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直播:我科普传统技艺 > 第55章 听觉盛宴·《国乐大典》

第55章 听觉盛宴·《国乐大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文化上,大漆之道与乐器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使炎黄古代乐器浸透东方音乐文化神韵与独特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漆艺赋予漆乐器之美,乐器文化反哺漆艺之韵。 漆乐器与漆艺在文化性上有天然亲缘性。”

    “上古时帝王每食必乐, 诗、乐、舞、食通常是一体的。其中,乐器、酒器等不乏漆器。梁代 费昶《赠徐郎诗》曰:“殷勤胶漆,留连琴酒。”诗人用漆琴瑟来抒 发情感,寄托理想与仪式伦理,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理想人格之象征。”

    “譬如出土的漆排箫参差如凤翼。唐代沈佺期《凤箫曲》:“昔时嬴女 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楚人以凤作乐器的母体,是楚文化中凤鸟文化崇拜的象征。楚地以“凤”为自己的审美图腾,“凤”成为楚人共同的祖先。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器型、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如“虎座凤架鼓”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

    “漆的艺术能作为音乐般的艺术表现于器物之上,供人们享受,在这 一点上,大漆与音乐的情感享受功能是相同的。譬如《国风唐风山 有枢》曰:“山有漆,濕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诗秦风 车邻》曰:“阪有漆,濕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在美丽的阪地,“并坐鼓瑟”,不亦乐乎!琴瑟之巧与大 漆之灵具有情感寄托与象征意义。”

    “庾信《和赵王看伎诗》曰:“琴曲 随流水。箫声逐凤凰。”吴声歌曲《七日夜女郎歌九首》曰:“箫管 且停吹。展我叙离情”诗人用排箫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已成为传统文化和理想人格之审美象征。”

    “唐代诗人王绩在《古意六首》中曰: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材抽峄山 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其“宝琴”与“漆抱 蛟龙唇”构成一幅月下漆乐之幽思的图画。漆之宝琴,寄托了作者对 生命个体的无限忧思之情。可见诗中大漆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它的本身。”

    ““漆”与“琴”之美学真谛,还在于它们在文学性与情感性上能够 达到品性的契合无间。譬如“如胶似漆”与情(琴)感的亲密,在意 象上就具有同一性。唐代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曰:“有客天一 方,寄我孤桐琴。…漆以固交深。”南朝宋代鲍照《拟客从远方来 诗》曰:“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曰:“报以漆鸣琴,悬之 真珠栊。”韦应物《咏琴》以琴寓情,借漆喻志,借琴与漆的文化内 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默契抒发自己的幽怅情感:“有客天一方,寄我 孤桐琴。……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可见,漆乐器与生俱来的 文化品格更能彰显大漆深沉内蕴的文化性、民族性与历史感。 ”

    “古代乐器与漆艺根植于炎黄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承载蕴涵了炎黄民族源远流长、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内蕴的文化性、审美性、民族性几乎与生俱来。天然的温润如玉的漆艺乐器具有磨漆的大气富有的视觉美,漆膜温润而光滑的口感美与触觉美,漆艺与漆器的碰撞,静穆而不闹的听觉美,大漆给人们带来的质感与量感也是古乐器的审美诉求。古代乐器与漆艺延续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漆文化血脉,有着数千年漫长的文化沉淀和审美累积。”

    说实话,一口气讲了这么多,史霖是真觉得有点累,主要是这些知识一般时候很少用到,漆乐器不像漆器,一把上好的漆乐器,是能陪伴一位演奏家一生的乐器,对于自己严格的演奏家,都会非常严肃的挑选契合自己的漆乐器,只有在漆乐器这个行当里面成为最顶峰之上的那几位大师,才会受到这些演奏家的拜访求器。

    抱着玩乐心的圈外人呢偶尔也买,但是他们所看重的就不是所谓的专业性,只要价格便宜,能满足他们一时兴起的趣味,对于史霖来讲,这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折损自己的身价。

    所以,能介绍这么大串漆乐器的历史,对史霖的记忆也是一种考验,从一年多未碰的记忆深处去调取这些漆乐器的文化知识,属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不是上午稍微复习了一下,估计很多东西自己都快要忘掉了。

    不过还好,漆乐器的历史讲完了,接下来就是带着大家,感受一场真正的国乐大典,千年之前的自然之音。

    “我知道大家听到这些知识向的直播都有种想瞌睡的感觉,其实我也有,还记得之前我在听我的师傅给我讲解这些文化性的东西的时候,我经常打瞌睡,为此还经常挨师傅批评。”

    “我就不是个听别人叽叽喳喳的讲解的人,我更加喜欢的是我自己探索,挖掘,而后对照历史,最终有所发现。”

    “接下来就给大家来点实际的东西,让我们一起,聆听《五千载国乐》,一起回到千年之前漆乐器兴盛的时候,一起与文人墨客体会这自然与先民智慧碰撞的天籁之音。”

    史霖说完,整个直播间就黑了下来。

    一支短小的骨笛,一位沧桑的游民,一座巍峨的高山,一声清脆的笛鸣,从千载岁月之前,跨过岁月的长河,响彻在当今恢弘的盛世。

    半晌,原始鼓,陶埙加入演奏,同样的还是原始时代,从石器时代迈入了陶器时代。

    琴,瑟绵延不绝之声从周朝一些斫琴匠人手下传出,谱虽简,但音可惊天人。

    随后尺八,排箫,竹笛,二胡,琵琶,筝,越来越多的传统乐器加入演奏,即使素有乐器流氓之称的唢呐,也收起了它的高调,在这场历时五千年的演奏中,默默地当起了辅助。

    你说谁是主c?

    人人都是主c,也可以说人人都是辅助,它们所辅助的,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当今繁荣盛世的曲乐。

    没有大家所熟知的《高山流水》,也没有《鹧鸪飞》,更没有《梅花三弄》,只有五千年来所有的炎黄乐器共同奏响的五千载传承历史,奏响东方巨龙当世腾飞的豪情,奏响我泱泱炎黄对未来五千载传承的期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