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终是落幕换新人
利郡郡守杨利成在由里关告诉契承祖,邱番正在秘密提审由周勇一直恩养的前朝侍官。随后,又向契承祖叫苦连天。
契承祖心道利郡烽烟再起、让大衡受制于东胡、让公主远嫁,这每一条单拿出来都够他死上几次的。那么,杨利成又哪来的底气叫苦连天呢?
归根结底,大衡无人可用啊!
想到这儿,契承祖压下情绪,淡淡地说:“你说得没错,做得也没错。只不过眼下的情况越发复杂,你这和稀泥的本事恐怕要不得了。“
听到此话,杨利成顿时僵住了,良久问:“皇上要如何处置我?“
契承祖没有绕弯子,直接道:“不日会有圣旨调你回京!监察省尚书令孟槐调任利郡郡守。至于回京后,皇上对你如何处置,老夫便不得而知了。”
此话一出,杨利成非常惊讶。要知道孟槐可是尚书令,而且是正值盛年的尚书令,他居然愿意来利郡?
杨利成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契承祖已经读懂了他的表情,解释道:“近年来,孟槐的所作所为想必你也听说了些,眼下重整利郡需要他那样有魄力的人。愿意与否都不是他所能选择的,他再能干也是皇上的臣子……”
杨利成与孟槐虽不相识却有所耳闻,据说此人刚正不阿、行事强硬,不过在民间的风评甚好。
杨利成知道这种结局已经是皇上给予他的最大恩典了,可失落感还是油然而生,毕竟他守着利郡二十余年虽无功无过却也并不轻松。
就在他走神的当口,突然听契承祖说:“铁砚军会交到伯清的手里,崇兴守军都尉甄起调给伯清做副手。日后,东境的稳固便要靠他们了……”
契承祖后面的这番话让杨利成百感交集。杨伯清是他的长子,能否担此重任他心里是有数的,只是突然连升数级想要在军中立威恐怕还需些时日。还有那甄起,他能服伯清吗?
契承祖看着杨利成的神色变了几变,终于露出一丝不耐烦:“你果然老了。他杨伯清难道连个铁砚军都担不起来吗?伯清是信王推荐的,甄起是契盈推荐的。大衡眼下无论是朝中还是军中,都急需年轻人……”
信王和契盈推荐的?这也是杨利成没有想到的。他们有权向皇上推荐人才吗?想到这儿,他突然反应了过来,他们定是把人推荐给了契承祖。
想到这儿,杨利成再不多语,起身向契承祖施了一礼,契承祖也坦然地接受了。从这一刻起,杨家满门的兴衰荣辱将系于长子的身上。
杨利成立在由里关的城墙上,看着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出关而去感慨万千。
他的三子杨叔昂已经如愿进入东君营,从此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将追随一个女子四处征战,不知会有怎样的际遇?
转身之时,他因连日忧惧不由得步履踉跄,但很快便被一只有力的胳膊扶住了,侧身而望是他的长子杨伯清。
这一刻,他释然而笑:“罢了,该是为父告老还乡之时了!”
杨利成,字松茂,是安帝赵钺少时的伙伴。
出了由里关,大衡护嫁的队伍便要翻越戈峻峰了。
自两国达成协议开始,双方都在为公主东嫁做准备,首要任务便是修路。东胡的工奴和利郡的民夫同时双向开工,三个月便修出了一条可容车马通过的官道,规格虽不能同大衡内陆相比,但至少可容车马通行。同时,这也意味着未来两国之间无论是战还是和,这条路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此刻的颠簸却让笙宁苦不堪言。
这条官道虽可以容车马通行,但路况实在算不上好。骑马走路尚可,坐在车里却异常颠簸,笙宁已经吐了几次,搞得整个人毫无生气,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于是,契盈找来卢玄和辛知明商量,看能不能把装运物资的车改成一顶轿子,抬着笙宁走。
卢玄领了任务,趁扎营的机会很快便出了一份改造的图纸,契盈很满意,他知道近来卢玄和辛知明一直在鼓捣兵器改造的事儿,只是眼下还没有把成果拿给她看。随后,契盈带上卢玄和辛知明,拿着图纸去给契承祖和秦遵看,两人看了都不由得眼前一亮。
卢玄设计的这顶轿子需要十六个人来抬,轿身并不大,而且比衡京公主用的轿子矮上许多,但好在里面的宽敞度是够的。卢玄说这样设计,轿身在前行时会比较稳,不会有颠簸之感。契盈也补充说,白日里可以乘轿,晚上可以回到公主车驾里休息。
这法子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为此,笙宁还亲向卢玄和辛知明等人道谢,同时要了图纸留存。
果然,笙宁坐了轿子后身体和情绪逐渐平稳了许多。又走了些日子,他们终于抵达东胡赤塔堡前。立在这座黑黝黝的城堡前,所有人都被惊到了。
这城堡的城墙高度已足有20余丈,但城墙内却耸立着更高的如宫殿一般的建筑,看上去厚重且冷酷,而这城堡的四周不见人烟,皆是高大的树木,虽是早秋这里却一片冷肃与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