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猎赝宗师 > 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步工序

第九十七章 最后一步工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罩釉工序之后,便只剩下烧窑工序。

    最后一步开窑,则预示着瓷器已经烧制完成。

    按照传统的工序流程,烧窑工序需要持续大概18到20个小时。

    具体的烧制时间,根据窑变温度,和烧制制品的大小决定。

    经过一夜的风干,图罐表面的釉浆已经全部干涸稳固,今日上午,便可以开始进行烧制工序。

    “瓷器烧制时间,一定要充足。在这期间,确保窑内温度的变化均匀。否则,烧制出来的瓷器,就会不完美。”

    在筹备工作时,陈正仍然没有忘记给小杰讲解关键点:“你且记住,烧窑的火力如果不均匀时,瓷器就会很容易变形。”

    “烧窑的温度升降太快时,瓷器表面的釉料会剧烈反应,从而可能产生起泡现象。”

    “窑炉温度不均匀,且过火时,很多瓷器更是会发生肿胀现象。更严重的话,会直接出现开裂。”

    “还有,瓷器烧制时,还得选择烧制方式。很多瓷器对火焰是有要求的,不然的话,瓷器表面会容易产生污点,或变得粗糙。”

    小杰认真记下,不敢有半点怠慢。

    以前的他听张叔也讲过,烧窑工序是烧制瓷器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个步骤的工序是否妥当,会严重的影响到瓷器成型的规范程度的。

    相比起绘画、施釉或混水工序,影响的程度会更大。

    前面那些工序做得不够完善,最多导致瓷器成型丑陋。

    但烧窑工序做得不完善,却可能会导致瓷器破裂,功亏一篑。

    因此,陈正的经验教导,小杰不敢有半点错漏。

    “烧窑需要注意的事项,大体就是这些。”

    陈正讲解结束以后,就掏出手机,通知了陶刚。

    烧窑这个步骤,单凭他和小杰两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个步骤,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的。

    所以,需要陶刚找些工人前来帮忙。

    接到陈正的电话,陶刚很快赶了过来。

    “小老弟,都准备好了,准备烧窑了吗?”

    陶刚来到陶艺坊,笑问着陈正。

    “嗯,这个工序,我想请陶老哥帮忙掌火,然后请些工人前来帮忙。”陈正笑道。

    “没问题,你稍等,我去叫人来。”

    陶刚欣然应承,然后匆匆而去。

    没隔多久,去而复返,身后带着十多个工人。

    在陶刚的指挥下,工人们将三只图罐抱走,送去了窑房。

    窑房,就是烧制瓷器胎体的地方。

    窑炉等设备,就建造在窑房附近。

    这里也是烧窑前进行筹备工作的地方。

    将图罐送到窑房,工人们就动作熟练的开始装匣。

    瓷器烧制,并不是直接用火焰焚烧。

    火焰燃烧,会有火烟,直接烧制,会让瓷器表面被火烟熏黑。

    所以,所有陶瓷器烧制时,都是隔火煅烧。

    匣钵,便是装置瓷器的用具,专门隔绝火烟的东西。

    装置匣钵,并不只是装置陈正的这三只图罐。

    陶刚还指挥着工人们去搬来了他们需要烧制的瓷胚。

    瓷器烧制,一般都是需要满窑烧制的。

    这样可以更便于控制窑炉内的火温,从而促使瓷器成型更完善。

    过于空旷的窑炉,内部温度升高以后,会形成气流。

    气流不受控制,从而四处乱串,极大程度会影响到窑炉内的火温,促使瓷器受热不均匀。

    瓷器受热不均匀的话,烧制的瓷器,就会呈现各种症状。

    将所有瓷器装进匣钵里面以后,工人们便开始将瓷器放置进窑室。

    窑室就是窑炉里面,放置瓷器的地方。

    陈正站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工人们率先装置的陶刚窑厂需要烧制的瓷器。

    直到最后的时候,在拉前位置,才将陈正的三只图罐放置进去。

    拉前,是指窑室靠近窑门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拉前位置的火力温度最高。

    所以,这个位置一般负责烧制质量要求高的白釉瓷器,或大件儿瓷器。

    装窑结束,另一部分工人则取来了一车车的柴火。

    这次烧窑,在陈正的要求,陶刚准备的柴窑。

    柴窑则是指的用木柴烧制的窑炉,一般选用的木材都是松柴。

    松柴油脂高,所以燃烧时,火力强,能够更好的达到元青花需要的高温烧制。

    除了柴窑,还有槎窑。

    槎窑同样属于柴窑的一种,只是选用的木材多是槎(chá)柴。

    槎柴,指的那些杂木枝丫。

    槎柴易燃烧,但燃烧性不强,所以烧制的温度较低,很难满足高温烧制的要求。

    当这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时间却已经从上午,走到了下午一点钟。

    陶刚吆喝着,工人们去食堂吃过了午饭。

    下午两点半,重返窑房,正式开始烧窑工序。

    “烧窑的时候,需要溜火,拖长低温时间。”

    开始烧窑时,陶刚在旁指挥,一边忙碌时,一边跟陈正和小杰讲解道:“溜火的目的,也可以称之为温炉,是为了将炉内的杂质气体排出窑炉。”

    “这样有益于后面的柴火燃烧,促使窑炉内的温度平衡均匀,而不影响到瓷器成型的过程。”

    陈正闻言,轻轻点头。

    这个步骤,他是知晓的。

    所谓的溜火,就是用短柴浅烧,从而使窑炉内的火力逐步平衡。

    溜火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的样子。

    “加松柴,紧火!”

    陶刚感受到了下窑炉内的温度,便是开始嘱咐工人们添加松柴。

    紧火是指火力加大的过程,是让窑炉内的温度,逐渐从低温转入高温。

    紧火也叫赶余堂,余堂指的是窑炉靠近最后面的烟囱位置。

    赶余堂的意思就是将火力赶向窑炉深处,使火焰温度均匀的扩散至整个窑炉。

    当紧火过程结束时,就预示着窑炉内的温度,达到了高温程度。

    而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烧制过程。

    “别看紧火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陈正一边观摩,一边给小杰解释:“紧火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点点的添加松柴,让温度逐步升高。”

    听着陈正的讲解,陶刚不禁在旁边倍感讶异。

    “看来小老弟也懂烧窑啊?”

    “略有研究,略有研究而已。”

    陈正闻言,谦逊一笑。

    在陶刚这样的专业大师面前,他没必要骄傲什么。

    “陶老哥,接下来的工序,我就拜托你了。下午我还有些琐事,就暂时离开一下。开窑的时候,我再回来。”

    陈正看了眼时间,再次准备离开窑村。

    “小老弟尽管放心,老哥其他本事不行,但烧窑的本事,绝对妥妥的。”

    陶刚拍着胸脯信誓旦旦的保证,陈正并不怀疑,带着小杰,坦然而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