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各少亲恩
于夯离开时,墨夷沙英目送着他的背影,眼神里是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于夯说的是心里话,但他却没办法开诚布公,不是不能而是不敢。他所纠结的是与大衡开战,墨夷勋若战死,他于夯就要另选他人做东胡的继承者吗?又或者这一战的本身于夯就是为了放弃墨夷勋?墨夷沙英知道去日无多的于夯是真心为东胡谋划,所以才逼他放弃一个儿子。
于夯说“上位者虑民生而不思子意。子不贤,未挽,舍之”。可他墨夷沙英真的能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吗?如果不舍,这个嗜血如命、暴虐成性的儿子将会把东胡带向哪里,他也是不敢想的。
当墨夷勋磨刀霍霍之际,大衡铁砚军大将军周勇和利郡郡守杨利成分别接到了圣旨。安帝命周勇严防死守,不得让东胡人越过由里关半步;命利郡郡守杨利成正式关闭程集口互市并盘点东六道粮库、兵器库,以备战时之需。同时两人获悉,信王赵陌岭将入铁砚军任监军,有参谋之责及领兵之权。
隔日,周勇召回由里关守将杨伯清,向他传达了安帝的圣旨,同时向由里关增兵五千,至此驻守由里关的兵力达到两万。趁此机会,杨伯清回家探望了父亲、母亲及妻子、儿女。
待要返回由里关时,杨利成对自己的长子说:“由里关不容有失,关隘在,你在,咱们这一家子就都在。但,关隘若不在了,咱们这一家子也就不在了,你懂吗?“
杨伯青看着父亲露出少有的忧心之色,不免有些不解:”父亲,东胡虽彪悍,但铁砚军也不是孬种,父亲不必担心,更何况他们没有攻城的经验。自我去了由里关,城墙也修补了数次,不说固若金汤,死守是不成问题的……”
杨利成看了看自己这个一向实诚的长子不知该欣慰还是该担心,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此一战最大的悬念来自我们对东胡知之甚少,目前来看恐怕不只是骚扰那么简单。这些年想尽办法送人过去,都没了消息,我觉得那边定有一位善谋略之人,我担心他们憋着一场大仗要打……”
说到这儿,杨伯清的神色也不禁跟着严肃了起来,要知道他这位老父亲可是少有的如此沉重。
很快,他听到父亲继续忧心地说:“关键是这两三年与北昶、南邺各打了一仗,东西六道的军需储备已经严重不足。若与东胡硬碰硬,只怕会吃力。我倒是希望皇上送过去的人能尽快带回有用的消息,智取总比硬拼来得好,哪怕是和谈呢……”
杨利成话还没说完,杨伯青的脸色已经大变:“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想,外敌来犯,我等皆会全力一战,哪怕战死都不足惜。于国于家,父亲都该全力以赴不能动摇。若,若是军需不足,父亲可以试试向云顶山求助……”
杨利成对儿子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惊讶,他儿子是武将,自然愿意在沙场上一展抱负,可他却叹道:“战事一起,百姓苦啊!”
此话一出,杨伯清顿时明白过来,较于战事,父亲更在乎百姓的生死。想到这儿,他心里也有些难过,便岔开话题说:“父亲可知道派什么人去了东胡?”
杨利成摇了摇头,然后由着儿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很快,他那种别扭的心思再次升腾出来。他杨利成一个文官不知为何生出的儿子个个都要做武将,关键自家夫人也出自书香门第,这到底是随了谁呢?
杨利成有三子,除了长子杨伯清驻守由里关外,次子杨仲英是铁砚军左卫参将,最小的儿子杨叔昂如今是铁砚军粮曹营校尉。
不过杨利成很快由自己的儿子们又想到了云顶山,他突然觉得头有点疼。
与此同时,云顶山的庐舍内钟长风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黑着脸喝了一碗野菜汤,之后咂巴了几下嘴,瞥了一眼三舍,问:“那丫头出京了没啊?“
长朔20年初春,衡京已有了暖意,利郡却依然春寒料峭。
这时,信王赵陌岭和契盈所率的东君营已经分批次披星戴月赶往开城。一路上他们马不停蹄,在各处驿站换马不换人,所以大多数时间每个人都保持沉默,更没有机会交流。因为,他们离开京城前,该交代的已经交代了。
甫一接到军令,契盈便喊上卢玄、辛知明和张革议事。如今辛知明是东君营简校尉,是契盈的副手,卢玄是东君营参事,张革是契盈的侍卫长,这次议事足足议了两个时辰。
议事结束后,辛知明即刻整队。
两个时辰后,第一小队由朱颜带队出发,随后每隔两个时辰便会再出发一队,每队仅有二十人,共计六支小队。
眼下东君营共计五百人,剩下的三百八十人由高岭、卢玄带队随信王车辇出发,但信王自己却和契盈一道随第一小队先行出发了。
在辛知明着手整队时,契盈随赵陌岭应召进了趟皇宫,皇上要见信王。契盈对皇宫并不陌生,这里还有她牵挂的人,可她已经抽不出时间去看契遥和小沐恩了。当晚,赵陌岭见过皇上后又去见了兰妃,但停留的时间极短。
回府的路上,契盈发现赵陌岭一直没有说话,她偷偷地瞧了一眼,觉得他面色很不好看。她想这是与皇上闹了不愉快,还是与兰妃闹了不愉快。但,这些都不是她契盈需要关心的,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此刻陪在他的身边。
可最终赵陌岭还是对契盈说:“父皇召我入宫,一是为了嘱咐我在利郡要注意安全,二是要我做个辅君之能臣……”
听到这一句,契盈愣了,因为她知道赵陌岭的未来被安帝一语定性,他没有了遴选太子的资格。【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