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血染望江(二)
“这……”
上前打开这封信件,李齐霄被上面的内容震得目瞪口呆,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信件上的字乃是楷体,本应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却因为书写信件之人的焦急、匆忙,显得有些潦草。
信中大概说了三件事——
一、剑圣入秦刺王,且成功了。
二、新君为皇太子,姬承业。
三、出战的圣旨,新君登基后立即送到。
其实,就最后一条而言,对李继忠而言,并没有多少约束力,更多的,则是体现新君对国战的重视。
按照秦国制度来说,军队征战在外,每逢战事,必要向皇宫之中的皇帝请示,然后皇帝下旨,旨意送到领军的统帅手中,统帅这才可以起兵,从而发动战事。
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若是每每如此,时常会因为这传递消息的一来一回耽误战机,从而影响前线统帅的战争布局。
故,前线的战事一般不会等皇帝的批复,而是根据统帅及其手下将军商议后的判断,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战争。
战事结束之后,统帅再将战事的发展和结果,以及一道请罪的折子递上去。
而皇帝,也自知这套老旧的,不合时宜的制度的局限性,因此往往一句。
[卿家领兵在外,实乃无可奈何,权宜之计,其罪可恕,朕不再追究就是了。]
便也就让双方都有了个舒坦的台阶下。
同时也遵从了祖训,两全其美,秦国的朝堂,也就默认了这种形式。
言归正传。
李齐霄好好咀嚼了一番信中的意思,知新君向战之意,又瞧着父亲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不禁疑惑了。
“父亲,我军已于望江东岸驻扎数日,为何不收拢附近渔船,渡江西进呢?”
挑了挑茶叶,李继忠继续不慌不忙地说。
“不急,再等两天,等两天……”
“父亲这是在等圣旨”
说实话,李继忠想打这一仗,李齐霄又怎会不想,如今大秦军中二代,唯蒙邯马首是瞻。
凭什么?
蒙邯和他一样,都是没打过什么硬仗,没什么卓越军功的二代,凭什么那些趋炎附势的家伙就偏偏把蒙邯当做秦国未来的战神
李齐霄很是不服气。
所以,他很是急着在军中立功。拔尖、冒头,正是李齐霄这个年纪的人,最急迫的事情。
“父亲是在等新君的圣旨吗?”
李继忠没有现在就开战的意思,李齐霄也只好旁敲侧击的去猜测。自己老子的性格,身为儿子的李齐霄还是拿捏得住的。
“啧。”
见儿子好奇,如若就此让其回去,后者怕是寝食难安,李继忠吧唧着嘴,琢磨着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稍许,还是开口了。
“罢了,说与你听也不打紧。
等圣旨是一方面。皇帝的信任是可以让你爹我在外征伐时没有那么多狗屁倒灶的规矩限制着,但有些时候,咱还得守守规矩。
麻烦
是,麻烦!
可君王对咱的信任的同时,也希望咱们表现出对皇权的尊重。不然君臣离心,且不要说征战外国,就是咱自己人,都得先连起来。”
顿了顿,李继忠又说。
“其次嘛,等天冷,等望江结冰,望江冻上了、冻实了,咱爷俩才好带着大军渡江,好叫那晋国的小丫头骗子知道咱爷们的厉害不是!”
“哈哈哈……”
看着已经蒙上一层薄冰的望江,李继忠露出了胸有成竹的豪放笑声。
望江西岸,莒东关。
莒东关,乃是西晋第一雄关,依托于查尔克拉山脉,以及望江而建。是原本晋国为抵御荒漠蛮族修建的牢固壁垒。
在蒙天佑第一次西征,晋国溃败西逃时,是城墙高耸,地势险峻的莒东关替晋国挡下了蒙天佑率领的秦军主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莒东关,那么二十年前,蒙邯可能就直接灭掉晋国了。
如今,秦国再次西征,晋军依然只能,据关而守,只是更加困难的是,这一次,前来攻城的秦军从二十年前的数万,变成了而今的数十万。
“这二十年,秦国强了太多了,可晋国……”
站在莒东关城墙之上眺望远方的秦军,英姿飒爽的女统帅,忍住不皱起了眉头,对敌国,给出了自己认为的、最中肯的评价。
这个女统帅,正是剑圣的妹妹——林哲宛。
“郡主,关内百姓的迁移工作已收尾,末将特来复命。”
来的人是高肃,乃是林家家将,儿时和剑圣兄妹二人一同长大的孩子,所以,尽管此次战役,林哲宛临时担任统帅,但高肃还是称呼林哲宛郡主。
无它,亲近尔。
“我知道了,高将军,你先回去休息吧!”
郡主并没有像往常那般,亲近的招呼一声[高家哥哥]。这是战时,一切都要严肃对待,郡主不想让自己本就弱势的女儿身份,进一步的扩大。
“是!”
高肃不是笨人,实际上能陪伴郡主长大的邻家男孩,又岂会是那般简单的。
稍稍对比郡主今日语气与往昔的细微差别,高肃马上就明白了郡主的意思。
于是高肃赶忙换上严肃的表情,郑重其事地应‘是’,转身下了城墙,休息去了。
望江上游,北靠雪原,因而不用等到冬天,有的年景,入秋时便会冻上。
今年暑气走的晚,入秋后,望江也还算争气,并没有结冰的征兆。
秦国位于内地,唯一的临海地区,还因为地处极北,常年冰封,因此,秦军和晋军一样,都不擅长水战。
这千米望江,反倒是成了晋国的一道天然屏障,暂时拖住了秦军进攻的步伐。
守
莒东关虽是雄关,但说句实话,仅凭关内五万晋国弱卒,郡主不觉得自己是旷世奇才,能够谋算天机,呼风唤雨,保守下来。
一旦秦军攻克莒东关,身后的天横郡、句择郡便失去了庇护,任由秦军取拿。
再之后,一片坦途,秦军入晋,一马平川,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西进,克皇城,灭晋国。
因此,莒东关不能丢。
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望江结不结冰,由不得晋人、或是秦人做主。
天气一天冷过一天,江面上还是起了薄冰。郡主知道,秦军过江西进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注视着东方,郡主的注意力逐渐涣散,一军统帅,却是在这冷肃的、随时可能爆发大战的莒东关城墙上发起了呆。
东方,是秦国都城所在的方向,也是兄长走的方向。
[兄长应该入秦宫了吧!]
[兄长应该行动了吧!]
[兄长能成功的吧!]
[他会活着回来的吧]
说到最后,郡主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臆想了。
但还能怎么办呢?
相信那个颓然失志、退缩不前、借酒消愁、醉生梦死的晋国皇帝陛下能振作起来
相信那些逃离一般争抢着出使他国的使者,真能请来援军
相信那些自私自利的世家门阀能在国难当头的时节毁家纾难
相信朝堂上夸夸其谈的文官能够体恤将士,不再掣肘、桎梏
算了吧!
与其相信这些,还不如祈祷一下自家兄长能够成功刺杀秦王,为晋国对抗秦国的进攻,创造奇迹的可能。
郡主一摆身后火红披风,转身下了城墙,与身后跟随亲卫,吩咐道。
“传我帅令,击鼓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