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穿越农门斗极品,带领爹娘赚金银 > 第61章 挖红薯,收姜黄,获高产

第61章 挖红薯,收姜黄,获高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是啊。”

    两口子不禁感慨。

    沈小棠拿起一根苞米,递给已经啃完一根的爹。

    “爹,娘,别被以前的糟心烂事束了手脚,咱可是要努力过好日子的。”

    刘氏深呼一口气道,“棠儿说的对,以前的事过去就不提了,咱努力过好日子。”

    自那以后,沈青川还是日日都去田里薅草顺带看庄稼,田里连一根小草芽都瞧不见。

    期间,村儿里还真有人去偷玉米,想偷着掰回家煮着吃,被沈青川逮了个没脸,再不敢去了。

    一个多月后,庄稼都成熟了。

    沈小棠挖开一棵姜黄,看着根部结的小姜黄,个头儿竟比着她从山上挖出来的时候小了一半。

    没想到开完花一个月了,它还没成熟。

    唉,失算了!

    没办法,谁叫她上一世刷到某音上姜黄和生姜对比图的时候,没看姜黄的生长周期。

    光顾着激动种姜黄了!

    刘氏一脸担忧道,“棠儿,这姜黄个头还小着呢,过几日别家开始收稻子,就剩咱家不收,不就被人看出来了?”

    是啊!

    大家都开始收庄稼,就剩她们不收,岂不是很扎眼?

    这可咋整?

    “娘,红薯熟了,咱先把红薯挖出来收回家,苞米杆儿咱先不砍倒,只把苞米棒子掰下来。”

    留着杆儿在,好歹遮挡遮挡姜黄。

    刘氏有些不放心,“可是……”

    沈青川抢先道,“就按棠儿的意思做,等苞米掰完,夜里我拿着铺盖躺田里看着。”

    有人看着,总不至于再有人来偷!

    刘氏点头道,“也只能如此了,只是现在蚊虫多,要辛苦她爹了。”

    “只要能守住东西,没啥可辛苦的。”

    一家人商定,率先挖红薯。

    忙活了一整日,才把红薯收完扛回家,刘氏把红薯秧也全部拖回家了,准备留着喂猪吃。

    等到过年,猪再大一些,就能卖了换钱了。

    等闲下来,两口子把红薯一袋一袋全部称重,竟然高达上千斤。

    两口子开心得差点蹦起来,纷纷夸赞女儿功劳大,不仅造了翻车改变了旱田土质,还选对了红薯来种。

    沈小棠心想,上一世红薯亩产能达六千斤呢,这才哪到哪?

    比着上一世,还差得远呢!

    不过,上一世的事情,她不能同爹娘说,反正爹娘开心,她也高兴。

    等过了三五日,田里的稻子苞米全部能收割了,大家纷纷开始收庄稼。

    沈青川和刘氏一如既往歇着干,两日能干完的活儿,他们这回照七八日干。

    和他们挨边的村民还打趣他们,两口子啥也没说,只扯唇笑笑。

    秋老虎,日头毒。

    没了红薯秧,姜黄透风得日头,生长迅速,一天一个样。

    竟有叶子开始黄了。

    沈小棠和爹一起挖开一棵,个头儿竟然比之前在山上挖出来的时候大了许多,一棵能结七八个。

    比山上高产多了!

    这个头儿,一个都有二两重,四文钱呢!

    父女俩难掩激动,一咬牙,又让姜黄在田里长了五日。

    夜里没人,几口子趁着月色去田里挖姜黄。

    小玉人小胆子小,独自在家她害怕,也被爹背田里去了。

    沈青川和刘氏两口子在前边慢着挖,两个女儿跟在后边用麻袋装。

    “爹,娘,你们挖的时候小心点儿,别碰伤了,伤了就不值钱了。”

    “成,爹娘记住了!”

    一家人“吭哧吭哧”忙到快天亮,终于把姜黄全部收完了。

    忙了整整一夜!

    沈青川和刘氏扛了五六袋子回家,跑了好几趟,把姜黄秧子也拖回去了。

    回家一称,三百斤还高。

    竟比稻子还高产!

    “天呐,棠儿,咱没做梦吧?爹都不敢相信,咱种的是姜黄吗?哪有种药材比种稻子还高产的?”

    “这些咱就按三百斤算,得卖多少钱啊?”

    沈小棠笑着道,“爹,咱没做梦,咱种的自然是姜黄,只是我也没想到头一回种竟然能高产。”

    上一世有化肥和农药,还有帮着开花坐果、果多肉多的农药,粮食收成都上千斤,可比这姜黄高产多了。

    她继续道,“可能是咱种得均匀,薅草勤快,还上了好几回大粪,所以才高产的。”

    “三百斤出头,咱卖两百斤,留一百斤下一季种,两百斤就是两千两,一两能卖两文钱,咱这回能卖四两银子!”

    刘氏捂住嘴惊呼,“天呐,一下子能卖四两银子?”

    她真觉得自个儿在做梦,做的还是美梦!

    半亩能卖四两银子,还没有全卖完,这是啥概念?

    她觉得好不真实,傻乎乎的使劲儿拧了自己一把。

    “啊……痛!”

    “棠儿,娘竟然真的没有在做梦!”

    沈青川惊喜过后却是犯了愁。

    “棠儿,咱就四亩田,要是下一季全种成姜黄,不种稻子,来年咱拿啥交赋税?咱一家人没了口粮吃啥?”

    沈小棠浅浅一笑道,“爹,这你就傻了吧,我来给你和娘算算账。”

    两口子齐问,“咋算?”

    “一亩稻子,风调雨水最高收成二百斤,能卖多少钱?”

    沈青川脑子比刘氏好使,率先算出来,“一斤粮食咱能卖十二文,二百斤就是两千四百文,一亩能卖二两银子多四百文。”

    “是啊,一亩粮食才卖二两银子零四百文,咱半亩姜黄全卖完能卖六两银子呢,要是来年四亩全种姜黄,四十多两银子,咱不能拿点银子买粮食交赋税?买粮食吃,咱也吃得起啊!”

    两口子都愣住了!

    这一算,还真是。

    全部用来种姜黄,最划算!

    沈青川惊得直咂舌,“是啊,还是棠儿会算账,咱一亩姜黄比粮食赚的多得多,咱还种啥粮食,有钱咱买着吃,光这差价咱赚的还多呢!”

    刘氏笑得合不拢嘴,点头如捣蒜,“你们爷俩会算,棠儿说能赚这么多,咱就能赚这么多,都听棠儿的,下一季,咱还这样干!”

    两口子用了一日,把田里的苞米杆全砍完拉回家。

    翌日。

    沈青川借了个板车,装上两百斤姜黄,让大女儿坐板车上,一路拉着到了镇上,直奔冯记。

    沈青川把几袋子姜黄全部扛进药铺里,领着女儿走到掌柜面前。

    冯掌柜瞅着眼前的父女俩,看了好半晌才认出人来。

    “天呐,真是你俩?”

    “半年不见,换了身衣裳,人也吃胖了,我还以为眼花认错人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