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合作社
一众人送她到胡同入口, 段珍娘和仆人骑马走了。
之后闵县那边进行第二次大批量采摘,开始请村里的村民帮忙,工钱十文一天, 品质上乘的和次品要分开装。
家里忙完农忙的村民都过来帮工,只要手脚麻利,不论男女都行。
采摘来的籽棉运送到作坊,先在仓储那边过称后再由轧棉机去籽处理。
现在要提供给平康坊那边开弹弓, 数十台轧棉机和纺车全部运作起来。
作坊正式进入生产高峰期。
地里几十人采摘, 作坊里纺线和轧棉就有上百人,弹棉匠也有二三十人,人们各司其职。
纺线这边有时候线团备得足了, 就换成轧棉,去籽棉花要供应平康坊和作坊四十张弹弓,供应压力巨大,段珍娘又请人手进来轧棉。
有回县丞张国申来瞧,问起当地人,个个都很高兴能在家门口挣钱。因为多数是妇人, 家里有孩子的让老人照看着,自己来挣几百文补贴家用也不错。
况且是手上活儿,不用风吹日晒, 环境也明朗, 家里的婆母男人都放心。
同时, 平康坊那边拿到闵县送来的去籽棉花后,去年在这里干过的那些人又回来了,他们早上过来,傍晚回去。
秦宛如又亲自教了几名新手学徒。
方家人都觉得好奇,前往平康坊参观, 里头热火朝天。
也幸亏周边高墙围困,声音被阻隔在院子里,边上两家住户在外地营生,一年到头都回来不了两回,倒也不会嘈得人受不了。
平康坊这边开了十二张弓,如果缺材料,就命人去贺家的庄子提取。
现在闵县那边运送进来的成品或去籽棉花直接存放在庄子里,他们只跟庄子这边对接。庄子再跟平康坊对接,西市商铺则从平康坊那边调取,特殊情况可以直接从庄子调货。
整个运作流程开始走上正轨。
方家人还要在京里待一阵子,平康坊那边多数是秦大娘兼顾,窦氏则负责西市商铺运作。
随着货源稳定,先前预定付全款的户主们陆续收到了被褥,赶在入冬前拿到东西御寒。
有些人是先买两床来试用,觉得东西不错又接着再添了几床,平康坊甚至还接到了好几单喜被。
喜被单子数量多,要么一单就是六床,八床,十二床,都是吉利数字。
秦宛如还蛮喜欢接这种单子。
京里穷人多,但家底殷实的也不少,有时候看到街坊邻里在买,看过觉得不错,也跟风买了两床。
一时间,白叠子再次大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家庭里,铺床,做棉衣棉裤。
往年成衣铺做御寒的衣物主要填充的是鹅绒蚕丝,这类衣裳价格高昂,今年则主打白叠子填充,卖价低廉不少,成为最走俏的商品。
散装白叠子的零售依旧强劲,目前次品极少,闵县那边主要处理品质上乘的为主,后来窦氏见询问的人多了,便传信叫段珍娘做一些次品的过来。
待平康坊的制作稳定后,秦宛如和方家一众人去闵县。得知他们过来的消息,段珍娘前去接迎。
众人在苏宅落脚。
秦宛如关心这边的情况,问段珍娘道:“地里的白叠子采摘得如何了?”
段珍娘回道:“第二批次已经采摘完三个村,还有两个村的在采。”
秦宛如点头,“各村的数量可要记好了,莫要搞混了。”
段珍娘:“没搞混。”
秦宛如又问:“这边商铺有当地人来买被褥吗?”
段珍娘摆手,“极少,总共就卖了不到三十床,倒是次品的销了近百斤出去,这个价位的接受度高一些。”
秦宛如:“地方到底太小了,也不知道魏州那边好不好脱手。”
段珍娘:“我让阿娘过来唠唠。”
稍后方二娘过来,秦宛如说起魏州那边的情况。
方二娘倒是信心满满,说她去西市商铺看过,购买东西的客人群体跟魏州那群差不多,只要是听到从京里传过去的走俏货,多半好脱手。
她眼光毒辣,秦宛如稍稍放心了些,方二娘又道:“到时候我先跟货船带八十床过去,散装的也备些走,试一试就知道了。”
秦宛如:“八十床会不会太多了?”
方二娘摆手,“不会多,且还要提价,每床添三十文货运。”
秦宛如看向段珍娘,段珍娘摆手,“你别瞧我,阿娘比我们有经验,她眼光毒,多半错不了。”
方二娘问:“明年你们只种这么多,打算把当地农户带动起来,这法子管用吗?”
秦宛如:“管用,明年我打算跟京里的纺织作坊合作,尝试做棉布,我们提供原料,他们加工成线团再做纺织,售价在麻布和绸缎之间,可供人们裁衣制裤。”
听到这个打算,方二娘道:“极好,这样消耗起来数量更大,路子也走得更宽。”
秦宛如继续道:“今年京城这边算是打开了通道,被褥和散装的到底有局限,若制成布匹,像闵县这些地方都能流通,几百文一匹布,家家户户都容易接受,更容易打开市场。”
方二娘:“把纺织的路子打通了才是正事,那个可以靠数量制胜,薄利多销。”
三人就明年的计划讨论了一番。
待这茬忙过,秦宛如就要跟村民们商议加入合作社的事,明年再找纺织作坊也不迟。
方二娘顾着魏州那边的生意,也未在闵县耽搁多久,秦宛如按她的要求备货走水路发过去。
人们在码头边道别。
待商船离开后,方家人去附近的龙门村看地里剩下的白叠子。
这边村里的要成熟得快些,两批采摘后,地里的白叠子还剩三成未熟。
众人在田埂上看那些吐絮不久的白叠子,方老夫人赞道:“这东西挺好的,实用。”
秦宛如摘了一朵给她瞧,说道:“一床被褥能管十年以上,若是用板结了,再弹制蓬松就能重复利用。”
方大郎好奇问:“三娘怎么想着种这种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秦宛如忽悠道:“是织女娘娘黄道婆告诉我的,她托梦与我,教我怎么做它。”
方二郎问:“就是供奉在前厅的那画像?”
秦宛如点头,“对。”又道,“我承了她的衣钵,种白叠子让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它,以后不管是衣物还是被褥,必要让它走进千家万户。”
方老爷子捋胡子道:“这倒是极好的,往后种多了,再便宜些,便能所有人都可用了。”
秦宛如歪着头问:“外祖以为,我这门生意跟你的比起来又如何?”
方老爷子服气道:“厉害。”
众人全都笑了起来。
方大郎打趣道:“要让爹服气可不容易。”
方老爷子道:“这两年你们家的变化委实吓人,自从进了京,一年比一年不得了。”
秦宛如:“那也多靠外祖扶持,等以后我跟珍娘表姐买了大宅子大庄园,接外祖和舅舅们过来玩,什么山珍海味都要试一试。”
方老夫人笑道:“我就等着呢。”
人们七嘴八舌唠了起来,都觉得她小小年纪,却有一番远见。
既然走了这趟京,自然不能让他们白跑,秦宛如提前给每家各备了几床被褥发货到老家长州那边,哄得几个舅母们高兴。
闵县这边委实太忙,一行人回京后由贺亦岚夫妇做东带着到京城周边游玩了数日才返回归家。
方氏夫妻把娘家人送走后,又投入到平康坊那边。
目前主要是西市商铺售卖,平康坊也跟制作差不多了,之所以这般紧赶急赶,主要是趁着入冬把东西做出来供人们御寒。
这段时间的白叠子是最走俏的。
八月底时地里的又一批白叠子采收完成,龙门村这边已经全部秋收完毕。
干枯的棉株被□□堆在一起焚烧,化为灰烬,佃农们开始重复去年的操作陆续翻地,下牲畜粪便,下草木灰蓖麻粉等物,以备来年的播种。
龙门村这边的租地有三百多亩,现在全部秋收完籽棉,秦宛如查了一下账目,不论好坏,采摘了五万四百多斤。
平均下来一亩一百六十斤的产量。
这个数据跟现代的棉花亩产是没法比的,没有农药没有化肥,再加上种子的品种差异和人工经验等等诸多因素。
并且今年算得上风调雨顺了,如果遇到旱灾或水涝,产量要直接砍半的。
对于这个产量数据,秦宛如觉得未来还有继续摸索的空间,但不管怎么说,大体上是满意的。
在段珍娘打理作坊运作时,秦宛如同龙门村的村民们接触,问他们明年是否有意愿加入白叠子种植。
有几家看着眼热,他们有自耕地,想尝试却又怕搞砸,毕竟是接受新东西,都比较小心谨慎。
秦宛如给他们提建议,“若你们实在不放心,我比较偏向这样的法子,假如家里头有十亩地,可用三五亩地种白叠子,其他的种庄稼,两不误。”
一老汉问:“今年地里一亩收了多少斤?”
秦宛如回道:“今年风调雨顺,各方面都好,庄稼的长势也不错,龙门村这边的白叠子一亩收了一百六十斤左右。”
老汉细细琢磨。
秦宛如又问:“你们种的稷米,一亩收了多少?”
婆子答道:“今年收成好,也有一石多。”
秦宛如笑道:“那跟白叠子的收成差不多了,一年估计平均下来也就一石到两石之间。”顿了顿,“现在京城里的精稻米一斗十五文,稷米的价得砍,好像才六文的样子,综合下来你们一亩能得……”
老汉答道:“若按一石能得六百文。”
秦宛如:“这还是市价,有时候还有浮动,若商户来收,还会再压一些,我说得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