华国百姓,华国新君显王,
因大宝初定,对民情难察,
李国向来与华国互好,
李王愿助显王稳定民情。
不久后李王就会与显王结盟,
今后每月向李国纳贡,
百姓生计就会得到保障,
大家请安心回到家乡,静待佳音。”
说到这里,
赐敖从赵一树手里接过一个信封,
“此乃小人所说的安民书,
请显王过目。”
于显示意一旁的太监取过安民书,
他看了一遍,露出了笑容。
“哈哈哈哈,李王真是。。。
寡人感激不尽。”
于显心想,李国此次没有趁人之危,
李王倒也算为结盟表示了
足够的诚意了。
赐敖施礼:“显王言重了,
既然此事已得圆满,
伊大人只是一时疏忽,
下官斗胆向显王求情,宽恕伊大人。”
于显当然顺坡下驴,
毕竟伊志海用起来还是挺顺手,
挺听话的,“既然先生求情,
伊志海,起来吧!”
伊志海以为自己死定了,
赐敖说话的时候,他心里就在想,
于显啊于显,用我的时候什么都好,
你篡位的时候,是谁帮你筹的军费,
是谁帮你卡着老主的外援部队的
粮草不发的?
这么小的事,你就要降罪于我,
你这是卸磨杀驴啊。。。
哪知赐敖竟然为他求情,
死中得活他真是喜出望外。
赶紧先拜谢于显,“谢大王饶命!”
于显一指伊志海,
“今天的帐,寡人给你记着,
今后小心行事,如有再错,
杀你个二罪归一!退下!”
伊志海磕头好似捣蒜,
“谢大王!谢大王!”
于显没好气地说:
“你还不多谢赐敖先生,
不是他为你求情,
寡人岂会轻饶于你。”
伊志海赶紧面向赐敖,
跪爬几步,就要磕头。
赐敖心想,让华国的户部尚书
给自己下跪磕头,
于显岂不颜面尽扫,
怎么也得装装样子,
别让这显王的脸掉地上啊。
于是趁伊志海的头还没磕到地上,
赐敖探出双手边扶起他,边说,
“伊大人请起!”
伊志海苦笑着对赐敖说,
“先生,伊志海惭愧。
幸得先生有容人之海量,”,
说着眼泪掉了下来,一躬到地,
“伊志海必不忘大恩!”
于显此时有些后悔
让伊志海去谢赐敖了,
心想自己怎么能让自己的重臣
去欠李国官员的情呢?
昏招啊,昏招。
赐敖还了个礼,伊志海退回文班。
赐敖来到长案旁,举起茶壶,
于显问:“先生是要说这第三弊吗?”
赐敖答:“正是。”
然后做着要朝第三个杯子
倒水的动作,
可是壶里已没有茶水了,
赐敖先指空杯说,
“显王请看,这就是第三弊。
攻打李国失利,要再募新军,
人已经没有了,”
他又拿起茶壶晃了晃,国库也空了,
百姓地里无粮,家中无钱,
显王当如何应对?
此时蛮人若借机大举进攻,
显王当如何抵抗?”
于显还想硬撑,“百姓么,
寡人自当安抚他们,
与他们同甘共苦,
蛮人自有范大将军坚守西境,
相信可以维持一年半载。”
赐敖大笑,“哈哈哈哈。。。”
范连东又想出班呵斥赐敖,
但最终没敢站出来。
“显王,下官且不说这些
能否一一如愿,就当是能够实现。
显王别忘了,
那时是华国拒绝与李国结盟,
拒绝了李国的纳贡不称臣,
攻打了李国之后,
显王可以和百姓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范大将军可以抵挡蛮人一年半载,
此时华国的东面已无守军,
李国要是趁势大举进攻,
相信直捣黄龙并不需要
耗费太多时间,
待李国军队兵临城下,
相信那时华国已成强弩之末,
李国无需攻城,
把平都围个一年半载,
这。。。。”
赐敖深施一礼,
用袍袖挡住自己得意的笑容,
“望显王明鉴。”
于显真的被他的话给惊到了,
因为一直是赐敖在讲述,
听的众人都慢慢将李国放在了
非敌对的位置上,
加上刚才李国安抚劝返流民的事,
大家都已经忘记双方是两个国家。
现在被赐敖突然的一记回马枪,
让于显和众臣从梦中惊醒,
有的大臣甚至出了一身虚汗。
于显沉默了,
我们太过忽略这个面前的敌人了,
危难时刻,李国是帮一把
还是推一把,
直接会导致华国是强国还是亡国,
别看我们表面兵强马壮,
实际外强中干,要是再跟李国树敌,
我这刚到手的江山,
又要拱手送出去了。
不行,现在确实不是翻脸的时候,
还是看看李国能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