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重生1959:进山打猎,开局救下女知青 > 第三十二章 意外

第三十二章 意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吴全友真下了死手,打的吴德贵几天没下来炕。

    吴德贵甚至不知道,自己又做错了啥,为啥睡觉都要挨揍?

    在他不能下地的这段时间里,陈东已经把地下室的框架全部建好。

    有周晴在旁边,能给陈东不断提供新的方法,整个地下室隐约有一种防空洞的感觉。

    不管是棚顶还是地面,抑或者周围墙面,一律用砖头堆砌,每块砖的中间都有泥巴填充。

    无论是耐力还是防潮,基本已经坐到了极致。

    陈东默默感叹一声,在这个时代,毛子的建造技术确实领先。

    框架有了,余下的就是内部设施。

    陈东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所有建造工程都挪到地下室来。

    如此一来,不管别人怎么盯着,自己都永远安全,不至于落入被动局面!

    陈东把这个想法跟周晴一说,周晴倒是觉得不错,可随之眉头一皱。

    理想很美好,现实也很残酷。

    就说烧窑吧,最起码得有个进气口,烟还要排出去。

    单说这两条,就足够难倒人。

    陈东仔细想了想,这事听着困难,但不是没可能。

    几十年以后的烧烤店,因为油烟排放没少被整顿,后来大家研究出个新型排放方式。

    把烟从地下排,通过泥土本身的吸附和过滤,再加上一些环保设备,基本就能达到环保标准。

    烧窑的火不会很大,即便没有那些设备,也能达到无烟的标准。

    陈东仔细想了想,自己家房子就在山脚,也就是说,完全是背靠大山。

    理论上来讲,是可以把山挖开一点。

    只要不碰到山基,就不会有塌方的危险!

    有了之前的经验,陈东的速度明显快多了,烧水,润土,最后挖出来。

    在挖的时候,陈东突然发现意外惊喜。

    山的内土层,竟然是黄土!

    东北不是没有黄土,只是很稀有,相比于黑土,黄土矿物更好,更能经得住高温。

    从古至今,这都是做器皿的好东西!

    更让陈东惊喜的是,黄土的湿度很高,这意味着不用经过复杂的加工!

    突如其来的惊喜,让陈东格外兴奋!

    黄土经过几十分钟的风干,湿气渐渐褪去,等到表面有一些干燥的时候,陈东已卷起袖子,徒手用力摔打黄泥。

    这是制作黄泥器皿的必须流程,古时称为‘醒泥’。

    反复摔了好一会儿,黄泥的粘手程度较少,韧性增加不少。

    醒泥之后便是困泥。

    陈东把之前烧水的甏腾空,把黄泥塞的满满登登,又在上面压上重物。

    做完这一切,陈东又转头继续挖洞。

    挖黄泥同样是个体力活儿,这玩意和冻土正好相反,虽然不坚硬,但粘稠得很,每挖一次都要耗费不少体力。

    陈东想了想,对于这种土壤,其实是有办法的。

    在洞里生起火堆,等黄泥水分干了,自然就结块脱落了。

    不过,那样黄泥就不能再利用了。

    算了,挖吧!

    一天的时间,陈东挖出一条三米长,两米宽的通道。

    如果是单纯地做烟道,应该是够了,可陈东需要更多的黄泥,需要继续往里深入!

    而此时,困在甏里的黄泥也差不多了。

    经过这个流程,黄泥依然保持该有的弹性,只不过,可塑性会增加很多。

    陈东立马把妹妹喊了过来。

    这年头本来就没啥玩具,和泥是最好玩的。

    既能干活,又能哄孩子,简直一举两得。

    陈东叫妹妹如何塑性,妹妹也很聪明,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可还是有模有样地干。

    没过多久,地上已经出现几个歪歪扭扭的黄泥碗。

    陈东赶紧拿到外面,砖窑的火尚未熄灭,这对黄泥来说,这温度是正好。

    如果用烧砖的温度,最后只会得到一些碎块。

    相比来说,黄泥的操作难度更高。

    最难的就是恒温,必须让窑内温度达到300度上下。

    在这个连温度计都罕见的年代,这全部要靠经验。

    二十五分钟以后,土窑被打开,伴随着腾腾白烟,四个黄泥碗出现在陈东面前。

    碗的表面微微有些开裂,要么是温度高,要么是时间长。

    除了开裂的问题,这碗没什么缺点!

    开干!

    陈东拉着周晴,准备大干一场。

    周晴有些迟疑,她之间见过泥匠,应该有个转轴,什么都没有,靠什么做?

    陈东当然知道,那东西学名叫离心轴。

    主要是通过上下左右拉扯形成的离心力,让陶器中空,在拉扯的过程中成型。

    可那东西制作起来相当麻烦,会严重拖垮进度。

    而这种麻烦,岂是用一块平整的木板就能解决。

    徒手塑的形,肯定是歪歪扭扭。

    只要有了基础的模样,再用木板在内外侧摁压,黄泥比较丝滑,滑动木板也没有滞涩感。

    起初周晴还不太熟练,做了两个七扭八歪的陶盆。

    好在周晴灵性高,做了三五个之后,明显变得好看许多。

    现在最高兴的,当属老太太。

    老太太是做饭的主力,平时最犯愁的是少碗短筷。

    现在用的瓷碗,还是她当年结婚的嫁妆,掉瓷不说,吃饭的时候还把周晴的嘴扎了。

    有了这些东西,再也不用犯愁了!

    人一旦有了希望,做什么都有劲儿,连刺骨寒风吹在脸上都不觉得冷。

    塑性的塑性,烧窑的烧窑,谁都不需要分配,大家很有默契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心齐,泰山移。

    这条简易的流水线,让陈家在半夜的时候,多了一整套陶具。

    大到水缸米缸,小到盆碗,这才叫一应俱全!

    老太太合不拢嘴,看向米缸的时候,嘴角露出一抹苦笑。

    “你这小子,做个米缸有啥用?”

    “你家我是有米啊,还是有面啊?再说了,就算有,那也是公家的!”

    陈东反复摸索着米缸:“只是现在没有而已,你怎么不知道以后没有呢?”

    “啊?”

    老太太有些惊讶:“东子,咱可不能胡来啊!”

    对此,陈东只是淡然一笑。

    所有计划,全部藏在他心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