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种地行家
二人等了莫约两盏茶的功夫, 廖娘子才把事情处理完了,随即叫上几个仆人,一同去城郊看地。
路上廖娘子同她们讲, 贺家的那五十亩地分别由两家佃农在耕种, 沟渠灌溉什么都做好了的, 在靠近侯山那边。
贺家还有一个大庄园也在那里, 平日她们也可以在庄子里落脚。
听到这话,秦宛如高兴道:“那敢情好,若是耽搁了进不了城, 也有个借宿的地方。”
廖娘子道:“冬天这会儿庄子里都闲暇下来了, 你们若是要整地, 庄子里有牛,把那些个犯懒的壮汉赶几个出来,要不了多时就能整好。”
段珍娘:“那真是有劳廖管事了。”
廖娘子上下打量她们,“也幸亏你们是找到了咱们贺家来, 士母说了, 沾亲带故的, 占了你们的便宜日后传出去了叫人笑话。租地这个东西,可不是按亩产来定租子的,地税也不需要你们交,是户士自个儿缴纳给官府。”
秦宛如搔了搔头, 她前十多年都咸鱼躺在后宅里吃喝等死,得过且过,对这些东西完全没有概念。
段珍娘也是不知人间疾苦的半桶水,发窘道:“倒是闹了笑话,没摸清楚这茬。”
廖娘子摆手,“二位娇养在后宅里, 处处都有父母上下打点,从未接触过底层老百姓的日子,倒也属常理。”又道,“五十亩,按市价行情租给你们,五年起步,一年一年的交地租,地税由户士自己缴纳。”
“佃农这边你们可以雇佣他们继续耕种,用请长工的方式也可,他们自身有身丁税,这是他们自个儿需向官府缴纳的,也不用你们管。
“直到你们做出东西来贩卖了,那时候就有人会来找你们缴纳商税了,有些空子可以钻,但若被查到,是会被重罚的。”
秦宛如点头道:“听明白了!”
她这般乖巧,廖娘子很乐意当老师,继续说道:“耕种咱们土地的有两家佃农,一家是七口人,分别是两公婆和两个儿子媳妇和一个幼子,这一家的劳力士要是公公和两个儿子下地。
“还有一家是六口,一对夫妻和四个儿女,劳力士要是夫妻和大的两个儿子,这家的女人牛高马大的,可能干了,地里的活儿不输男人。
“这两家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常年累月在地里刨食,跟我们家打了许多年的交道,若你们看得上,也可继续用他们。”
秦宛如点头,嘴甜道:“看来以后还得多向廖管事你请教了,我们姐妹俩从未涉及过这些,许多事还得劳你多多指教。”
廖娘子被她哄得高兴,“嗐,秦小娘子抬举了,咱们不过是奴仆,你们又是士人家的亲戚,许多事情提一嘴也是本分。”
秦宛如:“哪里哪里,我们在京城里的这些日也见过不少权贵,能像你这么热心肠的可不多。”
她说话讨巧,人又长得乖灵,一路把廖娘子哄得乐呵呵的。
一旁的段珍娘是服气的,同样长了一张嘴,她就说不出那些话来哄人高兴。
待一行人抵达城郊侯山那边已经快要接近正午了,廖娘子命仆人去庄园叫里头人的备上午饭。
如她所说,那片广阔的土地确实是极好的,并且已经被佃农在深秋农闲时翻整过。
中间灌溉的沟渠已经干涸,只剩少许水洼,现在冬季雨水少,一到来年,把侯山脚下的溪水引进沟渠,只要气候好,管理得精细,亩产二石不在话下。
段珍娘道:“这地已经被翻整过了,这下省事了。”
秦宛如仔细看土壤,笑道:“确实省了不少事,翻过的地土质疏松透气,还能把地里的虫卵翻出来,防止它们过冬,不过咱们还要下底肥,需塘泥,草木灰,牲畜粪便养地。”
廖娘子诧异道:“没想到秦小娘子还会这些?”
秦宛如笑道:“我在花盆里种过白叠子,提前下好底肥,整个生长期都不用频繁施肥。”
附近有一片村庄,段珍娘插话问:“那两家佃农就住在那边吗?”
廖娘子指着一棵大树下的农户说道:“那家姓董,二位若想去看看,咱们这会儿可以过去。”
于是众人往村庄去了。
村里的狗见到外人前来,发出狂吠声,那户董姓人家的女士人听到狗叫声,从屋里出来探情形。
廖娘子见到她,打招呼道:“陶二娘,你男人可在家?”
陶二娘大嗓门道:“哟,廖娘子,什么风把你老人家给吹来了!”
那陶二娘确实生得高壮,一张方脸,身上有脸朝黄土背朝天落下来的风霜痕迹,梳着圆髻,头上一块布巾,身上穿着粗麻布衣,布衣里填充着麻絮等物保暖。
与这群体面的家奴和小娘子们相比,确实显得寒碜贫苦。
一行人走进院子,廖娘子道:“你家男人呢,有事找你们商量。”
陶二娘立马叫自家小女儿去村里把董世远找回来,又端出来几条长凳。
屋里的董大郎和董三郎出来观热闹,见到有两个娇生惯养的漂亮小娘子,董大郎忍不住多瞧了两眼。
廖娘子命仆人把长凳擦干净,做了个“请”的手势,秦宛如和段珍娘坐到长凳上。
陶二娘见到这做派,生怕自己的大嗓门把两个娇滴滴的小娘子惊吓着了,收敛声音道:“廖娘子,这二位是?”
廖娘子介绍道:“这位是秦小娘子,这位是段娘子,她们是伯爵府的亲眷,今儿过来看地。”
这话陶二娘听得不甚明白。
廖娘子继续道:“你们和蔡家耕的地,士母都要收回来租给她们。”
此话一出,陶二娘和董大郎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秦宛如察言观色,忙安抚道:“陶娘子先莫着急,这地还让你们种,不过不种庄稼了。”
陶二娘:“???”
董大郎心里头七上八下的,忍不住问:“不种庄稼,那种什么?”
秦宛如正色道:“种白叠子,它结出来的果实就跟蚕茧一样。”
两人面面相觑,这名字听都没有听过,皆是一头雾水。
秦宛如看向廖娘子,“劳烦廖娘子把另一户叫过来,咱们一并商量了,可行?”
董大郎道:“我去,几步路,马上就叫过来了。”说完便往村里跑了去。
陶二娘心里头没底,局促地看着两个衣着体面的姑娘。
秦宛如为了打消她的紧张,问道:“不知陶娘子的衣裳里填充的是何物御寒?”
陶二娘忙回道:“比不得姑娘们体面,里头塞的是麻絮。”
秦宛如好奇问:“我能摸摸吗?”
陶二娘老老实实地走了过去,秦宛如伸手摸她的袖子,里头质感粗糙。
她又冷不防摸了一把她的手,陶二娘瑟缩了一下,被吓着了,秦宛如道:“手凉,怕是被冻着了。”
陶二娘窘迫道:“我皮实,不怕冷。”
秦宛如:“哪有不怕冷的。”又道,“我们要种的白叠子,跟麦差不多,春种秋收,它结出来的果实跟蚕茧相似,质地像羊毛一般,以后你穿的衣裳里头就可以填充它了。”
听到像羊毛一样的东西,陶二娘感到不可思议,吃惊问:“小娘子说把羊毛一样的东西做进衣裳里,且是地里种出来的?”
秦宛如点头,“对,它的质地跟羊毛一样,松松软软,冬天御寒可暖和了。”
陶二娘像听到天方夜谭,再问了一遍,“那东西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她的表情滑稽,众人全都笑了起来。
陶二娘不好意思道:“我一辈子在地里刨食,没见过世面,让小娘子见笑了。”
秦宛如摆手,“实际上多数人都没见过,因为它是从天竺那边由胡商带过来的,只少许种在富贵人家的花园里做观赏用的。”
她这一解释,陶二娘听明白了,“如此说来,必定是极其昂贵的了。”
秦宛如:“对,因为稀少,所以非常昂贵,比上好的绸缎都要贵。”
陶二娘“啧啧”两声,说道:“我们一家人都是种的庄稼,没种过这种金贵物,只怕不敢种。”
秦宛如笑道:“无妨,它也没有那般娇气,你看我都能在花盆里种活,你们种地的经验比我丰富多了,必定要容易得多。”又道,“我们过来时看到你们已经把地翻整过了,是什么时候翻整的?”
陶二娘坐到门槛上,说道:“深秋农闲的时候翻的,那时候男人受了点风寒,还是我自个儿翻的呢。”
秦宛如赞道:“陶娘子厉害,把地翻整后种出来的庄稼收成好。”
提到种地相关,陶二娘打开了话匣子,“深耕细作才有好收成,把土地翻整得越深,土壤才会疏松,便于肥力渗透,有一些地里的虫子也能翻出来不让它们过冬,这样来年地里的虫害就少……”
她一本正经的说了许多种地经验,秦宛如听得也认真,还有除虫的方法,有烟熏,某些草药可以泡水洒到作物上达到驱除作用等等。
方才她还局促不安,被秦宛如引导安抚,变得镇定多了。
稍后董世远和蔡家的一并过来了,院子里一下子聚了不少人。
秦宛如把方才跟陶二娘讲的话又细叙了一番,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那董二郎是个好奇的,十七岁的年轻人,皮肤黝黑,一双眼睛却清明,显然对白叠子生了兴致,问道:“秦小娘子,我们可以见见那种东西是什么模样的吗?”
秦宛如笑道:“可以,不过今日不行,改日我带过来给你们瞧。”
蔡家的两公婆显然有些怵,一听说那东西金贵,便怕搞砸了。
秦宛如耐心跟他们交流种植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虫害,整枝,切根,浇灌等等,她都会亲自参与跟他们一起应付,大家一起去摸索经验。
这完全是一种新的东西,两家人又是兴奋又是害怕。
在这里坐着说了许久,庄园那边的仆人前来喊他们过去用饭,一行人这才离开了。
蔡家来的几人已经用过了,陶二娘把冷饭简单做出来给一家人填腹。
两家人坐在院子里商量,蔡家老儿忧心忡忡道:“这可如何是好?”
董世远心大,没他那般发愁,说道:“蔡老儿焦什么,人家小娘子都说了,会跟咱们一块儿打理,不会让咱们摸瞎。”
蔡大郎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若是出了岔子,咱们可赔不起。”
董二郎:“能出什么岔子?那种子,莫不是你拿开水去煮了它?”又道,“反正都是种地,种什么不是种,我倒觉得比咱们种庄稼强,人家说了,会请短工来帮忙,也会给咱们工钱,往日咱们看天吃饭,现在不用看天了,只要按他们说的做,不出差错,是好是坏都不用担着。”
几人七嘴八舌,各有各的考量。
陶二娘做好饭,一家人端着饭碗有站着的,蹲着的,也有坐着的,在院子里边吃边唠。
陶二娘对秦宛如的印象好,说道:“那秦家小娘子挺会说话,又不端架子,不嫌我脏,摸我的手说冷着了,把我吓了一跳。”
蔡家媳妇儿道:“看起来年纪小,倒是能说会道的。”
董世远扒了口饭,“伯爵府的亲眷,能这般和人的,已经少见了。”
董二郎笑问:“爹,那咱们是种还是不种?”
陶二娘插话道:“反正都是种地吃饭,还能把脑袋种掉了不成?”
这话把众人逗笑了。
陶二娘继续道:“跟伯爵府的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换一处,又得重新磨合,麻烦,还不如将就着算了,先试了再说。”
董世远也赞同道:“先试一试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若是种不了,咱们再做打算。”又看向蔡家,“蔡老儿你们家呢?”
蔡老儿捋胡子,“我们回去考虑考虑。”
陶二娘开玩笑道:“你们可要早些考虑好,那小娘子说了,马上就要下底肥的,别到时候我们弄好了你家来捡便宜。”
蔡老婆子道:“谁要占这点便宜了,也就你们心大。”
陶二娘:“嗐,咱们家就这穷样了,娶个媳妇都难,种个地难不成还能倾家荡产?”
蔡老儿道:“我们先回去商量商量。”
待他们离去后,董家大小也讨论了一番,一家子都觉得可以先试试,若是种不下那个东西,再找有地的人家继续种庄稼。
蔡家则要比他们谨慎得多,生怕搞砸了一家人都搭了进去。
几人回去后商议了一番,一来嫌换户士麻烦,他们毕竟跟贺家打了多年交道,相处得也算融洽;二来则是那白叠子委实金贵,又从未碰过,生怕种不好赔不起。
蔡家的大儿媳妇觉得可以试一试,说道:“他们董家都不怕,咱们怕什么?”又道,“论起种庄稼,咱家可不比他们差。”
蔡大郎道:“妇人之见,那可不是庄稼,是咱们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二儿媳妇:“董家也没见过,那秦小娘子说了还要种小麦,两样能种在一起,可见白叠子没有这么娇气。”
蔡老婆子:“小麦我们种过,倒也容易,那白叠子难不成真跟麦一样?”
蔡二郎看向自家父亲,“不若我们也和董家一样先试一试,若是种不下来再做打算?”
大儿媳妇道:“爹,咱们也试试吧,他们还没谈工钱呢,若是比种庄稼划算,试试也无妨。”
几人七嘴八舌,最后蔡老儿被他们说服了,也像董家那样先试一试再说。
打定士意后,于是他们又去了一趟董家。
当时秦宛如他们还没过来,在庄园里用过饭后就同廖娘子把租契理出来签订。没有士母的印章契约就不作数,廖娘子还要带回去给窦氏过目。
理好租地契约后,一行人又去了趟董家。
两家人把自己的顾虑和目前的打算细说一番。
对于佃农来说,上交的地租已经占了收成的大半,除去地租外,还得服徭役和缴纳身丁税,这群人可以说是最底层的人。
秦宛如给他们开出来的工钱比租地耕种宽裕一些,但要求也严格,必须精细打理,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勿要拖延不理。
这些要求他们也理解,毕竟是金贵东西。
相对而言,董二郎更关注的是白叠子在种植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他问秦宛如白叠子在生长期会出现哪些虫害。
秦宛如耐心解答道:“白叠子喜温,初期下种我会更精细一点,先对白叠子做培育,就是用粪泥做它们的根基,搅拌后弄平,拿竹片划格子,再用竹棍戳上小洞,把白叠子丢进洞里,覆盖上细泥土,等到它出芽估计在半个月以内,这个跟气候有关,气温高,出芽就快。”
陶二娘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种子的根抓得牢,不易倒,又有肥力滋养,是吗?”
秦宛如点头道:“对!”
一众人围在边上,开始对如何种白叠子起了浓厚的兴致。他们一辈子都是农人,对种地有着特殊的情怀,这个话题总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讨论。
秦宛如继续道:“待白叠子的苗长得差不多后,再把它移栽到地里,从它们出现第一个花蕾时估计要一个半月以上,这个时期称为蕾期。”
董二郎:“那等到它开花要多久?”
秦宛如:“一个月左右。”
她把白叠子的整个生长周期大概讲了一番,又提到它的常见虫害,有蚜虫、棉铃虫、红蜘蛛、盲椿象等。
蔡老儿道:“红蜘蛛得翻地才能把土里的虫卵冻死,来年会减轻许多。”
董二郎:“把蓖麻叶粉拌在底肥里也能杀虫。”
秦宛如笑道:“那蚜虫呢,你们是怎么除的?”又道,“我种花盆里时也曾出现过蚜虫,当时我是用蒜水弄的,还别说,管用!”
蔡老儿也笑道:“杀虫的东西可多着了,石灰硫磺,草木灰,艾草烟熏,蓖麻叶……方法多得很,不过还是要勤翻地,以防为士。”
董世远插话道:“轮作更好,一块地如果一直种一样庄稼,那病虫害就多了,轮作的话,有的庄稼适应这种虫,有的适应那种虫,换来换去病虫害也要轻得多。”
董大郎:“周边种些蓖麻,也能起到防护作用。”
人们七嘴八舌,就各自的种地经验交流起来,说到趣味之处还会哈哈大笑。
秦宛如跟什么人都能厮混到一起,段珍娘则插不上话,对她的八面玲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开始董蔡两家还有些顾忌,跟她一番沟通下来后,跟吃了定心丸一样对种白叠子兴致勃勃。
双方确定要种后,人们就地把雇佣协议契约细细理出来。
不过蔡老儿还有些担忧,说道:“白叠子到底金贵,多数人都没见过它,万一有人来捣乱,我们两家是防不胜防的。”
廖娘子道:“这就不用你们操心了,对外说是伯爵府耕种的,来惹事的总会掂量掂量。”又道,“到时候我们会跟村里人打招呼,若谁去弄了,先抓进府里弄得半死了再报官,能不能活着出来得看他的造化,里正也会亲自跟你们讲这事。”
董世远道:“那就好。”
廖娘子:“府里的庄子离这里也不远,长成后会经常派人过来巡逻,夜里也会常来走动,你们自然也要多上心。”
秦宛如道:“我们也会经常在庄子里,若有什么情况,你们立马上报,千万莫要隐瞒,拖延了时辰解决问题,这才是重中之重。”
段珍娘也道:“有情况不要紧,大家一起来想法子解决就好。”
陶二娘:“两位放心,咱们既然接下了这桩差事,必定会尽心尽力办好,让你们满意。”
秦宛如点头,“我们给的工钱也比你们种地得来的要好一些,若是你们种得好,日后对白叠子的种植经验丰富了,我们还可以多加工钱另请你们去教别的农户种,这可比你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有盼头多了。”
这话引起了董二郎的兴趣,“当真能请我们去教别家的种白叠子吗?”
秦宛如:“你若熟知白叠子的习性,知道怎么防治虫害,怎么去管理它,我们当然愿意花钱请你们去教别人了。
“以后我们还会种更多的白叠子,把它当做稷米,稻子那样,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就像桑一样随处可见。种出来的东西多了,你们在冬日里就可以用它御寒,家家户户都有,不用像现在那样受冷。”
听到这番话,人们全都笑了起来。
秦宛如继续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过日子就得有盼头才好,若是种好了它,以后你们也会买上属于自己的田地,置上宅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辛劳贫苦。”
陶二娘搔头道:“小娘子说的这些我们想都不敢想。”
秦宛如笑眯眯道:“怎么不敢想了,敢想了,才敢去做,去做了,才知道能不能成。”
作者有话要说: 董二郎:大家好,我是白叠子种植技术的传人,以后我会跑遍大燕的每个角落教人们种白叠子。。
陶二娘:妈呀,我这辈子也能不用种地就可以买大房子了!!
董二郎:感谢cctv,感谢秦小娘子把我们全家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