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都市小说 > 如果这是不讲理的爽文世界 > 第235章 旧事

第235章 旧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哦?怎么说?”

    顾章还没了解刘家的事情。

    “刘家当年确实很厉害,可也不能在长安城里只手遮天。就像长安朱家,他们便和刘家不对付。”

    长安朱家,是明秦愍王朱樉之后。

    其先祖为秦隐王朱尚炳之子临潼王朱公铭。

    临潼王朱公铭者,系出宗室,源起显赫。

    其先祖明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志怀天下,提剑而起,荡涤四方,驱胡虏,复中华。

    经百战而奠定九州之基,创大明之鸿业,德威布于四海,政令行于八荒。

    遂封诸子为王,以固宗藩。

    其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受命就藩西安,膺守秦地之重任,位高权重,为一方之表率。

    秦愍王之后,秦隐王朱尚炳嗣位,朱公铭即隐王庶子。

    虽为庶出,亦承天潢贵胄之血脉,得封临潼王。

    其于临潼之地,治民理政,虽辖境有限,然亦兢兢以守,务使境内丰饶,百姓安和。

    公铭之子朱诚澯袭临潼王爵,恪尽职守,延续家声。

    而诚澯之子朱秉欆,值秦简王无子,因缘际会,以临潼王一脉入嗣秦王大统。

    自此,临潼王一支与秦藩正统紧密交织,血脉绵延。

    “刘家说到底,虽然是千年世家,可遭遇多次劫难,底蕴并不是很深厚。”

    李宸点点头,表示赞同。

    “如今的长安,并没有哪家实力强悍。大家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大家也乐于见到这样的状态。”

    “要论起来,你们也都是皇族。”

    李宸自嘲道:“皇族算什么,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哪有你们这些世家大族强悍,一个个底蕴深厚,家族强悍。”

    “现在你们也是世家大族,也是我们的同胞。”

    一个家族要想快速崛起,并稳固自己的地位。

    那至少要有一百多年的皇族身份才行。

    “咱们这些世家大族,可没有当年那些门阀厉害。他们的实力,半壁河山为其掌中玩物。”

    昔东晋之兴,江左初定,而门阀崛然盛起,势倾朝野,几移神器。

    其源也远,承先世之勋阀,经丧乱而南徙,遂植根于斯土。

    夫门阀者,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之属,皆累世冠冕,家声赫奕。

    其族中贤俊,或负笈从师,研精坟典,通玄理而善辞章;或仗剑从军,统熊罴之士,立殊勋于疆场。

    王氏导、敦,拥元帝以兴晋室,位极人臣,权倾内外,政令所出,多由其门。

    谢安石风流蕴藉,镇以和靖,当苻坚百万之众来侵,夷然无惧,遣将御敌,淝水之功,名垂竹帛,谢氏一门,荣耀交加。

    于朝则公卿之位,率为门阀所据。

    选官之制,九品中正,高下由其评议,故上品常为士族,寒门罕有升进。

    门阀相互交结,共持国政,天子拱默,仰其鼻息。

    每有大政,必集高门共议,合意则行,拂意则止。

    其于财货,田连阡陌,庄园遍布。

    山川林泽,尽为私产。僮仆执役,不可胜数。

    桑麻盈畴,仓廪丰实。金玉满堂,绮罗焕彩。车马轩昂,宅第崇丽。

    然其盛极而衰,亦理之必然。

    门阀专权,致朝政紊乱。

    才德之士,屈居下僚;庸碌之辈,忝居高位。

    内则争权夺利,各树朋党,荆扬构隙,干戈时起。

    外则胡骑凭陵,边患不息。晋室微弱,难挽颓势。

    及刘寄奴崛起,代晋自立,门阀之威,一朝扫地。

    往昔繁华,皆归尘土,唯留史传,述其兴衰,令后人观之,知门阀之患,可乱邦国,当以史为鉴,明用人行政之要也。

    “当年你们顾家,好像也是其中之一啊。”

    李宸调侃一句。

    “正是因为那些门阀太盛,才让他们走向衰颓。而我顾家,早就料到有那个结局,便提早谋划。”

    当年的顾家,属于江东老牌世家,不过他们并没有贸然在门阀中呼风唤雨,这也避免了顾家日后遭遇的打击。

    “你们顾家手段高,我李家佩服。当年黄巢之乱,让我李家百年积蓄几乎被横扫一空,这也是李家的劫难啊。”

    要不是黄巢的破坏,现在的李家实力将会更加强悍。

    这也不能完全怪罪黄巢,李家自己也有原因。

    没有提前规划,没有预料好危险,李家自然一遭遇打击便立马受到重创。

    “自安史之乱开始,李家就应该明白,要学会防患于未然。”

    “哼,我那些先祖都沉浸在贞观、开元的美梦里,哪里会想到这些。”

    看来李宸也对他的那些先祖颇有微词。

    接着李宸的目光看了楚冰凝一眼,“真没想到默默无闻的楚家,也能走到如今的地步。”

    楚姓者,源起多途,稽古察今,乃得详明。

    其先出于芈姓,颛顼高阳氏之裔,有鬻熊者,事文王,忠勤备至。

    逮成王即位,封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初号荆,后迁于郢,易号为楚。

    熊绎承先祖之德,率民以耕织,兴兵而御侮,楚国由是渐兴。

    历世经营,威德兼施,至庄王而霸于诸侯,广土众民,声震华夏。

    然及战国末,秦强楚弱,终为秦所并。其子孙念先世之盛,伤宗国之亡,遂以国为氏,此楚姓之大本也。

    姬姓亦为楚姓之源。

    周平王庶子姬林开之后,有仕于鲁者为林楚,位居上大夫,才德昭显。

    其后裔追念先祖,因以其名而为氏,世世传袭,于楚姓之中别为一支。

    又有改姓而得楚者。

    唐时褚遂良,性刚介,为高宗之臣。

    当武氏欲为昭仪,遂良苦谏,忤逆上意,遭贬爱州。

    其后世惧祸及,乃改褚姓为楚,以避时难。

    岁月迁流,亦成楚姓一脉。

    且战国之际,赵有大夫楚隆,为赵襄子之腹心。

    当晋吴合盟,襄子患之,楚隆请行,往说吴王,辞令精妙,晓以利害,吴王感其言,背晋而亲赵。

    后襄子图智氏,楚隆又与谋画,多建奇勋。

    其子孙仰其功烈,取其名以为氏,渐而省文,遂入楚姓之列。

    至于少数民族,亦有化入楚姓者。

    若蒙古族之喀楚特氏、克穆楚氏,满族之楚库勒氏、罕楚氏、蒙古楚氏、泰楚噜氏,及傈僳族之害饶时氏诸部,自唐以降,历宋、元、明清,或缘政令,或因慕化,弃其旧称,改从汉姓楚氏,亦使楚姓族众愈繁,分布愈广。

    “你这楚姓,是出自哪一脉,我都忘了。”

    李宸略带歉意的看着楚冰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