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骗经新本 > 第3章 摩脸贼拐带幼童

第3章 摩脸贼拐带幼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过去,京城中有些儿童外出时,曾被人拐走,寻找时又找不到踪迹。后来这种情况屡次发生。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和尚,用手触摸儿童的脸,儿童就会跟着他走。随后再去找,儿童已经不见了。因此,京城中流传开来,称这个和尚为“摩脸贼”。当时在京城的僧人很多,但不知道究竟是谁做的。

    突然间,有个富户宓家,只有一个儿子,外出后没有回来,家人四处急切地寻找,到处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收留到孩子的人,赏银二十两;提供线索的人,赏银十两。”尽管四处张贴了悬赏告示,但始终没有孩子的下落。

    住在宓家旁边的一个名叫班八的人,靠清理街道垃圾为生。一天,他偷懒不去工作,而是去了城外的晦真庵游玩,他走进了后室,四处观望。忽然,他在一个破损的水槽中发现了一个小孩露出头来。班八认出这是宓家的孩子,急忙喊道:“家里人在四处找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宓家的孩子说:“和尚把我关在这里,你快来救我!”班八看到房门已经被锁上,担心自己一个人难以带孩子出去,于是对孩子说:“你小心点暂时待在这里,我去通知你的父亲,他很快就来接你了。”班八迅速跑回宓家,告诉宓老:“你的儿子被关在晦真庵里,快去救他。”宓老立即召集了五十多人,前后赶到庵里。班八带领他们到了庵后的房间,打开门,确认了宓家的孩子,还找到了十几个其他的孩子,于是命令大家捆绑住和尚小山和其他三个同伙,将他们都绑起来送到了官府。

    官员首先审问了所有的孩子:“你们是怎么被带到庵里的?”孩子们说:“和尚用手摸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两边和背后都是猛虎和毒蛇,它们要来咬我们、伤害我们,只有前面的一条路是干净好走的,我们只能往前走,就到了这个庵,被和尚囚禁起来了。”官员又问:“和尚把你们留在庵里做什么?”孩子们说:“可恨那个秃子,不管白天黑夜,都让我们做苦春,非常痛苦。如果我们不服从,他就用大棍子打我们。我们都怕他,只好听他的。”官员又问:“那些先被拐来的,后来长大了,都去了哪里?”孩子们说:“生病的有长大的,和尚说让他们回去,不知道后来他们是否真的回家了。”官员再次审问和尚小山:“你拐来的孩子们,生病的长大的都去了哪里?”和尚不敢回答。官员又问庵里的其他三个人,他们都说:“毒死了,埋掉了。”官员听到这些话非常愤怒,打了小山四十大板,其他三人各二十大板,并说:“这种罪行不应该让他们活下去。”官员命令将他们锁在衙门外,让丢失孩子的家长群殴他们,打得他们体无完肤,有人甚至割下了和尚的生殖器塞进他的嘴里,过了半天和尚就死了。人们既憎恨他的淫乱,又对他的死亡感到痛快。后来,人们烧毁了那个庵,拐卖儿童的祸害才得以平息。

    总结:喜欢男色的行为,是禽兽般的亵渎行为。这个和尚肯定有某种春药的方法,如果不是拐卖这些幼童,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还学会了妖法,摸孩子的眼睛就能让他们看到奇怪的东西,从而诱骗他们。他的罪行比天还重。积累了太多的罪恶,最终被众人杀死,说起来都让人羞耻,写下来都会玷污书页,谁不对他咬牙切齿呢!世界上有作为男子的人,怎么能效仿这个和尚的恶行呢!

    小课堂开课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典型的惩恶扬善的民间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故事中的“摩脸贼”和尚及其同伙通过迷信手法拐骗儿童,并对他们进行虐待和剥削,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愤慨。最终,通过班八的勇敢行动和宓家的努力,这些罪犯被揭露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故事中的情节可能包含了一些夸张和戏剧化的元素,这在民间传说中很常见,目的是为了强化故事的道德教训和对恶行的警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拐卖儿童是被严厉谴责的犯罪行为,而保护弱小、伸张正义则是受到推崇的美德。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对和尚小山及其同伙的私刑处理——即让受害者家属群殴罪犯,直至其死亡,这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是不被认可的。现代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即使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也应通过法律程序来审判和惩罚,以保障司法的公正和人权的尊重。

    此外,故事中提到的迷信手法,如和尚用手触摸儿童的脸就能控制他们,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类迷信观念逐渐被理性认识所取代。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是对古代社会中某些黑暗现象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对正义和道德价值的一种宣扬。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和抵制任何形式的虐待和剥削,同时也要坚持法治精神,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公正和平等的环境中生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