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空屋封银套人抢
翻译如下:
骗局的手段多种多样,唯有通过仕途晋升这一途径,许多人争相追逐,因此受骗的人数众多。骗子常说,只有虚名才能骗取实际利益,只有虚假的声誉才能换取真实的财物。这是因为追求仕途的人,对名声的渴望强烈,即使付出重大代价也在所不惜,于是不知不觉中陷入了骗子的圈套。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的儿子,想要通过某种手段进入学校学习,他带来的管家非常能干。他们前往省城参加重要的考试,住在一家客栈里,命令管家去寻找关系和门路。几天之内,各种自称有门路的人络绎不绝地前来。管家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探究他们的背景,发现他们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行踪也不明朗,多数与客栈老板有勾结,所以全部拒绝了他们,不相信他们的诱惑。
后来有一个骗子装扮成仆人,说话迟缓,举止粗鲁,像是乡村的仆人,自称跟随一个被罢免的官员,因为与主管有旧交情,来这里打秋风。他引导管家去见那个所谓的官员,确实像一个贫穷的小官员。他们面对面商议确定一个入学名额,只需支付一百两银子作为感谢费,而且只接受现银,可以在他的店里封存。
管家说:“在我们店里封存。”那位官员说:“这件事情需要保密,你们店里人多嘴杂,传播出去不方便。这里有一间空房子,是顾秀才的,之前想在那里借住,但借用家具不方便,所以搬到这里来了。可以让我的仆人和你在那里封存银子,这样最稳妥。”管家坚持要在自己的店里封存银子,认为这样更安全。那位官员说:“如果你还有疑虑,我这里只有一个仆人,你可以带更多的人来一起封存。”
管家回去后认为外人不宜参与此事,只带着主人一起去。果然只有那个乡村仆人在那里,拿出银子准备封存。突然有几个骗子冲进来喊道:“你们买卖秀才资格,我们要去告发你们!”他们将三人打倒,抢走了所有的银子。
乡村仆人爬起来,表现出烦恼的样子。管家站起来,拉着他的手说:“不必烦恼,这些银子也不算太多,我们可以在我的店里重新封存。”乡村仆人不愿意去。富家子弟说:“事情已经搞砸了,怎么还能再来一次呢?”管家说:“我有办法处理。”
管家强行邀请乡村仆人再次来到店里,同时让富家子弟迅速收拾行李回家。管家雇佣了店里的其他人,把自己装扮成学者,与乡村仆人一起被押送到县衙,口头控告他们被骗抢的情况。县官说:“你不应该购买入学资格,给予者和接受者都有罪。况且银子被骗子抢走,这与那位官员的家人有什么关系?”管家说:“抢银子的人就是这个骗子的同伙。只要追究这笔银子的去向,我愿意将其追回并交给官府;此外,我愿意接受重罚,与这个骗子同罪。”
县官再次派人去找那位官员,但他早已逃走了。县官说:“这确实是个骗子。”于是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拷打。骗子仆人受不了刑罚,愿意赔偿一半的银子。追回银子后,管家又告诉县官愿意全额追回,甘愿与骗子一同被流放。骗子仆人坚决不肯供出同伙;由于再次受到刑罚,无法追回更多的银子。最终,骗子仆人被判徒刑,而管家则被判处杖刑后释放回家。这是为了防止封存银子时被抢的警示。
评论:虽然管家有能力,但最终还是被骗子骗走并抢走了银子。然而,在被抢之后,他能够立即抓住骗子的仆人一同报案,并甘愿与骗子同罪,最终成功追回了一半的银子,使得骗子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如果是富家子弟自己,他肯定不愿意与骗子同罪,一旦银子被抢走,就无计可施了。有人说:管家冒充学者,如果官员要考核他怎么办?回答是:那些通过关系获得地位的人,已经是“天才”了,官员何必还要考核呢?即使考核不合格,也没有什么影响。
小课堂开课了:
现代骗子的行骗手法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诈骗方式:
1冒充熟人或领导:骗子通过电话或网络通讯软件联系受害者,冒充受害者的亲友或领导,以借钱、紧急情况等理由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2 虚假招聘:骗子发布虚假的招聘广告,吸引求职者投递个人信息和简历,然后要求受害者支付培训费、入职押金等费用。
3 假冒客服:骗子冒充知名公司或银行的客服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受害者联系,并以帮助解决问题为名,让受害者输入密码、转账等操作。
4 假冒公检法:骗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涉嫌违法、洗钱等名义,要求受害者通过转账、购买虚拟货币等方式交纳保证金、罚款等费用。
5 中奖诈骗:骗子以彩票、购物送积分等名义骗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然后以中奖需要先支付税费、保险等为名,诱导受害者转账或购买虚拟货币,最终骗走钱财。
6 代办信用卡、贷款诈骗:诈骗分子通过网页、微信群、qq群等发布可以提升信用卡额度、信用卡套现、办理大额信用卡或办理大额低息贷款等信息,骗取个人信息;有的假冒银行发送短信,拨打电话邀请持卡人提额度,诱导持卡人按照要求操作,骗取个人信息。
7 网络购票诈骗:骗子在网上设置“钓鱼网站”,以“购物、购车票、购飞机票”等名义,用虚假网站及网页设置的银行链接图标,盗取网民的网银账号,骗取网民钱财。
8 扫码付款诈骗:骗子利用软件制造扫码付款成功的照片,或者在真扫码假付款的情况下,通过“付款截图”蒙混过关,或者在假付款,真逃单的情况下,骗取商家的钱财。
许多诈骗案件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受害者贪图小利,比如追求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不劳而获的奖金或赠品等。这种贪心心理使得人们容易忽视风险,从而上当受骗。然而,诈骗手段千变万化,不仅仅是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还包括恐惧、同情、好奇等多种情感。因此,即使一个人不贪心,也有可能因为缺乏警惕、信息不对称或其他原因而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警惕,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