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 > 第333章 沈六元该回京述职了

第333章 沈六元该回京述职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通府的书院开在唐家的宅院里。

    先生是从临海聘来的秀才。

    因着雨季来临,百姓们早早就躲进了冯家等宅院,就连唐家的宅院也都挤满了人,先生们在屋内教学生,外面的孩童也被爹娘逼得跟着背。

    待到暴风雨停后,今年的洪水退得极快。

    百姓们回到家,发现墙上的水渍只到成人膝盖高,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都放在高处,因此并未如往年一般被泡烂。

    大家很是惊喜,后来一看才知道那些水竟都流到他们刚修的运河里。

    说是运河,实际如今不过是个大湖。

    半年时间,便是劳工再多,也只够将运河挖出三里地,可就是这三里地,竟能存下大量洪水,若整个运河修建起来,岂不是通府不会再被洪水所扰?

    这种说法很快就在通府传开,大家就格外感念知府大人,便想着沈知府下一任仍旧在通府。

    五月初,首辅李庆芳致仕回了老家,次辅于达顺理成章为首辅,一时间风头无两。

    内阁只剩首辅于达和三辅刘秉卿二人,加之刘秉卿年纪大了,内阁人手大大的不足。

    六月底,天元帝下令扩充内阁,秦诏因私盐一案立下大功入阁任三辅,崔明启因红薯推广,使得粮食大丰收,也入了阁。

    而原先的三辅刘秉卿升为次辅。

    七月的京城酷热难忍,狂风骤雨一波接着一波。

    雨过天晴的夜晚,知了迫不及待地一展歌喉。

    可它们却不愿靠近那如同张着血盆大口的深宫,如此一来,深宫格外寂寥。

    天元帝将奏章批阅完,便靠在椅子上揉着疲惫的双眼。

    何德全端上来一盘煎得两面金黄的馅饼,堆着笑脸道:“陛下,饼子已备好。”

    扫了眼饼子,天元帝却皱了眉。

    这饼子吃多了,实在腻得慌。

    纵使里面的馅料时常变化也还是禁不住一直吃。

    “沈六元在通府的任期快满了吧?”

    何德全心思一转,就道:“还差三个月,待他从通府赶回京城述职,任期也就到了。”

    天元帝只“嗯”了声,摆摆手:“今日不吃馅儿饼了。”

    何德全弯腰让人将馅儿饼端出去。

    守在门口的安公公看着饼子被原封不动端出来,心中急躁:“干爹,这饼子怎的一口没吃?”

    何德全瞥了他一眼,安公公立刻住了嘴。

    “那位沈六元该回来了,往后你就不用再烙饼了。”

    安公公猛地抬起头,在接触到何德全的眼神后,又赶紧垂下脑袋。

    那位竟只在外待三年就又要回来了?

    朝中官员毕生都在揣测圣意,天元帝只提了一回沈六元,百官便知天子有意让沈六元回京。

    诸如崔明启等人,自是为沈逾白欢喜。

    但也有人是不愿沈逾白回京的。

    比如首辅于达。

    于达以前被李庆芳压制,要做的就是联合各方势力一同对抗李庆芳。

    如今李庆芳制仕了,于达坐上了首辅之位,处境变了,处事自是也要变。

    这头一件事,就是要将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李门虽由秦诏撑了起来,然经过与都察院一战,李门势力早已大不如前,再加上秦诏是踩着李庆芳上位,许多人并不服他,李门不足为惧。

    刘门的刘秉卿年纪大了,薛玉书是嗜酒之人,多了酒的烈性,却没了水的柔和,如此一来,办事便不周到,往后刘门交到他手中,必然是走下坡路,也不足为据。

    至于崔明启,虽因推广红薯解决灾荒立下大功,然转文官时日尚短,并无根基,想压制他并非难事。

    就连都察院都大换血,内部还忙乱,不足为虑。

    如今这朝堂可谓无人能与他于达相抗衡。

    要是沈逾白回来,形势就大有不同。

    那位沈六元虽只是四品外官,然在百官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

    崔明启乃是他老师,刘秉卿乃是他座师,又与他多有牵扯,也就是沈逾白一人,可以将两位阁老联合起来。

    如若秦诏再稍加摇摆,他这个首辅都不能相抗衡。

    对于达而言,将沈逾白牢牢压在地方上,方可做个李庆芳那样的首辅。

    此前他为了压制通城州升任通府一事,就跟薛玉书套过近乎,薛玉书却是偏向沈逾白。

    他剩余能拉拢的人,就只剩下秦诏。

    此后,于府管家就时常与秦府管家走动。

    就连下朝,首辅大人都要等着秦阁老一同走。

    两人走得近,刘秉卿又时常告病,崔明启在内阁越发说不上话。

    崔明启就憋着一股劲,想将沈逾白调回京。

    凭着他这个好弟子在地方上的功绩,平调回京城也并非不可能。

    四品京官可比地方京官前途大得多。

    再者,他这个老师在内阁若都不能将沈逾白调回京,再往后他这个老师退了,沈逾白就更回不来。

    待到安公公派人递话之后,崔明启就给天元帝上疏。

    天元帝看完后随口说了句:“沈六元该回京述职了。”

    天子金口一开,沈逾白就将家底尽数收拾好,与新来的知府交接完,就定了起程的日子。

    新任知府李有光此前是昌升府的知府,昌升府乃是普通府,通府乃是直隶府,虽看着是平调,实际是升了。

    李有光知沈逾白在通府的政绩,心里明白沈逾白此次回京必是要升迁的,对沈逾白就极恭敬。

    待到府衙庶务交接结束,李有光便请沈逾白带他在通府走上一走,熟悉这片土地,沈逾白欣然应允。

    都转运盐使司必是要去拜访的。

    一方盐政可不是那般好相与的。

    沈逾白能插手盐政,那是因着盐政需仰仗他才好办事。

    李有光可没这个威望与地位,只得拖沈逾白牵个线,让他与都转运盐使大人熟悉一番,往后能和平共处,至于插手盐政,他是万万不敢有的。

    这第二个要看的,就是运河。

    李有光在府衙看到修运河的账目时惊得头皮发麻。

    他实在想不通一个小小的知府,怎敢修运河这等大工事。

    直到他看到那满屋子的银山。

    李有光连说话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二人坐上马车一路到运河。

    彼时已到了午时,正是劳工们吃午饭的点。

    运河附近摆满了小摊,卖面的,卖杂粮粥的,卖饼子的都在吆喝,有客人来,便揭开锅子,锅里的热气腾飞而起,氲红了摊贩们的笑。

    劳工们交了钱,或换来吃的,或换来喝的,随意土堆上一坐,就埋头大吃大喝。

    也有些节省的劳工,自带了干粮,就着水啃着,双眼也是光彩熠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