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十五个故事中
接着呢,我又继续看下面的故事……匏巴弹琴,鸟儿闻声在空中飞舞,鱼儿听音在水里跳跃。
郑国的乐师师文听说了,就抛家舍业,去拜乐官师襄为师。
他确定音位,调整琴弦,学了三年都奏不成曲子。
师襄说:“你可以回去啦!”师文放下琴,叹口气说:“我并不是不会调整琴弦,也不是不能弹奏曲子。
我所存念的不在于琴弦,所向往的也不在于声乐。
现在我对内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意,对外还不能使乐器与心意相应和,所以就不敢放手去动弦。
请再宽限几天时间,看看我今后的学习效果吧。”
没过多久,师文又去拜见师襄。
师襄问道:“你的琴弹得怎样了?”师文回答:“已经能得心应手啦。请让我试弹给您听听。”
于是,正当春天时,他拨动了与秋天相应的金音的商弦,弹奏出代表金秋八月的南吕乐律,悲凉的琴声响处,忽然刮来凉爽的秋风,草木都结出了果实。
面对秋色,他拨动起与春天相应的木音角弦,弹奏出代表初春二月的夹钟乐律,柔和的琴声一起,温暖的春风徐徐回荡,绿树青草开花吐芳。
正当夏日,他又拨动与冬天相应的水音羽弦,奏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激越的琴声一起,霜雪交加,河水冻结。
到了冬天,他再拨动与夏天相应的火音徵弦,奏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欢快的琴声一起,马上烈日当空,坚冰融化。
乐曲将终,他换用宫调来总括四弦,顿时祥和之风徐徐回翔,云气冉冉浮现,清凉甘露从天降下,甜美泉水自地涌出。
师
襄高兴得拍手顿足,说:“你的演奏太精妙啦!即使是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邹衍吹出的笙管乐律,也比不过你。他们都将要挟着琴瑟、拿着笙管来做你的学生了。”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未曾学完秦青的唱歌技巧,就自以为已经完全学会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也不挽留。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敲起拍板,慷慨悲歌,嘹亮的歌声振动林木,冲入云霄,把飘动的浮云拦住了。
薛谭听了,便向他认错,请求返回重新学习,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
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
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急忙去追赶她。
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鼓掌舞蹈,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
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所以齐国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传留下的声音啊。”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登临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极了,巍巍峨峨就像泰山一样!”伯牙又转而心向滔滔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漫游到泰山北麓,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一时悲起,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立即就悟透其中旨趣。于是,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的鉴赏力!您心里想的和我想的一样。我如何能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周穆王去西方巡视,越过昆仑,登上弇山。
在返回途中,还没到达国界,路上碰上一个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
穆王召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愿意尝试。但我已经制造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观看一下。”
穆王说:“明天你把它带来,我和你一同看。”
第二天,偃师晋见周穆王。
穆王召见他,问道:“跟你同来的是什么人呀?”偃师回答:“是我制造的歌舞艺人。”穆王惊奇地看去,只见那歌舞艺人疾走缓行,俯仰自如,完全像个真人。
巧妙啊!它抑低头就歌唱,歌声合乎旋律;它抬起两手就舞蹈,舞步符合节拍。
其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
穆王以为他是个真的人,便叫来自己宠爱的盛姬和妃嫔们一道观看它的表演。
快要演完的时候,歌舞艺人眨着眼睛去挑逗穆王身边的妃嫔。
穆王大怒,要立刻杀死偃师。偃师吓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艺人拆散,展示给穆王看,原来整个儿都是用皮革、木头、树脂、漆和白垩、黑炭、丹砂、青雘之类的颜料凑合而成的。穆王又仔细地检视,只见它里面有着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部则是筋骨、肢节、皮毛、齿发,虽然都是假物,但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把这些东西重新凑拢以后,歌舞艺人又恢复原状。穆王试着拿掉它的心脏,嘴巴就不能说话;拿掉肝脏,眼睛就不能观看;拿掉肾脏,双脚就不能行走。
穆王这才高兴地叹道:“人的技艺竟能与天地自然有同样的功效吗!”他下令随从的马车载上这个歌舞艺人一同回国。
鲁班造的云梯,墨翟做的木鸢,他们都自认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
他们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釐听说了偃师的技艺,就分别告诉自己的老师。
于是,这两位老师傅便终身不敢再谈论技艺,而只有时刻老老实实地守着他们做木工用的圆规和直尺勤学苦练。
甘蝇,是古代的神箭手,只要一张弓,弓声一响,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吓得掉在地上。他的学生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而技艺超过了老师。
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死死盯住织机的踏板。
两年之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
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习射箭。
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清楚,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
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
再看看其他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
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纪昌完全学到了飞卫的箭术以后,心里盘算,天下能够同自己相匹敌的,不过一人而已;就想杀害飞卫。
两人在野外相遇,便张弓搭箭对射起来,箭头在飞行途中碰在一起,落到地下,却不扬起灰尘。
飞卫的箭先射完了,纪昌还剩下一支。他张弓发箭,飞卫用棘刺的尖端来抵挡迎面而来的飞箭,竟无丝毫差失。
于是,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掉弓,在路上相对跪拜,请求结为父子。
他们在胳臂上刻下记号,发誓决不把射箭的技巧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