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步入正轨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期间也不断有各地的流民被招募上山,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不但有房子住,还分到了粮食,年轻力壮的就进行军事训练,剩下的人,有的编入兵工厂生产武器,有的则分配到田地干活,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岗位。
经过众人的努力,这一次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光是村里就种有五百亩的玉米,虽然产量没有夏季那么高,但是五六百斤还是有的,这已经比当时的水稻产量提高一倍有余。光是玉米就已经能得到三十万斤粮食,再加上红薯和花生等作物,特别是红薯,产量比玉米还高几倍。所以这一次丰收,村里直接增加了上百万斤粮食,所有人的眼睛,都看花了。
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粮食,想想平时每亩产两三百斤的稻米,交给官府一部分后,剩下的仅仅能够解决温饱问题。遇到收成不好的,还要饿肚子呢!现在好了,这一车车,一筐筐的粮食,都是大家的了,粮食的问题,已经不用担心。独龙山那边就更不用说了,几个山头都种满了,产量比起村里来,只多不少。
粮食收回来后,先是按人头把粮食分下去,然后再把几个新建的粮仓全部堆满了粮食,这么多的粮食,根本就装不完。剩下的就拿去集市卖了换银子。不光是临江县,周围的乡镇和其他的县城,都四处派人出去售卖,然后再购买许多的鸡鸭猪羊等家畜回来饲养。
至于这些玉米和红薯的食用方法,赵小江早已教会了大家,可以煮也可以烤着吃,花生的用处更大,不但能食用,还可以榨油。这些花生油和玉米油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家缺油的困境。从此,大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叫做炸花生下酒菜。
充足的粮食加上肉类的补充,让所有人的身体状况都明显比之前好多了。特别是年轻的小伙子们,经过训练之后,身体变得更加精壮,战斗力提高了不少,精神方面也为之一振。
附近的几个村子,也得到了好处,赵小江让人送了许多粮食过去,并且派人教会他们种植的方法,只等春天一到,就可以播种,这样的话种植的规模,又可以翻几倍。等下一次丰收,那么大批的存粮就有着落了
在这乱世之中,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以赵家寨为中心的这一带,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各司其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一般。
与此地的世外桃源不同,临安及其周边地区,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形势已经恶化得非常严重。根据出去打探消息的回来禀告,前段时间的连续交战,宋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为数不多的兵马都分散在各地。现在朝廷根本无兵可用,只能依靠各地拼凑的勤王大军在周旋了。而这些军队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战斗力非常低,跟羊入虎口没什么区别。
而之前一直滞留在隆兴府的文天祥义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调令,正规军的损失殆尽,只能重视起这些民兵来,纷纷进驻临安府布防。文天祥本人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节制各路军马,紧接着,又被调去前线平江城任知府,去收拾这个巨大的烂摊子。
面对兵临城下的困境,临安城内再一次出现官员逃亡潮,这些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们,平日里深受国恩。此刻面对国家的危难时刻,不思报国,反倒是个个都是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毕竟像文天祥这样逆流而上的人,屈指可数。
大量的溃兵和难民继续南下大逃亡,不断涌向各地。短短半年的功夫,赵小江等人安置的人数就不下二万之众,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接收,许多人听闻此处有安置点以后,都涌了过来。
赵家寨原本就是个千余人的小山村,现在容纳了将近五千人,加上周围的三四个村子和独龙山一起分担,总算把这些人都安置了下来。
前期建造的房屋,也用得差不多了,所以现在又要开发许多地方,建房子,开田地,办养殖,造武器,所有人都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再一次丰收季节的来临,几百万斤的粮食收入库中,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随着人数不断的增加,编入火枪队的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很快,第五营也应运而生。这样算来,赵小江手里已经有五个火枪营,一共三千人。旌旗盔甲也相应的生产到位,将所有士兵都武装起来,严格训练。三千人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对于偌大的战争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这五个营的士兵都是十八到二十八岁的年轻人组成,战斗力最强。然后再挑出一些十几岁的青少年组成一个预备营,进行军事训练,作为后备力量培养。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长期按兵不动的蒙古大军又开始活跃起来了。面对大军压境,临安外围的防线岌岌可危,前沿据点淮安泰州等一一被攻陷,蒙古兵锋锐不可挡。
南宋的将领张世杰,趁乱带兵收复常州,给了蒙古人当头一棒。常州得而复失,蒙古统帅伯颜怒不可遏,立刻纠集重兵,围攻常州,誓要拔掉这颗钉子。
就这样,宋蒙双方,围绕常州城,开始了争夺战,战争机器又加速运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