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锭假银换真银
泉州府客人孙滔,为人诚实,有长者的风范。某一天,他带着一百多两银子,前往南京买布。在沿山这个地方搭船,突然遇到一个骗子,名叫汪兰,谎称是兴化府的人,因为家乡话大致相同,因此与孙滔一起乘坐一条船好几天,相谈甚欢。通过交谈得知孙涛是个淳朴老实的人,确实可以被欺骗。 因此说起他来这的原因,是去芜湖靠岸买货物。汪兰在船上说他还没有兑换银子,有一锭大银子,细丝的,重达十二两,如果有碎银子,双方交换岂不是很好,意在想要与孙涛交换。孙涛想要上手看看,汪兰欣然同意,取出真正的银子。孙涛接在手里,说:“果然是金花细丝的。”汪兰想要凸显银子是真的,因而从孙涛手里接过银子,传遍给船中的所有客人观看,问到:“这银子好吗?船上的人都说:“是细丝的的银子。”因为船上有笔和砚台在,汪兰微微冷笑,将这个银子写上“十二两足在风窝底”。孙涛心中想到:“这人如此轻薄,有银子何必这样卖弄呢?”于是暗中对汪兰说:“出门在外的人,谨慎一些。”汪兰说:“不碍事。“孙涛又问:“要换多少银子?”汪兰说:“弟弟只是零买些杂货,哥哥看着银色给价就好。“孙涛于是取出小的,八九钱重的银子,只有九成一二的颜色。汪兰看见高兴地说:“这银子是九成四五的颜色吗?要都是这样的就好了。”只因为汪兰重新估算了孙涛银色的色泽,才让孙涛乐意交换。孙涛取出两对天平,把价格算明白。汪兰当即从箱子中取出白绵纸,当着孙涛的面把银子包作两包。汪兰假装起来,转身回头,故意错误的收取原来的银子进入袖子里,说:“这包是我的了。孙涛说:“不对,这一个包才是你的。”汪兰立即拿出假的替换,也用锦纸包着,和真的银子一样,交给孙涛收着。孙涛接到手里,也微微打开白锦纸,发现包的很紧,看见银子上面写的字没有差别,就没有往深处去想,当即放在自己的箱子中锁起来。汪兰不一会儿就靠岸分别了。孙涛一直到南京,取出前面交换的银子,发现是锡,懊悔不已,才知道自己被汪兰用替代的包骗了。
按:孙滔,淳朴老实的人。他看银子时,只说汪兰行为轻薄,不知道这个人轻薄的原因,正是要这样,人们才不怀疑,后来才好用假。不然,等到交换之后,要是有人从旁边看,岂不是露馅了?所以坐小船冷笑,在银子上写字,无非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计谋,这样以后谁会仔细看银子呢?评价说:“假如包银子的时候,孙涛先把真的银子拿在手里,后面再让汪兰取银子,那么汪兰不就技穷了吗?”说:“即使是这样,那骗子的计划千变万化,即使真的银手进入孙涛,骗子又别的方法偷银子。“只有各自恪守本分,只想着自己的钱,不要贪图小人的便宜,就不会落入圈套了。
总结:
孙滔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欺诈现象,尤其是对那些朴实无华、缺乏防备心理的人的欺骗。孙滔因为诚实守信,没有意识到汪兰的狡猾和诡计。汪兰利用孙滔的信任和贪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最终成功地用锡冒充银子进行了交换。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在交易时要保持警觉,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尤其是在涉及财物的情况下。它强调了个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欺诈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类似的诈骗手法仍然存在,因此提高警觉性和辨别能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