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风波起
苏东有成功从这些行商手里集齐了足够资金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帝都,夹杂在其中的,还有一个名字,人称:“加钱公子。”所谓十年行商无人问,一句加钱天下知,说的便是那位在席间大喊加钱的公子。而筹集款项和发行国债的消息不仅仅引得整个帝都的商业圈子内为之震动,更是引得朝堂上一片哗然。
之前苏东有夸下海口说能够以此募集资金,一部分人是嗤之以鼻的,大骂苏东有不顾身份与民争利,又行商贾之事,实为众官员所不耻,这其中就有那日坐在二楼的那位礼部官员。
不更多的人持的是观望态度,因为一面忌惮朝堂的波澜,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感叹苏东有的才智卓绝,因此只能作壁上观。而很少一部分则是拍手称快,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支持丞相慕容潇的人。毕竟大夏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决大夏的财政问题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想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到这么大的资金,更是难上加难。在秦政执政之初,采取的与民休养,重视民生的政策,因此连年减免赋税,鼓励耕织,这也导致了国库并不是很充裕。又加之大夏王朝连年在边境与北狄作战,所用军饷物资不计其数,这也导致了大夏国库的进一步空虚。而此时苏东有能够在此时为大夏充实国库,提供必需的资金,可谓是雪中送炭了。
而此时的苏东有虽已经竭力控制不让资金的注入量过大,可他还是远远地低估了这些商人的热情,也没有办法阻止他们为国效力的决心。也不知道是苏东有那番极具煽动性的言论起了作用,还是说万民碑的吸引力使得这些商人不遗余力,总之这些商贾手中的银子仿佛石头一般,纷纷向国库砸来。
而如此重大的事情自然是由丞相慕容潇亲自督办,若不是慕容潇亲眼见到这些商贾的热情,也见证了一车车银子从国库大门鱼贯而入,若非如此,他非得以为这些商人是疯了。能够亲眼见到到如此巨大的财富涌入国库,慕容潇也不禁感慨万分,自从他执掌丞相之位到现在,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富裕的国库,想必这些银子一旦运到前线,那些将军也会感慨:“劳资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慕容潇执掌相位这么多年,以他的见识而言,也从未想过有一天国库会装不下银子。国库本身按制建造是能够贮藏两千万两白银的,奈何大夏这些年六百万两存银已是极限,其他仓库又是年久失修,因此第二天早朝之上,慕容潇便亲自提议扩大国库的规模,秦政早就得知了消息,自无不可。而此时朝堂上下也都是一片称颂之声,毕竟没有谁会在这个时候去反对,触怒皇帝。
万民碑也是在早朝之上,由皇帝亲自题词后,轰然矗立在了皇城之外的中轴线上,玄武门广场的正中央。
而那些在前一日捐款的商户则是个个欣喜若狂,更有甚者已是长衫泪满襟,谁又曾想他们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商贾,有一天会以英雄的名号出现在这石碑之上,供后世之人顶礼膜拜。那些当天他退出的商贾不禁羡慕不已,又后悔不已,后悔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有参与进去,也为自己光宗耀祖一次。而这一次立碑的举动,虽未在大夏的制度上发生改变,可是人们的心理上,已经对商贾开始逐渐改观了。他们不再是只图利润的“小人”,而是有着家国情怀的义商,是为国为民的英雄。
而此事过后,更是有商家着人画了苏东有的像,将他奉若神明,因为他的这一举动,无异于是将商人的地位历史性的抬高了,更有甚者则是为他塑造金身,比那些灾区百姓还要虔诚地去顶礼膜拜。
而集市上,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往往会自豪的说:“看到没有,玄武门广场那石碑上,我们掌柜的可是捐了一百万辆,位居第三列,你家掌柜捐了多少啊?”另一人整了整衣冠,悠悠道:“不多,也就三百万两,我家掌柜名列前十。”
“什么?你家掌柜居然捐了三百万两?”
“切~”这时旁边一人不屑的一声霎时引来一众人不爽的目光。
“这位兄台,不知你家掌柜捐了几何啊?如此不屑?莫非也是三百万两?”
那人目光鄙夷的看着他“三百万两也好意思说?我家公子随手一捐就是五百一十万两。”
“五百一十万两?”
“莫非阁下口中所言的公子,就是那位加钱公子?”
“加钱公子?嘶——莫非就是榜首那位加钱公子?失敬失敬”
慕容潇早在今日早朝之后在御书阁便得到了陛下的旨意,不日即将派往苏东有前去豫州。以他对皇帝的了解也是难以揣测为何皇帝此时敢将苏东有派去如此险地,多年来他与陛下既是一时君臣之典范,也是君权和臣权相互平衡的对手。这位陛下的雄才大略,早在他还潜邸身为王爷之时慕容潇便领教过,他深知几番之前陛下与他相见之时说无法违逆苏东有的意思只不过是托词而已,若是陛下真的有心将苏东有留在京都,以陛下的手段自然无虞,只是陛下似乎也有意让苏东有去豫州。
那豫州不过水患瘟疫爆发之地,乃是十足的凶险之地,因此此行哪怕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即便苏东有有能够治疗瘟疫的良药,也未必见得就会安全。大水摧毁了这些平民百姓的一切,摧毁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田,摧毁了他们遮风避雨的草屋,更摧毁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不管大夏户部支出了多少赈灾的粮款,可是在一州之地看来,皆是微不足道。
慕容潇担心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些灾民走投无路之下,被有心人蛊惑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这样此次苏东有豫州之行更加凶险异常,让人难以捉摸。更何况慕容潇以为苏东有此行必携带大量的黄花蒿,按照他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苏东有即便是已经储存了一些黄花蒿,却也不足敷一州之地之用。慕容潇更不知道的是,自己这位便宜义子,早已扬名江湖,虽未登峰造极,但是如遇险境,自保肯定是无虞的。更何况苏东有要对抗的并不是什么绝世高手,而是那些落草为寇的平民百姓。
苏东有当然不知道慕容潇的担心,他此时正在以飞鸽给地字门传信,询问他们青蒿素结晶的制作进度,以目前的速度看来,再有两日便足以造出足敷豫州之地所使用的的青蒿素了。不过苏东有向来做事谨慎,为防止突发情况,他特意让地字门多造一日的青蒿素,以备不时之需。
三日时间转瞬即逝。
这三日期间,慕容潇特意向皇帝请旨,安排了金虎卫护送苏东有豫州之行。皇帝也是派出了号称天下第一精锐的禁卫军前去护送苏东有,因为此次随苏东有前去的不仅仅有抗疫的药物,更有朝廷的赈灾银两,为了震慑那些宵小之徒,也为了保证苏东有的安全。
而此次朝堂之上也是出奇的一致,那位神秘公子再未出手阻挠,也没有让朝堂上的势力去阻碍苏东有的前去豫州。因为在他看来,虽然苏东有身边可能拥有一位将近九阶的高手,甚至是货真价实的九阶高手,却丝毫不能阻碍他暗中收服豫州的计划,因为在他的眼里,苏东有依然是一个死人了。
若此次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不仅能够除掉苏东有,除掉这个阻碍他掌控豫州的绊脚石。一旦苏东有一死,豫州的疫情便成为了无人可解的死局,之后他便能够安排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力量争取到豫州。至于豫州百姓的死活?与他何干?对于他来说,无论死了多少百姓,跟死了他身边的阿猫阿狗是没有区别的,甚至他身边的阿猫阿狗每天都能陪伴着他,那些百姓远在千里之外,于他来说就更加可有可无了。况且听说苏东有此次巡狩豫州,还要带着朝廷的赈灾钱粮,如果得到朝廷的赈灾钱粮,不仅能够进一步壮大他在暗中的力量,还能够让他手中有更加充裕的银两歌舞升平,何乐而不为呢?
“苏东有啊苏东有,你可真是孤王的福将呢!我现在都有些不忍心要对你下手了,不过,为了我的大计,你必须死!”这位神秘公子忽然之间神色变得狠厉起来,而后将手中的陶瓷杯生生捏碎,吓得身边侍候的众人噤若寒蝉。
苏东有虽然不喜离别的场面,奈何此次皇命在身,更是肩负着押送赈灾钱粮的重任,因此也不得不郑重其事的一一拜别。
直到最后,他略有疲惫的靠在了松软的卧榻之上,显然是对这些繁琐的礼节不胜烦扰。
一离开帝都之后,苏东有便换乘了另一辆马车,虽然不如皇帝亲赐的钦差行辕华丽,却比那行辕要舒服的多,他当然不会亏待自己,如果坐在那辆马车上,恐怕早晚骨头都散架了。古人所谓的“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苏东有算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可不如他自己这玄字门造出来带减震又有防护的马车舒服。
这一路行的并不快,因为大部队在后面护送钱粮,因此到傍晚之时才出京都辖外,进入了冀州界的保府。
而这保府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大夏历来视保府为京畿重地,是因为保府乃是经豫州往帝都的必经之地,又因保府位于豫州中部,太行山北,一面是海,另一面则是帝都,因此也被视为帝都的南大门,历朝历代皆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秦政还在潜邸为王之时,便是冀州王,也借助保府的地理优势,最后成功夺取皇位,登基称帝。
苏东有他们一行先要经过保府、中山府、常山府、乐平府、陵川府,跨越整个冀州,而后从阳城出冀州,最终到达此行的目的地——豫州。
来到了保府,苏东有自然不虞赈灾钱粮有失,因此吩咐了一番,便暗自前往此地的澜雅居去了。
到了澜雅居之后,苏东有便进入了暗阁,与燕郊县的澜雅居一样,这里也有地字门和玄字门,而最神秘的天门和黄人众却并未出现,澜雅居在天下的布局和情报系统由此可见一斑。
苏东有当然明白,敌人既然已经打算对他下手,那么此次豫州之行运送钱粮的过程中,当然是最好的时机。保府本是京畿门户,重兵屯守,只要对方不是太傻,绝不会选在这种地方下手。他眉头紧锁的看着眼前的沙盘,按照既定的路线,他很快便找出了对方最有可能下手的几个府道。
行道中途之时,便是中山府,而中山府知府乃是慕容潇的得意弟子,因此在常山府下手的可能性不大。常山府自古以武闻名,当朝威名赫赫的大将军李俊阳便是此地之人,此地之人不仅尚武,且极其爱国,忠于大夏,当朝许多随陛下南征北战的武将变出身于此,因此若要在此地动手,既有可能连常山府都出不去。
最后,苏东有的目光定格在了乐平府和陵川府这两个地方。乐平府虽然不及刚刚几个府衙所辖地域辽阔,其富庶程度却丝毫不比其他几个府衙差,因为乐平府有三条河流过境,良田百亩一望无际,水丰雨沛,民生富足。可是苏东有他们要走的地方却是在北山与少山之间,一山未尽之时另一山接连而起,视野被严重遮挡,不易探查,因此这里是极好的下手地点。
陵川府则更是人杰地灵,涅水,浊漳水,沁水三水交叉相互,奔流不息。因此想要过陵川府就一定要度水,除此之外,陵川府还有一地名为壶关,顾名思义,其形如壶,宽腰窄口,若是想要通过此地,那面会遭遇伏击。
地字门的情报系统真可谓是无孔不入,各地地形掌握的清清楚楚不说,但凡是在朝为官者,府上极少不有地字门的卧底暗探。但是皇宫和王府确实极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因为皇宫和王府除了侍卫之外,基本上都是太监和女官,苏东有实在不忍手下的人受到非人道主义的折磨,因此收到关于王公贵族和皇宫的线索都是极少的。即便是有暗探,也非地字门的核心成员,他们大多与地字门是合作关系,也不知道地字门的真实身份,只是卖些无关紧要的情报获取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