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称孤道寡 > 第6章 简陋有理

第6章 简陋有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人是说引华国特使入都的事

    不急?”刘旻荣以为自己听错了。

    赐敖答道:“刘大人不解?”

    刘旻荣拱手施礼,“下官确实不解,

    还望大人赐教。”

    赐敖脚步没有停下,

    等刘旻荣跟上来,

    赐敖言道:

    “刘大人觉得今天的桃花簪如何?”

    刘旻荣越发不解了,

    只能先敷衍回答:

    “确实是好酒。”

    “那刘大人认为这酒是

    从哪儿来的呢?”赐敖继续故弄玄虚。

    刘旻荣想了想:

    “这御酒难道不是大王赐的吗?”

    赐敖笑了,“对啊,

    可是大王为何要我把这酒

    带给华国特使呢?”

    刘旻荣心想,我问你一个问题,

    你却问我这么多问题,

    为什么把这酒带给丘光淼,

    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明摆着的事吗?

    大王想让特使尝尝鲜,

    想由赐敖向特使示好呗。

    难道还能有什么其他意思吗?

    于是低头迟楞了一下答道:

    “大王应该是想让大人带酒给

    华国特使尝鲜示好。”

    赐敖双手互击了一下说,

    “对啊,可是尝鲜的话,一两坛足矣,

    大王因何要让本官带着五坛御酒,

    几十头猪牛来见华国特使呢?”

    哟,这个细节刘旻荣没想过。

    对啊,如果尝鲜,赐敖第二天

    就要带着那丘光淼进申都的,

    一晚上喝个两坛已经算多的了,

    为什么要让赐敖带五坛来呢?

    刘旻荣心里反复思考,

    脑子里挤出了各种可能,

    他又依次推翻,走出十多步时,

    刘旻荣突然想到一种可能,

    对着赐敖瞪大眼睛说,

    “因为大王不希望大人立刻

    引华国特使入都!”

    赐敖哈哈大笑,“刘大人猜得没错,

    尽管大王没有明示,

    但本官也是这么想的。

    不然大王为何宫里那么多种

    御酒都不送,偏偏给了由本官

    改名的桃花簪,又是五坛。”

    刘旻荣听了,心中暗喜,

    自己揣摩圣意,还算挺准,

    可一个问题解开了,

    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大人,为什么大王希望

    大人把华国特使

    留在秋水县暂缓入都呢?”

    这次轮到赐敖看了一遍

    周围动静,然后说,

    “如今华国显王初登大宝,

    对李国志在必得,

    但战书没有送到我李国的大王手里,

    那华国就不能开战,

    故此大王想让本官在秋水

    拖住华国特使,

    朝中好多利用几天时间商量对策。”

    刘旻荣心想,

    这些如果都是赐敖自己想出来的,

    万一错了,那罪名不小啊。

    可细细想来,

    也只有他说的那种可能,

    李王才会如此行事。

    这赐敖小小年纪,

    能如此准确地揣摩圣意,

    今后何愁不做显官啊。

    刘旻荣还在沉思着,

    赐敖又问他:“刘大人,

    明日中午我想带着这位特使

    游一趟秋水,你看如何?”

    刘旻荣一听,赶紧答道,

    “金秋游湖正是时节,

    既然大人如此安排,

    下官就派人明早去收拾画舫,

    中午定可发船。”

    赐敖问,“秋水县有画舫?”

    刘旻荣点头说,“有一艘画舫,

    早些时候,秋水繁华,

    有外地的豪客来到秋水,

    又想附庸风雅,便为他们

    准备了一艘画舫,

    供他们游湖玩乐,吟诗作画。”

    赐敖笑着说,“这丘光淼算是运气,

    我想华国多为内陆,少河流,

    游湖已是不易之事,

    此次还有画舫可坐,

    他一定乐坏了。”

    说着两人已经到了县衙门前,

    赐敖抬头一看,就是一皱眉。

    为什么呢?这县衙也太破了。

    尽管县衙的门能看出原来是红色的,

    而现在漆都掉得差不多了,

    只留下几块地方还有点红漆的残留。

    这门前的台阶可能也是刚扫的,

    台阶旁堆了不少叶子,

    而且台阶有一级的靠右位置

    还缺了一块,

    看得出有人用泥巴补过,

    可是。。。掉了。。。

    刘旻荣假装没看见赐敖的表情,

    大步跨到前面引路,

    两人上了台阶,进了大门。

    没几步就走到了公堂,

    这里还算干净,

    除了县令的审案桌之外,

    什么都没有,

    角落里有半根行堂用的水火无情棍,

    不知道是刚才收拾得太匆忙了,

    还是这半根棍子还有用,

    打扫县衙的人竟然没有收走它。

    刘旻荣带着赐敖

    从审案桌一侧经过时,

    赐敖还发现桌上的令签

    估计也很久没用了,

    有几支都已经开裂了。

    赐敖原想说什么,

    转念一想,又合上了嘴。

    这正巧被招呼他往里走的

    刘旻荣看到,刘旻荣看出

    赐敖面有难色,便低声说,

    “大人,要不我们还是去旅店吧。

    这县衙确实破旧,怕怠慢了大人。”

    赐敖现在明白刘旻荣先前说

    县衙简陋,不是谦虚。

    不过听刘旻荣现在这话,

    赐敖赶紧摇手,“刘大人误会了,

    本官不是嫌弃此处简陋,

    本想说,刘大人应该好好修缮县衙,

    否则有失父母官颜面。

    可转念想来,县衙破旧也不是坏事,

    可见它不怎么被使用,

    亦可说,秋水县民风淳朴,

    鲜有需要过堂的案子,

    这何尝不是刘大人的功劳呢。”

    刘旻荣一听眼眶瞬间就红了,

    抱拳拱手深施一礼,

    “下官感恩大人体谅,

    来过秋水县衙视察的大人们

    无不责怪下官对县衙有失修缮,

    说是下官丢了朝廷的颜面,

    唯有出迎使大人您能洞察真情啊,

    下官真是。。。。”

    刘旻荣说着,眼泪止不住滴了下来,

    “下官并非不想修缮县衙,

    只是下官平常都在县内各处

    视察民情,多与百姓一起,

    时而劳作,

    时而参详兴旺秋水之策,

    县衙的各类维护修缮费用,

    连同下官的月供,

    都用于抚恤县内百姓身上,

    而近年来百姓们也相敬和睦,

    少有事端发生,

    因此下官觉得这钱应该花在

    大家利用得多的地方,

    对这县衙修葺,日常维护之事,

    也就怠慢了。

    今日大人突然说要住在县衙,

    下官实在猝不及防,

    失礼之处,还望大人海涵。”

    赐敖知道许多人当了官,

    确实就高坐府衙享福,

    从来不理民情,

    百姓年中见到官的次数一只手

    就能数得过来,而那些官

    根本不顾自己辖内的百姓疾苦,

    只想着怎么再往上爬,

    然后调去更能赚取好处的地方当官,

    所以他们升迁到哪儿,

    只会祸害到哪儿。

    而刘旻荣说的都是真的,

    否则他要是整天待在县衙里,

    这黝黑的面庞,

    粗糙的手掌从何而来,

    好官啊,就是运气差了点,

    朝廷的一个晋水入都的决定,

    使得这个好官可能要倾其一生

    去改变自己辖内的困境,

    无论如何,

    我得尽快想办法帮他一把。

    想到此处,

    赐敖扶住刘旻荣的臂膀言道,

    “刘大人,不必自责,本官不怪你。

    身为父母官,不是要当百姓的父母,

    而是要当把百姓当父母才是。

    依赐敖看来,刘大人身体力行,

    对百姓爱护有加,

    不失为县令之中的楷模,

    应当为人称颂才是。

    本官虽隶属礼部,

    但有上朝议事之权,

    秋水之事,本官自会放在心上,

    你放心吧。”

    刘旻荣擦擦眼泪,再行一礼,

    “大人这一席话,

    胜过那些空谈之人万句。

    下官只盼大人能平步青云,

    待大人位极人臣之日,

    才是天下百姓有福之时,

    下官先替秋水百姓谢过大人了。”

    说着就要跪下。

    赐敖赶紧扶起他,

    又对刘旻荣点点头,

    拍拍他的肩膀。

    两人来到了县衙后院的书房,

    见之前那个衙役和赐敖的通令官

    已经等候在书房门口的

    一个小土堆旁了。

    他们看两位大人来了,

    赶紧抱拳行礼。

    刘旻荣先问衙役:“整理得如何?”

    衙役回答道,“大人,

    一共扫了三遍,”

    他又一指小土堆,

    “把里面的土全都扫干净了。”

    赐敖一看,也不敢乐。

    刘旻荣一皱眉,“少说废话!”

    然后搭了个请字,

    把赐敖让进书房,说:

    “出迎使大人今晚请在此下榻,

    这书房比下官的卧房宽敞,

    床铺也宽大,

    下官平日里批示公务晚了,

    也会在此歇息。”

    赐敖一看,提鼻子一闻,

    似乎有点书卷的霉味,

    但房里已经点了檀香,

    除了砖地有点凹凸不平,

    其他都挺好的。

    通令官一指,书房东边,

    “大人,此处便是卧榻,

    被褥垫子已经铺好了。”

    赐敖点点头 。

    刘旻荣又对衙役说,

    “明日你一早就带些人去青瓦滩

    的画舫打扫布置一番,

    中午本官要用船。”

    衙役问:“刘大人,

    打扫完还要布置?这。。。。”

    他不好意思提钱,

    只能边说边两手轻握双拳,

    拇指在食指上来回地蹭。

    赐敖一看就明白了,

    抢先对通令官说,

    “你明日一早也带几个人

    来找这位。。。”

    他转头看衙役,“没请教。。。”

    “不敢不敢,回禀大人,

    小人皮小七!”

    那衙役赶紧向赐敖深施一礼。

    赐敖对他笑了笑,又对通令官言道:

    “你明早就带几个人来找这位皮兄弟,

    一起去收拾画舫,

    所有花费都记下来,

    从带来的钱款里拿就可以。”

    刘旻荣赶紧说,“大人,

    这钱应当秋水县负担,

    您这。。。下官怎么。。。”

    赐敖冲他摆摆手,

    “无妨。。无妨。。。”

    刘旻荣明白,如果自己县内

    出了这笔花销,赐敖就可以

    自己留下大王给他的这笔钱,

    那画舫要布置起来,

    也不是笔小数目,

    赐敖是拿自己的外快

    为我刘旻荣省钱啊。

    可惜自己囊中实在羞涩,

    确实推辞不了,

    唯有抱拳,向赐敖示了谢意。

    赐敖怕大家在此尴尬,

    便朝着通令官一挥手,

    通令官和皮小七也识趣,

    一同退出了书房。

    “刘大人,刚才你说画舫停在青瓦滩,

    本官记得以前这里只有个青蛙滩,

    这青瓦滩在何处啊?”

    赐敖边说边往书房里走。

    刘旻荣跟在后面说,

    “大人没记错,就是那片青蛙滩,

    是本官觉得坐画舫的

    都是些达官豪客,

    叫青蛙滩甚是不雅,

    因此才改名青瓦滩,

    意在即便上船,游客也能有仿佛

    步入青瓦红墙内的奢华之感。”

    “改得好,确实雅致了不少。”

    赐敖问刘旻荣,

    “刘大人,本官看你书房里藏书不少,

    可否借本官一阅?”

    刘旻荣忙答:“大人如不嫌弃,

    尽管自便。那面墙上都是些古书,

    这面墙上是名人的诗集

    和下官自己写的一些拙作。”

    赐敖看了看,

    “刘大人平常也写诗?”

    刘旻荣笑笑说,

    “秋水平常并无太多娱乐,

    闲来饮酒作诗也算一乐。

    官场为官,时日久了,难免世故,

    唯有作诗时,方能一展这仅有的

    一点书生气了。”

    赐敖知道秋水不是没有娱乐,

    只是刘旻荣连自己的月供

    都拿出来用于秋水了,

    哪儿还有钱去娱乐消遣啊。

    赐敖只得笑笑,

    “哈哈哈哈,甚好。”

    赐敖用手轻轻扫过离自己最近的

    一排书,感觉有点倦意,便说,

    “不早了,刘大人,你去休息吧,

    明日我们再叙。”

    刘旻荣给赐敖行了个礼,

    “大人也一路乏累,

    请早些歇息,下官告退。”

    便匆匆退出了书房。

    赐敖整个人这才松下来,

    回想华国特使丘光淼的话,

    想想丘光淼话中透露出的华国现状,

    盘算着这次华国下战书之后,

    李王一定会再派人出使华国,

    可是一边想打,一边不想打,

    若是真打起来,李国在兵力上

    确实不占优势,

    可是也不能就此降服于华国,

    用什么条件来说服华国的显王

    不出兵呢?想来想去,

    赐敖突然灵光一闪,

    “有了!就用这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