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一生两世 > 第9章 家变故学龄悟教

第9章 家变故学龄悟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原来刘妈妈因为大女儿暴死受到严重打击,悲伤过度气滞昏厥。经过中医老先生扎行针救治,刘妈妈终于醒过来了。

    她说:“我昏厥过去是去见菩萨了,你们不要挪动我,否则,等我见完菩萨回来时,我就会很费力气才能找到家,更容易找不到我的身体,那样我就真醒不了,这次多亏先生的行针救了我。”

    后来听人说:“这叫灵魂出窍,是半仙人特有的与神灵沟通的功法”。刘妈妈说:“我看见观音菩萨了,是菩萨领走了大姑娘。我想救她,但是不行,她离我太远了,而且已经去菩萨那里报了到,哎!回不来了!”

    后来有人问起大姑娘的事,她就会自责地说:“都怪我,挂锁子、换童子造成的!这回好了,拿自己的闺女换了别人家的儿子!菩萨跟我说,你家大姑娘是个脏花姐,你换了个童子去,我就得领走花姐,不然,我这里也缺位了不是吗?所以菩萨领走了大姑娘”。

    一边说还一边摇头叹气,没有人明白她在说什么,都以为她疯了,说的都是语无伦次的疯话而已。其实她的思维很正常。不过是对自己的抱怨而已!

    刘妈妈想女儿想到经常出现幻觉,有时站在门口的马路上,向大姐家的方向张望,看见远处来了一个女人,就兴奋地呼喊大姐的名字:“大姑娘回来啦!你们看,大姑娘回来啦!妈妈可想死你了!”拽着人家就往家里拉。

    人家告诉她:“你认错人了!”她才恍然大悟,醒过神来,唉声叹气让人家走。“对不起啊!我又迷糊了”就这样大脑一阵迷迷糊糊,一会儿又清清楚楚。记忆力和视力也是时好时坏,因为她总是哭泣不停,拿得起来放不下,一直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就在刘妈妈迷迷糊糊的这段日子里,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情。香儿的四叔和四婶离婚了,四婶因为丈夫赌博成性,夜不归宿,多次去赌家跟他吵闹,无济于事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与他离婚净身出走,撇下了两儿两女甚是可怜。

    刘妈妈虽然已经自顾不暇,没有心情去劝说和解,但是善良的本性迫使她,经常去关心几个孩子。

    香儿的四叔离婚后,无奈于又当爹又当妈,更是忙于家务和田地里的农活,一天到晚忙忙活活,身心俱疲,晚上早早地就陪着孩子们睡觉了。

    每个人都一样,一旦身心乏累,就能倒头便睡。因此刘四叔倒也少去了几次赌场。才有许多人讥讽挖苦他:“要知今日,何必当初!”人啊!总是痛了才知道后悔!可是,人世间哪有后悔药可吃?

    再说香儿的大伯,突发心脏病,几天之内就走人了,撇下大娘孤儿寡母更是度日艰难。出殡那天,在震耳欲聋的哭声中,刘妈妈突然大彻大悟:“世事无常,唯有放下,看淡一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刘妈妈竭力劝导大嫂:“大嫂,你要保重身体,还有孩子们等你照顾呢!大哥走的突然是叫人心疼,可是也令人欣慰,他生病急,走得快,没有受罪,你就别为他难过了。以后我们好好把孩子们养大,让他放心,他也就瞑目了。”

    大娘像是找到了依靠,拉着刘妈妈的手,抽抽搭搭慢慢的停止了哭泣声。人们说,一次打击让人迟钝,两次打击就会让人忽然清醒,这叫哪里跌倒的就会在哪里爬起来,何况一连三件令人伤心的事都发生在刘妈妈身边。

    也有人说,时间就是医治记忆的良药,刘妈妈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终于没有被伤痛打倒,终于又恢复了理智,她把她的善良普撒给所有的亲人,对大嫂、对四弟、对侄男侄女们都倾注了无私的爱,她把对大女儿的那份爱全部倾注到其他子女和亲人身上,尤其是香儿,更是疼爱有加。

    就是这样,日子也过得飞快,转眼几年就过去了。善良的刘妈妈虽然伤心,但是也不忘自己的承诺,她依然真诚的帮义子小刘柱祈祷,求菩萨护佑,挂锁安命。只不过每到那天都不准孩子们回家,也许是失去大闺女留下的心结吧!

    有时人们问起原因来,她说:“我的精神并没混乱,没有迷糊也没疯,只是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都说难得糊涂!刘妈妈也想忘记所有烦恼!然而,人生路上,有得就有失,保住一个孩子或者锁住一个孩子,肯定会失去一个,只不过不知是何方生命而已,或许是个游魂也说不定。

    “没想到我最喜欢的大闺女被堵在挂锁现场,让菩萨当花姐锁走了。我弄不明白,我这么虔诚的拜佛,怎么还能失去心爱的人?所以多了几分纠结。”

    刘妈妈所说的“花姐,”就是人们说的年龄不大就死去的女孩儿或女人,少亡的男孩儿就叫童子。

    也许,这都是迷信说法,哪有无故死亡的人呢?万事皆有因,但是,既然人们如是理解,能让少亡人的亲属好受点,那即是佛祖的慈悲恩德了。

    既然刘妈妈这样的想法,能让自己的心智恢复正常,不再颠三倒四,应该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脱。

    当时人们对花姐和童子的理解本来就是这样的,都说结婚前不顺利的,尤其是爱情不顺利的男孩女孩,就被称为是童子命和花姐命,当然他们当中不是所有人都会危及生命,有的将来还是长寿之命,只是父母担心害怕而己。

    所以迷信的父母就让他们倾心敬佛,或者让佛界师傅做法事给他们换命,俗称“换童子”、“换花姐”,据说这样以后就会很顺利,不管是真是假,父母都有这种希望孩子变好的意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

    命途多舛的香儿,三年一灾、两年一祸,天天有磕碰,曲折坎坷,按老人们的说法,那就是天生一个花姐命,但香儿骨子里充满倔强和顽强,就有那么一股子艮劲。

    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越戳越勇,老人们忧心那是老人的事,小孩子才不会顾虑那些,什么童子命花姐命的,有句话叫“不到黄河不死心!”即使看见黄河,香儿都不后退,她就是这么一个倔强的性格。

    后来香儿到了上学年龄,这个坚强的有故事的孩子,经历的事情更加离谱传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香儿就八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性格也开始独立,甚至有点叛逆。二姑娘那时都不敢跟父亲说,自己想去上学,三姑娘也差一点上不成学了,后来延误了好几年才让她去上学。香儿却与姐姐们不同。

    聪明的香儿跟爸爸妈妈说:“我想去上学,人家小朋友们都去了,我也想去!上学的人将来会挣钱,等我挣钱了,就给你们买好吃的”。

    这些话听的父母心花怒放,虽然家里条件很拮据,但是,经不住香儿天天跟爸爸妈妈软磨硬扛,最终还是答应了香儿的要求,既然香儿能去上学,就不要错过了上学时间了,不要向姐姐一样往后拖了。

    在农村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小孩子们要到七八周岁才能去上一年级,那时候,农村根本没有托儿所、育红班、幼儿园、学前班等幼教基地,因此孩子们一进学校就是一年级,面对老师都会感觉特别神圣,而后言听计从,甚至超过听父母的话。

    这不,这个小女孩就是逆反家人的意愿 ,哭着跑出家门的,她就是刚上小学的香儿,后面还追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那就是香儿的二姐,手里还提着书包,边追边喊:“香儿等等我,别跑了,给你书包,咱爸爸没追来,你还跑个嘛劲儿?”香儿还是哭个不停,不过慢慢停了下来。“给你书包,不拿书包你怎么上课啊?”二姐关心的说。

    二姐后面还跟着一个六十来岁的中年妇人 ,那就是刘妈妈,她也在喊:“慢点,别跑了,还哭?一会儿把脸都哭皴了,你爸爸又没追来,没人打你,别跑了,你拿上书包先去上学吧,等一会儿饺子熟了,我给你送学校去。”阳光照在刘妈妈慈祥的面孔上,她面带疼惜的对小女孩说。刘妈妈总是那么慈爱可亲。

    再往远处看,是一个瘦高个子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自己的一只鞋子,气呼呼的嘟囔着正往自己脚上穿鞋:“越来越不像话,上个小学还不吃饭了,饿坏了怎么办?不听话的丫头,气死我了。放了学再教训你。”男人穿上鞋看见小女孩跑远了,就不再去追了,径直回家去了。

    这原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香儿因为中午放学回来,看见午饭是包饺子,还没做熟,下午上学就要迟到了,她撅着嘴跟妈妈抱怨了几句,“怎么还没熟?上课都要迟到了,我不吃了。”“你敢---长毛病了,反了你了!你想怎样就怎样啊?还学会不吃饭了!”结果被父亲训斥。

    父亲一向严厉,脾气特别大,不管你说的对与不对,若是他不同意,他就会大发脾气,特别专制,一家人都怕他。

    按理说,中午家里包的饺子还不熟,香儿等得着急,怕上学迟到,不吃饭去上学,也是对学习认真的一种表现,家长应该理解,然后想别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比如给孩子带点儿别的食物,或者等会儿熟了再送去也行。

    当然了,那个贫穷的年代,也没有什么零食可带。因此,父亲非得让她吃了饭再走,“不吃不行,这么大点儿个小孩,哪来的那么多事儿,上个一年级,晚一会儿再去要嘛紧的?吃了再走!”父亲很严肃地说。

    父亲也是出于爱女心切,但是这个爱,用错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学就不应该迟到,这是香儿刚上了一个月的学,就记住的道理。

    父亲习惯性的强势霸道,让香儿委屈和害怕,她吓哭了。她原本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孩子,曾经也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很少责骂香儿。

    香儿特别喜欢上学,不愿意迟到,所以才敢倔强的与父亲顶嘴,“我不吃,我都晚了,我现在就得走了”固执己见的香儿,一边犟嘴,一边抹着眼泪往外跑。

    强势的父亲,最受不了孩子们犟嘴,脱下鞋子在后面追,香儿一看不好,撒腿就跑。刘爸爸一边追一边嚷,“看我不打你这个,拧脾气的丫头,我让你犟嘴,你给我回来,不吃饭就不许走!”

    或许刘爸爸只是吓唬香儿,因为从小到现在,刘爸爸最疼香儿,还从来没打过她一次,其他哥哥姐姐就不行了,经常挨刘爸爸的打。

    香儿眼见有一次,二姐坐在灶台前烧火做饭,刘爸爸挑水回来让她躲开,二姐起来的慢了点,刘爸爸放下担子就是一脚,二姐吓傻了。

    妈妈正在灶台旁贴饼子,也是莫名其妙的一愣,随即和刘爸爸吵起来,“孩子在烧火,你干嘛要打她?”“谁让她不快点”“就你重要?等一会儿又累不死你!”二姐害怕爸妈打起来,赶紧说:“妈妈别嚷了,我没事,别吵了,我不疼。”一场风波才算过去。

    要说二姐才比香儿大个八九岁,但已经当大人使唤了,她没有上过学,整天跟着父亲去地里干农活,那年已经十六七岁了,跟爸爸说话还算随便一点,看见爸爸追来,赶紧拦着爸爸劝说:“她上学迟到了,你就让她走吧!”爸爸也感觉没趣,追了几步就不再追了。

    姐姐一看爸爸不追了,就拿着香儿的书包去追香儿,给她送来书包,妈妈不放心也追了出来。才有刚才那一幕。

    三姐也和香儿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也是怕迟到,但是,比她大几岁就机灵多了,趁着乱哄哄的时候,早就偷偷的上学去了。

    我们不能质疑作为父亲的爱,但是他真的不会教育,也许这是因为他没有文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缘故吧!他只会一味地强势和溺爱。

    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并不利于健康成长,这一点知识平庸的老人,根本没有察觉,还是我行我素随性而发,尽管刘妈妈经常劝导他,对孩子要有耐心点,胡打烂闹解决不了问题,反倒让孩子们反感,造成逆反心理。但他依然是一意孤行不能改变。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方式的对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绝对不容忽视,父亲的这一堂课,最容易影响到孩子以后的性格,很容易造成强势、任性的坏脾气,真的是不容忽视非常重要。

    有时,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未来,跟家庭父母及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为了改变父亲给孩子们造成的影响,刘妈妈做出了无数次努力弥补。

    因为刘妈妈天性仁慈,又经常去庙里听佛法知识,记住了很多因果善道,虽然没有文化,不会讲出大道理,却能教孩子们善良孝道。刘妈妈用自己真诚的慈爱,平衡了父亲强硬的暴脾气。

    孩子们对父亲的敬畏,正是那个年代的君臣之道、父子之礼,因为那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文化,棍棒出孝子的理念和居高临下的管教方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就复杂多了。你看现代社会里,孩子上学都要调查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孩子入学前,都要先考一考孩子家长的文化水平,虽然这样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做法无形之中,也伤害了那些没文化的家长的自尊,感觉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让那些父母没文化的孩子从心理上就产生了自卑感。

    其实,没有文化的家长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有些家长并非是智商低下,或许是生不逢时没能上学,或许是阴差阳错造成的辍学。

    无论如何都不能以家长来判定孩子的未来!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做法,有时也不尽人意。很多时候,孩子自己的努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向刘爸爸这样带负荷的爱,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可取的!幸亏有刘妈妈仁慈的佛心,随时指引着孩子们的光明道路。话题又扯远了,转回头来继续说香儿,香儿怎样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