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地底结界一朝破_3
从青海湖往南,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发源,再往南就是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大力推进,使“华夏水塔”依然保持着高原原生态的优美景色。长江源头的这条河叫沱沱河,曲折幽长的沱沱河逶迤穿过茂盛的草甸,在宽阔的地方分流出一条条小支流,在狭窄的地方又汇聚成一条主流。远处的雪山有着曼妙的身姿,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可以看出全球性的灾变气候对这一地区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只是因为冰雪消融水量的增加,使这里的水流比以前更大了些,水草更为丰茂。但雪线并未上移多少,那是因为全年降水量在高原上也不断增大了。
在宽阔的沱沱河畔,阳光照在竖起的一个庞然大物上,在湿地公园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一台直径15米,整机高度约130米,总重量约1450吨的超大直径盾构tbm机被组装了起来。这是首台台立式深井隧道掘进机“穿越号”,可以进行深井钻探掘进、支护、出渣等施工工序并行连续作业,是机、电、液、光、气等系统集成的工厂化流水线竖井隧道施工装备。“穿越号”旁边是高高的组装塔。整个工程项目看起来像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项目,如今“发射塔”和“火箭”已准备就绪。但今天的这枚“火箭”不是奔向太空的,而是头朝下正对着地面。工程团队正是要用“穿越号”在这里向地壳下层空间穿越进军,所有人都带着工程头盔。
选择长江源头作为下挖点,是根据初步勘探结果,这个点离地底空间最近,地层最薄弱,但也需要钻探13000米左右,这是目前钻探技术能达到的最深程度,具体深度到底有多少只有钻透才能明确。在这么深的复杂地层盾构隧井,尚属首次。
“在穿山挖洞这方面,我们是专业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项目负责人莫白贤已经六十三岁,性格温和但很有魄力,是三铁重工集团的总工程师,他向蒋玉奇介绍道,“穿越号立式盾构tbm机是我国的技术首创,充分结合了油井钻探技术和隧道盾构以及tbm技术的特长,我们在竖井深挖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上我们要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这次任务非常艰巨,”蒋玉奇道:“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必竟我们还没有进行过这么深广的竖向盾构钻探。”
“放心吧,钻探能钻多深,我们的盾构机就能挖多深。13000米左右的目标深度理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了,这里的地质复杂,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挖穿青藏高原事关人类未来福祉,我们必须完成使命。”
庞大的重型机械开始轰轰地作业着,莫白贤和蒋玉奇通过一个电梯进入“穿越号”的操作室里。几位操作机师配合非常默契,一切都是数字化操作,大家都是看着电脑屏幕上,按各自的参数进行作业操作,各种推动杆和键盘按健,有点像老式的游戏机,简单而高效。
“如果按照最高速度全速掘进的话,”莫白贤不无自豪地说,“每天可以向下达到200米。也就是明天,我们这么高的整台穿越号将没入地底,外面看不到一点影子。”
“那么说,13000米2个多月就能完工了?”蒋玉奇惊讶地问。
“当然不是,越往下速度会越慢,一是地质本身下层空间会更为坚硬,二是石渣运输效率降低。不过按计划的六个月内是差不多可以完工的。”
“立式盾构tbm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我觉得你们给珠穆朗玛峰安装电梯提供了可能。那么登顶珠峰对任何人来说都能到此一游了。”
“那得先把穿越号运到珠峰峰顶才有可能。”
“那就不可能了。”
“未必没有可能,以后也许会有技术攻克这些难题。”
————————————————
经过六个月零八天昼夜不停的奋战,垂直向下行进到12256米时,“穿越号”的多层钻头终于钻穿了地层,机师感觉到钻头已经是在空钻。随后的影像显示,钻头下居然空无一物,底下是一片黝深的漆黑。
要知道青藏高原的整个地壳厚度平均高达70公里,目前的钻探盾构进度离莫霍不连续面还很遥远,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到达了传说中的地下空间。
若非“穿越号”是卡在竖井井壁上层层下移的,就已经整个掉落到无底的深渊里去了。作业过程中,井壁不足以承重整个“穿越号”的重量,核心部件的重量都是压在钻头上以增加推进盾构机的钻头力量。如果井壁产生裂痕极有可能整体下塌,或者硬度不足以支撑“穿越号”的抓力,“穿越号”也将下滑坠入深渊之中。虽然有安全索连着隧井口,但如果如此庞大的重型机械只是不着地的吊着,那种惊险程度让人想想都可怕,所有操作机师无不惊出了一身冷汗。将“穿越号”的重量级部件逐层拆除吊出隧井口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井内被安装上了罐笼,钢丝绳牵引着罐笼通过隧井,再垂直下降到地穴内的地底,总高度达14570米。减去隧井高度,地底洞穴净高竟然达到2314米,而这个隧井点并不可能是地底洞穴的最高点,这里无疑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地下空间!
首支地底探险科考队迅速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