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大计
一旁的窦氏掩嘴笑, 打趣道:“说不准是要私存嫁妆呢。”
秦宛如不正经道:“对,存来讨小郎君做倒插门儿。”
段珍娘打了她一下,“小不正经!”
窦氏正色道:“到时候你俩把这笔账先清算了, 我要来入伙儿,咱们去京畿其他地方租地种白叠子。”
秦宛如也严肃道:“姻伯母,虽然我没钱, 但你若要入伙的话,十成里头我要占四成,你和珍娘表姐各三成, 我要‘棉匠’的绝对控制权,因为后期我还有其他规划。”
窦氏抱手道:“你得说服我。”
秦宛如指了指自己的脑子,“弹棉匠的工具,我能想法子捣腾出来。同样,轧棉机剥棉籽的法子,我同样也能捣腾出来。只要是你想不到的东西, 我都能捣腾出来, 我卖的是核心技术工艺。”
窦氏没有说话。
段珍娘道:“我没有异议, 我反正只管执行。”
秦宛如:“后期我们还会成立合作社, 商户, 农户, 种植技术, 制作工艺,售卖等等, 要吸纳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把整个大燕都覆盖,让白叠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备品。”
窦氏赞道:“极好。”
秦宛如:“初期我们会以垄断的方式控制整个市场, 以防乱价,待各方面都摸熟之后才打开缺口吸纳商户农户加工作坊来一块儿做它,这些都需要一步步去实现。”
段珍娘:“就从京畿这片地方开始扩散。”
秦宛如点头,“对,就从京畿扩散到全国各地。”
窦氏摸下巴,“看来你心里头是有规划的。”
秦宛如“嗯”了一声,“是有一个笼统的目标规划。”
三人就白叠子未来的前景讨论了一番,最终窦氏还是愿意接受了三成的分配方法。
段珍娘会跟自家老娘商议投入大量资金进来做这项事业,秦宛如目前空手套白狼,窦氏用借贷的方式借给她入伙的启动资金,按民间借款的利息来算。
秦宛如爽快答应了。
她们现在走过一遍路子,已经有了初步经验,只需要再把这份经验复制到下一场便是。
只是做的场子更大,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会更多,同时也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挑战。
但不管怎么说,有贺家入场,总比她们两个赤手空拳的女娃打斗要强得多。更重要的是窦氏见多识广,眼光毒辣,弥补了她们对世事见识的缺陷。
这到底是一件大事,三人说定后,段珍娘书信回魏州告知方二娘,请她入趟京。
秦宛如则回家把窦氏入伙,以及明年的打算同家里人细说一番。
饭桌上所有人都震惊了,秦致坤甚至吓掉了筷子。
一个县的地全种了,那得种多少白叠子?!
也不知隔了多久,秦老夫人道:“欸,我得缓一缓。”
秦宛如:“……”
方氏:“我也要缓一缓,这么一瞎折腾竟然有四百贯的利润,照这么个做法,老秦你哪需要干到致仕,三五年就能买上不一般的大宅子了。”
秦致坤:“……”
他终归还是有点大男子主义的,默了默,忍不住说道:“我活了四十多年,且还是当官的,总不能连一个闺阁女娃都干不过。”
方氏看向他,同情道:“是有点丢脸。”
秦二娘语重心长道:“三妹好好干,我们全家都靠你养了。”
秦宛如:“……”
秦致坤幽默道:“你可要悠着点,别打击我升官的上进心。”
这话把全部人都逗笑了。
秦宛如暗搓搓道:“姻伯母还说了,等大姐生产后,待身体恢复了就教她理家,明年把贺家交给她打理,相当于把婆家的管家权给了她。”
方氏“啧啧”两声,“这么大的家业,管理起来得费些力了。”
秦宛如:“阿娘怕什么,当初你这般尽心培养大姐,不就是为了她以后能立得起来吗。我看大姐也是个能干的人,头脑也聪慧,应能拿得下这活计。”
秦老夫人道:“这话说得好,咱们秦家的女儿个个都是顶好的,要对宛月有信心。”
方氏又喜又愁,“管人可不容易。”
秦致坤也道:“是不容易,得立威信,得赏罚分明,处处都要费心。”
秦宛如:“什么时候我偷偷问问大姐,问她怕不怕。”顿了顿,“今年姨母应该会来趟京,表姐已经书信回去了,同她商议做白叠子的事。”
方氏:“她会同意珍娘这么掺和吗?”
秦宛如:“嗐,贺家都掺和进来了,姨母必定是准允的,她若是不允,去年就不会给表姐买白叠子的钱了。”
众人面面相觑,秦致坤好奇问:“你空手套白狼啊?”
秦宛如理直气壮道:“对,且十成里头占四成,她们各分三成,我要‘棉匠’的控制权。”
众人:“……”
秦老夫人:“可是家里头没钱给你。”
方氏也道:“家里挺穷的。”
秦宛如:“无妨,我向姻伯母借贷,按利息算,赚钱就一笔笔还。”
秦二娘“啧”了一声,“三妹你胆子可真大!”
方氏自言自语道:“胆子大的人是亲家母,一个敢借,一个敢给。”
秦老夫人也有些发愁,“若你们的事搞砸了可勿要影响了大娘的婚姻。”
秦宛如连忙摆手,“我们说好的,一码归一码,两边不挂钩,这是合作伙伴。”顿了顿,“借贷的利息也不低呢,按民间行价来的,谁也别占谁的便宜。”
方氏问:“那你和珍娘做的这些呢?”
秦宛如:“我们两个的账目全部做清算,相当于重新来过。三人合伙签订协议,之前备下的工具等可用之物折合到新的成本里头,那些零碎的就不计较了。”
方氏点头,“账目一定要做清楚,不能出任何马虎。”
秦宛如道:“阿娘放心,目前我跟珍娘表姐已经磨合得差不多了,她的执行力强,双方配合得也算可以。姻伯母这人呢也打过交道,是个利索痛快人,三人也都听得进话。她也不会仗着老练占我俩的便宜,都是正儿八经想把这事做起来。”
秦老夫人沉吟道:“姜到底是老的辣,有她领着你们在外头谈事也不容易被坑,更何况还背着伯爵府的头衔,你们反倒占了不少便宜。”
秦宛如笑道:“有她领头我们确实会上手得更快,但我和表姐也不差啊。”
秦致坤乐道:“还小嘚瑟呢。”
秦宛如:“可不,我干一年顶爹干两年了。”
秦致坤:“你这是要故意气死我。”
众人失笑。
方氏道:“士农工商,商贾到底是商贾,始终上不了台面。”
秦宛如豪言壮语,“谁要只做商贾了,要做就做国商,拿钱去砸朝廷,砸到它给我封个名号,里子有了,面子也有了。”
秦致坤彻底乐了,啐道:“胆子倒不小。”
秦宛如一本正经道:“做人得有上进心。”
此话一出,全家翻白眼嫌弃,都知道她懒,就连小的两个都嫌弃。
连日操劳折腾,第二天秦宛如睡了个懒觉,结果接近正午时分,贺府忽然来了家奴报喜,说秦大娘顺利生产,喜获麟儿。
方氏和秦老夫人又惊又喜,忙问那婆子道:“不是还没到日子吗?”
婆子回道:“提前了!今早寅时大娘子就发作见红,后来府里请了御医和产婆来,没折腾多久就生了。”
秦老夫人关切问:“可有受罪?”
婆子:“大娘子算是快的,不到半个时辰就顺利生产了,现在精神还不错,也没出什么岔子。”
方氏高兴道:“那孩子呢,可健康?”
婆子:“好着呢,御医看过说好,我们都觉着看起来小小的,他说合适,日后慢慢养。”
方氏看向秦老夫人道:“明儿去瞧瞧。”
婆子摆手,“夫人先不忙着,现下冬日冷,孩子又小,御医说少见些大人为好,多养些日子待根基稳了去瞧也不迟。”又道,“现在大娘子还虚弱,只怕也应付不过来,也需静养两天缓一缓。”
秦老夫人点头,“那就听御医的,过两日再去瞧也不迟。”
方氏叮嘱道:“产后需吃艾草煮水驱寒,莫要炖鸡汤给她,谨防关寒。”
婆子:“夫人放心,产妇膳食都有宫里的专人调理,孩子也有两个乳母照料,大娘子什么都不用管,只需把身子恢复好便是。”
方氏:“这我就放心了。”
这到底是喜事,她又差人送了喜钱给跑腿的婆子。待婆子离去后,方氏同秦老夫人道:“只要母子平安就好。”
秦老夫人:“这道鬼门关也算是闯过了,家里头添了喜事,得给织女娘娘上柱香磕个头。”停顿片刻,“今年也算是顺遂,先是元威升了官,再是三娘也风调雨顺,这下大娘又添了丁,一年到头也算不错了。”
方氏点头,“我也算是做外祖母的人了,高兴。”
秦老夫人笑眯眯道:“往后秦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方氏喜滋滋道:“我要给阿娘他们书信回去,做曾外祖母了。”
秦老夫人:“好,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晚上秦致坤下值回来,听到秦大娘顺利生产,开心不已,换襕袍时一个劲儿问方氏:“真的母子平安?”
方氏:“哄你作甚,今儿上午府里的婆子专门跑了一趟过来报喜。”
秦致坤“哎呀”一声,自言自语道:“我做外祖了,竟做外祖了。”
方氏心里头也开怀,说道:“这趟京没白来,喜事一桩接一桩的,日子比在安义县有奔头多了。”
秦致坤:“兴许是咱家祖坟冒烟了。”
方氏打了他一下,稍后他去秦老夫人房里唠家常。
秦大娘到底怕娘家人担心,后来又特地命艳娘走了一趟。
她的说法跟婆子差不多,御医说孩子太小,又没有足月出生,少接触生人怕染病。产妇身子虚,也需要静养,不宜吵闹烦心。
当初艳娘是从秦家陪嫁过去的,她是娘家人,能宽他们的心。
秦老夫人见她这般说,才算彻底放心了,“这会儿大娘能吃得下东西了吗?”
艳娘道:“能,宫里头有嬷嬷专门打理她的膳食,可讲究了,不兴我们这些瞎补,既要吃得合理,还要养身段儿,奴婢也算长了见识。”
秦老夫人:“只要她无恙,我这老婆子就放心了。”
艳娘:“老夫人只管放心,奴婢和昭昭也在一旁照料着,大娘子生产还算顺遂,没怎么遭罪。”又道,“这两天御医都经常来走动,也多亏贺家跟王家关系好,得了宫里头的照料,什么都是最好的紧着,你们只管把心放到肚子里,待时日长些再去瞧也不迟。”
方氏:“自家人说的话我是信的。”
艳娘:“奴婢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方氏:“???”
艳娘想了想,斟酌道:“奴婢是无意间听到的,不知道是因为大娘子产了男丁贺家高兴还是其他原因,夫人说明年把理家的大权交给大娘子打理。”
听到这话方氏笑了起来,秦老夫人也笑了,方氏说道:“这事跟添丁没关系,是因为亲家被三丫头拐来了,忙不过来。”
艳娘:“???”
方氏:“明年贺家也会跟三娘她们一起种白叠子,家里头多半是顾不上的,所以要脱手给大娘。”
艳娘后知后觉,“娘子莫要唬奴婢。”
方氏失笑,“我唬你作甚。”又道,“贺家那么大的家业,打理起来可不容易,你同昭昭定要尽心尽力,勿要让大娘太过操劳。”
艳娘喜笑颜开,“那大娘子真是双喜临门!”
秦老夫人:“有没有本事打理贺家,全看大娘自己的造化了。”
艳娘忙道:“有!大娘子有这个本事!秦家的姑娘个个都是顶好的!”
秦老夫人:“管一个家可不容易,艳娘你是娘家人,可要多提醒着,勿要出篓子。”
艳娘:“老夫人放心,奴婢就盼着大娘子越来越好,她好了,奴婢脸上也沾光,走出去也能抬头挺胸。”
方氏指了指她,“明白人。”
艳娘咧嘴笑。
之后她们又说起那个初生的婴儿,是个男丁,才五斤半的样子,目前能吃能睡,哭起来声音洪亮,得全家人喜欢。
就秦大娘嫌他太丑,现在开始出现黄疸的迹象,御医说是正常的,让每天多晒晒太阳,多喂些水。
母子都有人精心照料,伺候得极好。
直到下午很晚艳娘才回去了,现在秦家人没法去探望,秦宛如又同段珍娘出了趟城。既然决定明年要大干一场,就要开始做筹备才行。
秦宛如打算把贺府的花匠丘老儿挖出来指导白叠子的种植技术。
今年董蔡两家都种过,也有一些经验,如果要换到其他地方种植,索性把两家人请去做辅助指导。
段珍娘是认可的。
二人抵达城郊后直奔村子,结果两家人都不在,翻地去了。
她们去了棉花地,那些干枯的棉花枝丫已经被弄出来烧成灰烬,又成为泥土里的养分。
见她们到来,陶二娘打了声招呼,秦宛如冲他们挥手,说道:“大伙过来,有个事儿要同你们商量!”
一行人聚拢过来,看他们光着脚,脚上全是泥,段珍娘道:“先去把脚洗干净穿上鞋再说,勿要冻着。”
董世远道:“刚干活儿,不冷!”
秦宛如开门见山道:“是这样的,明年我们不打算在京里种白叠子了,准备寻京畿区域的乡县去种,莫约要种上千亩。”
这话说得众人咂舌,陶二娘急道:“这地儿就不种了?”
秦宛如点头,“不种了。”顿了顿,“我们有个打算,你们两家今年种过白叠子,也对它有了一些浅显的经验,所以想把你们请过去照看上千亩白叠子。”
陶二娘:“……”
蔡老儿:“……”
董二郎道:“秦小娘子莫要唬我们,上千亩白叠子,我们种不了。”
秦宛如笑道:“不是让你们种,是让你们教佃农种,就用我教你们的法子教他们。你们也无需种地辛苦劳累了,就做指导。”又道,“上回来过的花匠丘老儿我们也打算把他请过去,咱们一块儿打理。”
段珍娘:“工钱直接翻数倍,安顿你们老小,稳定之后你们的娃还可以送去私塾念书,以后好考功名。”
这话把众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董二郎道:“上千亩白叠子。”
秦宛如:“对,上千亩,以后让千家万户都能用上白叠子。”
段珍娘问:“上回给你们的白叠子做棉衣好不好用?”
陶二娘赞道:“好用!缝进衣裳里可暖和了!”
蔡老儿也道:“软软绵绵的,比麻絮好多了!”
秦宛如正色道:“明年贺家也会入伙同我们一起做白叠子,但京城的土地租子贵,成本太高,所以打算换到周边的乡县去。我瞧着你们两家办事也挺认真,所以想把你们老小都请过去,工钱都好商量,居住这些我们想法子安顿,不用你们操心,只需跟着去便是。”
董二郎问:“只教佃农种?”
秦宛如:“对,就像我教你们那样教他们种,耕地,除虫,整枝掐顶什么的,还有丘老儿也会跟着去。”
两家人面面相觑,都有些怂。
段珍娘道:“在那儿定下来后就把你们的孙儿送去私塾读书,有贺家这个伯爵府做倚靠,什么都不成问题。”
秦宛如:“这是大事,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就重签协议,开始做打算,若是不愿意,也可继续照以前的方式种庄稼,你们两家先商量商量再做决定。”
陶二娘道:“我们再仔细斟酌斟酌。”
秦宛如点头,“好,不论你们如何选择,我都尊重你们的意愿,不过跟你们合作我挺高兴,尽心尽力,是个实诚人,极好。”
蔡老儿道:“秦小娘子良善,我们也很高兴遇到你这样的东家。”
段珍娘:“那还磨蹭什么,就跟着去啊,今年你们也种过白叠子了,跟庄稼有什么区别?”
蔡老儿:“就怕做不好。”
秦宛如摆手,“我也是头一回种地,头一回做白叠子,有许多经验还是你们教我的呢。”
众人都笑了起来,觉得跟她相处轻松愉悦。
陶二娘八卦道:“贺家也要掺和进来?”
秦宛如点头,“对,要把场子做得更大。”
陶二娘欲言又止。
秦宛如一眼便看出她的犹豫,“你是想问我做不做得了主,是?”
陶二娘嘿嘿干笑两声,颇有些不好意思。
秦宛如:“我若发话请了你们,便是能做得了主的。”停顿片刻,“天色不早了,我先回庄子看看,你们回去了两家商量商量,要去就一家老小都去,省得两头跑。”
一行人应声是。
待他们离去后,董蔡两家都激动起来,董世远道:“上千亩白叠子,那得挣多少钱?”
蔡家大郎也道:“是啊,一斤散的白叠子就值四百文了,细算起来那可不得了!”
“贺家也掺和进来了,这么大的背景,显然是要把白叠子做大的。”
“蔡老儿,你家去还不是不去?”
“你家呢?”
“不知道,心里头没谱儿。”
“阿娘,我是想去的,去了就不用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了,教人种地,还能拿不少工钱,这活儿值!”
“你家可去,段娘子说还能把娃送去私塾读书,得花不少钱了。”
“你家的三郎也可以去私塾,以后考取功名做大官!”
“欸,你们大白天的发什么梦,赶紧先把地翻了回去再说。”
“……”
另一边的秦宛如等人回了庄子后,段珍娘去看未处理完的棉花库存,秦宛如则去看那堆种子,现在它们还在棉花里头的,有好几百斤呢。
这些东西她先不忙着剥棉籽,只吩咐庄子里的仆人晾晒。她要打算用它们尝试轧棉机的威力,彻底解放双手。
不一会儿段珍娘过来,见她蹲在地上剥棉花籽观望,问道:“三妹你真有法子剥棉籽?”
秦宛如头也不抬,“我哄你作甚?”顿了顿,“还有多少库存没做完?”
段珍娘:“还有两成的样子。”
秦宛如“嗯”了一声,“若是要的人少了,就不要制作被褥子了,把它们绞成纱线放那儿,明年还得用。”
段珍娘道:“我方才看了看账本,散装的还有人在继续要呢,你想纺纱线,估计没机会了。”
秦宛如:“……”
她抬头看她,“京中权贵圈几乎都要得差不多了?”
段珍娘点头,“都差不多饱和了,但还有一群富商在讨要。”又道,“我宁愿把东西给他们,忒阔绰了,个个都跟暴发户似的,跟风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