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这才知道为难
不到两天的时间,便有不少管事和掌柜找上了明家。
正厅。
“老太爷,这铺子是要继续进货,还是不进货?是从原本的地方进货,还是从其他地方进货?”
“老太爷,按照规矩,得制定下半年的计划了,如此才好应付各家的事情,避免出岔子。”
“老太爷,铺子的账本不太对,进账和出账有一定的出入,此事您得拿个主意才行。”
“老太爷,此次进的货物有一定的问题,可卖家死活不承认,您得做主啊。”
明老太爷听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不擅长管理庶务,更不擅长管理产业。
夫人在世时,是夫人在管。
夫人去世后,便由大房接手在管,可大房管得一点儿都不好。
直到明天接手管理产业,家里的产业才逐渐转亏为盈,甚至是越来越好。
如今明天一不管产业,仅仅两天便出了这么多的岔子。
“将三房的人全给我找来!”
他就不信,三房加起来几十号人,没一个能管产业的。
然而事实是,三房加起来几十号人,还真没一个能管产业的。
明家娶媳妇的标准是,得是大家闺秀,礼仪文学得出众,名声这些得好,能管理后院之事。
关键明家在挑选时,选的都是那些名声好,足不出户且不管事的大家闺秀。
连明家教导子孙,都是重规矩礼仪,要事事有风度,不得沾染不该沾染的。
其中便包括,不得沾染铜臭。
这就是为何,整个明家除了明天外,没一个人擅长管理产业了。
“这……父亲是知道的,我们大房不擅长管理产业,当初差点儿亏空了所有的产业。”
“父亲,我们二房更不擅长管理产业了,我们连名下的产业都是请明天代为管理的。”
“父亲,我只会风花雪月,诗词歌赋,我的妻子女儿他们也是如此,没一个会管理产业的。”
明老太爷气得头疼,偌大的家族里,竟是没一个会管理产业的。
他总不能将所有的产业交给下人或者旁支管理吧。
“明天闯祸躲起来了,现在没人管理产业。”
三房相互看了看,皆是不满居多。
“明天怎么又闯祸了?他一天到晚不闯祸,是过不去吗?”
“明天再躲起来之前,不能先管好家里的产业吗?”
明老太爷呵斥道,“都给我闭嘴!”
“什么叫,明天躲起来之前,还要管好家里的产业。”
“是他这个人重要,还是家里的产业重要?”
三房都不敢说话了。
可他们的表情明明白白地写着,对他们而言,是家里的产业更重要,明天这个人不重要。
明老太爷看到这一幕,当真是气得够呛。
原来,家里人竟是如此对待明天的。
他再是不喜明天规矩礼仪和学问不好,可他始终是嫡长孙,不是随便谁都能欺负的。
“既然你们认为产业更重要,那你们就管着产业,我倒要看看你们能管出个什么样来。”
他指了下那些管事掌柜,“你们有事就找三房,让他们拿主意。”
管事掌柜立马请三房拿主意。
不是货物的问题,便是要如何进货,还有杂七杂八的问题,听得三房头大如牛。
三房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管理产业有这么多的事情,还涉及到如此多的问题。
这还不算完。
接下来的两天,产业上林林总总的各种问题全砸向了三房。
有大有小,也有急着要处理的。
但,三房没一个人能解决这些事,便是有安排处理,也全处理错了,导致事情越发的严重。
也让明家成了融都的笑话。
“这明家真是愚蠢,放着一个经商奇才不要,整天搞什么风花雪月,他们以为银子是从哪儿来的。”
“明家一向看不起没学问和规矩礼仪的人,还说什么商人满身铜臭味。没商人赚的银子,他们吃什么喝什么。”
而明天却过得十分滋润。
没有家人的念叨与不满,也没有家人的忽略。
虽说他躲起来了,可他是能偷偷到木家找木宝宝的。
又一天来找木宝宝。
木宝宝看到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胖叔叔,你真的不考虑,和我一块读书吗?”
明天将头摇成了拨浪鼓,再三拒绝,“不了不了。”
“我肚里的墨水已是够我这辈子用了,我便不再学习了。”
他这辈子都不想再学习,实在是学习太痛苦。
木宝宝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看他,“胖叔叔,学习是一件那么快乐的事……”
“不,那是对你而言!”明天痛苦地打断她的话,“好宝宝,咱们能不说读书的事吗?”
在明家,读书是一件非常神圣且重要的事,因此明家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按照十分严格的标准来读书。
严格的标准就是,比其他家的孩子要多两倍的作业,学习的时间多一倍,且不能有任何错。
错一个字,罚抄三十遍。
木宝宝见他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话题,没再继续,“胖叔叔,我这会儿要去睿王府找小哥哥,你要和我一块去吗?”
明天纠结犹豫了下,决定跟着去,“要去!”
“反正我留在这里,奶奶他们会不自在,我还不如跟着你一块去睿王府哩。”
他早就看出来了,奶奶他们在面对他时很不自在。
是阶层造成的原因。
所以,他一般不出现在奶奶他们的面前。
木宝宝并不介意他跟着。
一大一小两人坐马车前往睿王府。
而木老爹几人在商量买马车的事。
“在融都,咱们就不要买牛车了。”木老爹抽着旱烟,蹙着眉头。
“倒不是我爱面子,得为孩子们考虑,他们现在来往的皆是大户人家的孩子。”
“咱们得多考虑这些。”
朱氏几人是没有意见的。
“就是,这马车得多少银子?几十两?”
“嘶!马车可真贵,要几十两银子。当初咱们买牛车,也才花了十来两。”
木老爹盘算着家里的银子,最近家里的开销太大了。
买种子,种地的工具,鸡鸭和做生意用的各种东西,已是花了不少的银子。
加上孩子们的各种开销,又是一笔银子。
得尽快开门做生意啊。
“老二,生意要何时才能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