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秦家
秦昭大步疾走,后面的人亦步亦趋地跟着,活像狼群移动。毋庸置疑的是,秦昭就是带领狼群移动的头狼。
秦昭从十二岁跟随父兄一起从军,如今而立之年,已是一军之首。
十几年戎马生涯,他收获了很多,但是失去的更多。
他失去了他的父亲,以及三个哥哥。如今,和他同辈且从军的只有旁系的几人。
嫡系从戎的秦家人,几近死绝了。
不过秦家嫡系也并不是只剩了他一个,远在京城的秦家本宅里,尚有秦家嫡系若干人。
但是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从文的。
从文的秦家嫡系,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真正的秦家人。
毕竟秦家自百年前开始,就是武将世家。甚至秦这个姓氏,也一度认为是起源于李唐王朝最负有盛名的君主,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潜龙时期,就以勇武善战闻名于民间。在唐高宗李渊划天下领土于诸侯时,也选了秦地予李世民,世人也多称李世民为秦王。
纵观历史长河,最负有盛名的两位秦王,秦王嬴政和秦王李世民,都是骁勇善战的主儿。
一位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万世江山;另一位则开创李唐王朝辉煌盛世,能文善武,广开民意。
是以,秦家一直以自己的姓氏为荣。
不管时间如何变幻,秦家的祖训都是,男子投军报国,忠君忠国。
所以历代秦家人,只要是男子诞生,都是奔着给军队培养人才上去的。从来没想过,秦家的人,有一日会放下舞刀弄枪的手,转去读圣贤书,研墨作画。
但是这个例外,却开始于秦昭这一辈。
理由无他,皆因秦昭这一辈,在战场上阵亡的秦家人实在是太多了。
本就男丁不兴的秦家本家,嫡系的三房基本是死的死,残的残,也有一人精神崩溃,难以胜负原先的职位,只能送回本家休养生息。
光是秦昭所在的长房,他同父同母的三个哥哥,皆阵亡。
与他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也牺牲了一个。只剩下一个与秦昭年岁相差甚大的幼弟,秦晁。
秦晁出生的时候,秦昭已经二十有二了,相差二十二岁,简直可以说是父子了。
当秦晁出生的时候,父亲秦望知道消息,沉思了很久。亲眼送走三个亲子的痛苦,难以向常人言说。
秦望思考了很久,是否要把这个新出生的儿子带到这条不归路来。
也许是秦家惨烈的阵亡数量,让后院的女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哪一天也会变成家书上,提到阵亡名单时,一个新增加的数字。
所以秦望的这个老来子,其亲生母亲并不希望走秦家的老路。在秦望正妻寄来的家书中,也附带了一封自己写的信。
信中言及,不愿秦晁从军,希望能让秦晁在京城长大。如果老侯爷不愿意的话,愿意带着刚出生的秦晁去秦家老家,幽州生活。只愿他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
这个想法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纯真最真挚的愿望,平安健康,别无他求,仅此足矣。
所以秦昭的母亲刘氏虽然不喜,但还是让这封信如愿地寄到了老侯爷手里,没有插手。
刘氏是个隐忍的女人,她所生的四子,有三人都已经折戟在了这荒凉之地。她难道心中没有怨恨吗?
她当然恨啊,她甚至恨为什么死的是她的儿子,为什么不是别人家的儿子?
秦晁的出生,也让她心中的恨意加深了许多。“为什么,为什么别的女人还有儿子出生,还可以恳求别的出路?我的儿子,三个儿子啊!都死了,甚至死无全尸!我辛辛苦苦养大的三个儿子啊!全死了!”
但是刘氏是出身大家族的女人,她心中纵使有千般不愿万般恨意,她都不会展露于他人面前,更不会在她的夫家面前表露一分毫。
所以秦望一直觉得她是个好女人,好妻子,也常常感念她的付出。
感谢刘氏为他生儿育女,也感谢刘氏在背后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这次关于秦晁的出路去留,他几乎是想了半秒刘氏,便做出了决定。
让秦晁在京城长大,以后从文也好,做个闲散人也罢。总之是不会逼迫秦晁从武,走他亲哥哥的老路。
虽然秦望已经做出了决定,但是他还是稍许有些歉意。所以询问了一下身边的四子,秦昭的意见。
秦昭对此不置可否,他从来没觉得父亲是父亲,秦望在他眼里,更像是一个领导,一个上司。坦白来说,不管是对于秦昭,还是对于秦望,他们两人的父子亲情不是很多。秦昭从小到大,都是母亲刘氏和三个哥哥带大的,长兄秦灼对他来说才是父亲,教他为人处世之道。
遗憾的是,长兄也是去世最早的。
且秦晁并不是秦昭母亲所出,而是父亲新收的姬妾所生,秦昭也懒得管这么多。
所以秦昭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说了句,“父亲自己决定就好”,转身离去。
秦望看着秦昭的眼神晦暗不明,末了,提笔开始写回信。
他一向是尊重刘氏的,先开始回的也是刘氏的家书,洋洋洒洒写了两页纸,交代了许多事情,也将秦晁交代给了刘氏。
之后依次回信,最后是给秦晁的生母,姚氏回信,简单提到了几句,并交代秦晁一切安排听从夫人安排即可。
回信结束,秦望长舒一口气,望着头顶的帐篷,若有所思。
也许他是在思念他去世的三个儿子,也许是在思念故土,也许是在想着自己的妻妾······
但是他不会知道,他也很快就会去世了。
就在回信不到一个月,秦晁尚未满月之时。
秦家老侯爷秦望也折戟沙场,侯位很快地传给了秦昭。当然,守卫秦家和边疆的重任,也落在了秦昭的肩上。
从这一年开始,秦昭真正失去了自己的父兄。
入伍开始,带着自己的四个人都相继离开人世了,只留他一个人,在这边疆孤身奋战。
不过也是从秦望去世开始,秦家开始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秦晁不从武这个先例一开,秦家不论是嫡系还是旁系子弟,都发自内心的开心。
那当然啊,不用硬着头皮上战场了,不用牺牲生命了,谁不乐意?于是大批大批的秦家人,开始弃武从文。上至已经从军多年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孩童,各家催着盼着,放下了兵器,拿起了纸笔。
本跟着老侯爷一起驻守在边疆的诸多秦家人,随着老侯爷的棺木一起,回到了京城,就再未回来。也有部分人一直跟着老侯爷的棺木一起回到了秦家老家,幽州,在秦家老宅生活,也再未回到边疆。
对于他们的后人来说,选择也更多了,边疆也只是书上提到的一句诗而已。没人真正到过边疆,更别谈上战场杀敌了。
至此,秦家嫡系里面从武的只剩秦昭与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其中,也唯有秦昭威名远播,一直驻守在边疆。
秦昭也曾经有过哥哥,还不止一个,但是后来秦昭就再也没有哥哥了。后来,秦昭也失去了父亲。再后来,秦昭成为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秦昭的父亲和哥哥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