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 > 第195章年底奏疏太多,你帮咱分担些

第195章年底奏疏太多,你帮咱分担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终究是因为他这个皇帝做得不够好,没能确保百姓的温饱,才致使他们铤而走险!

    如果那时有土豆,哪里还有刘福通之辈呢

    老朱的眼中,此刻竟泛起了泪花。

    朱元璋是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人,因此他才如此重视粮食。

    现在有了土豆,他怎能不兴奋

    只见他突然放声大笑!

    有了这土豆,就再也不用担心天灾了。

    但转瞬间,朱元璋又恢复了冷静,他定睛看着朱小宝。

    “大孙,这土豆只能在暖棚里种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

    朱小宝笑着答道。

    “谁说的啊!这又不是反季节作物,哪个地方都能种!”

    “即便是在大雪天,也都能结果,这东西不惧寒。”

    “什么?”

    朱元璋紧握着朱小宝的手腕。

    “哎呀,老爷子,您抓得我好疼,别这么用力!”

    年纪这么大了,这力气倒是不小。

    想到这里,朱小宝又好奇地看了一眼。

    老爷子年轻时,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力气可不像是普通行伍应有的强度!

    朱元璋急忙问道。

    “哦!”

    “大孙,这土豆真的能在严寒中种植吗?”

    朱元璋满眼期待地问道。

    朱小宝点了点头。

    “当然!”

    “还有一种跟土豆类似的作物,叫红薯,那味道是甜的,虽有些惧寒,但晒干了能当行军用的干粮,还能生吃,也甚好!”

    朱元璋忙不迭道。

    “你说啥?那这东西在哪儿呢?”

    朱小宝道。

    “大明没有,只能去大海之外找。”

    大海之外。

    这四个字,于朱元璋而言,遥不可及。

    如今大明主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从陈友谅和方国珍死后,朱元璋便实施了海禁。

    尽管后来逐渐有了开海的趋势,但倭国国内部动乱,影响到了大明沿海地区,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加强海防。

    然而,土豆这种作物却给朱元璋带来了希望,也使得这位年迈的君主眼中闪烁起了向往之光。

    当他得知还有比土豆更优秀的粮食作物时,朱元璋眼中的希望也更加炽烈了。

    但是……

    开海可不是件易事!

    且不说朝廷中,那些守旧的儒家学者会反对。

    单是海上未知的危险,以及大明儿郎要面对海上那无尽的孤独……

    这些,都是严峻的考验。

    朱元璋将此事铭记在心,他再次贪婪地看向土豆,询问道:

    “这东西能磨成粉”

    朱小宝肯定地答道。

    “没错。”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走,去书房,咱还有两份奏疏给你看。”

    “快年底了,奏疏太多,咱一个人处理不过来,你帮咱分担些。”

    朱小宝听后一喜。

    他特别喜欢跟着老爷子审阅奏疏。

    尤其是最近他已经将老爷子送来的两本政书读得差不多了。

    他必须承认,老爷子送来的那两本政书确实很有用。

    朱元璋洒然一笑,先行一步走向书房。

    朱小宝则去洗净双手,随后便跟随至书房。

    “这……这么多?!”

    望着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朱小宝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朱元璋道。

    “很多吗?咱都已经批了一半儿了。”

    朱小宝带着敬意看向朱元璋,真诚地道。

    “有了您,大明的百姓们还真是幸运啊!”

    想到一个高龄长者仍旧在不懈努力,朱小宝感到一丝羞愧。

    “来,坐下看奏疏。”

    朱小宝点头,正要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太师椅上,老爷子随手放了个坐垫上去。

    朱小宝心头一暖,连忙道谢。

    “感谢老爷子。”

    “开始吧。”

    听到这话,朱小宝便打开了奏疏。

    朱元璋坐在一旁,看着朱小宝专注的模样,不禁微微一笑。

    大孙,若想掌握这个冷酷的帝国,就必须从这些入手。

    朱小宝眯起眼睛,聚精会神地阅读着奏疏。

    自从看了两册贴合大明当前国体的政书后,朱小宝感慨良多。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或者至少成为一个合格的臣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只有先了解这个帝国的内政和不足之处,才能在未来进行相应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像朱小宝和老朱曾经意见不合,朱小宝曾主张立即大力发展商业,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显得不够成熟,不够现实。

    越是深入了解这个时代,越能发现许多事情都可能带来灾难。

    要真正适应这个时代,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益处。

    朝廷中的大臣们,都是两榜进士出身。

    他们或许有些固执,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们的才能和见解,远超一般人。

    朱小宝也不追求高远,现在正是打基础的时候。

    人生中机会不多,抓住了就要珍惜。

    朱小宝也对这次机遇倍感珍惜,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他同样感到庆幸,因为有位细心照顾他的长者。

    这第一份奏疏来自淮北。

    淮北地区今年多灾多难,先后遭受了水灾、雪灾。

    淮北的毫州府提交了奏疏。

    ‘今年不幸遭遇天灾,幸而百姓伤亡不多,粮食尚能自给自足。但明年可能会给百姓带来额外负担,臣斗胆请求陛下,免除两府百姓的息税。’

    朱小宝读完后,向老爷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展现皇恩浩荡的时刻,应当免除百姓的税赋。”

    朱元璋听后,面带微笑地点了点头。

    “没错!”

    “以往咱只是让你简单地批注可或否,现在你可以尝试在奏疏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要回复这份奏疏,你会怎么写?”

    朱小宝点了点头。

    以前,老爷子也指导他批阅过几份奏疏,但那时只是浅尝辄止。

    朱小宝只需简单地批注可或否,从未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长者鼓励他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朱小宝明白,国家大事,不容轻率处理。

    他先在旁边的宣纸上尝试写下自己的意见。

    ‘立即免除税赋,由户部给事中核实北方受灾地区百姓人口,免除夏税,以安抚民心,彰显天恩。’

    ‘汝需牢记,不可贪图功绩,不得隐瞒灾情,以彰显政绩。’

    ‘这关系到数百万百姓的生计,若有疏漏,将愧对百姓,务必谨记在心。’

    “老爷子,您看这样写可以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