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216章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正面无敌

第216章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已经正面无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话不多说,

    接下来,咱们还是继续回到诸葛丞相的北伐事业上来。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4月,

    诸葛亮在打退了曹真指挥的四路大军伐蜀之后,

    趁着魏国在伐蜀之战中消耗巨大,元气未复之际,发起了第四次北伐。

    此次北伐,

    诸葛亮从先前夺得的凉州武都郡出发,

    出祁山道攻打天水郡境内的祁山堡。

    这招敲山震虎果,果然起到了巨大的震慑效果。

    原来就在一年前,

    曹魏的陇右兵团主帅郭淮,在响应曹真的命令伐蜀时,遭遇了诸葛亮的算计。

    诸葛亮令魏延和吴毅从阴平道绕道羌人之地,

    突然出现在郭淮身后。

    一场阳溪之战,

    不仅瓦解了陇右兵团的攻势,更掐断了其粮道,

    迫使陇右兵团不得不放弃伐蜀计划。

    如今,陇右兵团尚未完全恢复元气,

    面对蜀汉军队的攻势,他们只能紧急向长安的关中兵团求援。”

    “而彼时关中兵团的主帅,已经不是曹真了。

    因为曹真在上一年的四路伐蜀中,

    带领三万大军走险狭的子午道,却遭遇天降大雨。

    大雨,令子午谷的道路泥泞难行,

    曹真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子午道的一半,

    接到撤军命令的曹真心情沉重,身心俱疲。

    回到营地后,他因伤病与郁闷而一病不起,

    最终曹睿决定让司马懿接替曹真,统帅关中与陇右的一切军事事务。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拒绝魏延‘走子午谷’计划的原因了吧。”

    “关中地区,

    不仅有司马懿率领的关中大军,

    还有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陈仓之战中赶来增援的张合大军。

    值得一提的是,

    张合带来的骑兵里,还有曹魏战斗力最为强大的骑兵——虎豹骑。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

    曾让赵云、邓芝带偏师一万人,向北出褒斜道佯攻眉县,牵制曹魏关中兵团。

    当曹魏朝廷获悉诸葛亮已成功攻占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局势骤然紧张。

    同时,他们发现关中兵团被赵云紧密牵制,难以抽身。

    因为每当虎豹骑试图出击,

    赵云便迅速躲入褒斜道,

    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山地战,使虎豹骑的优势无法发挥。

    而当虎豹骑撤退时,赵云又会立刻离开山地,再次拖住关中兵团。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

    曹睿束手无策,最终决定调派张合率领中原兵团前来增援。

    然而路过的张合,却敏锐发现了马谡在布防上的漏洞,

    于是他便果断钻了马谡布防上的漏洞,直接扭转了整个形势。

    这就是名将的实力,不得不服。”

    “在介绍完曹魏的大致情况后,我们再转回诸葛亮这一方。

    话说,诸葛亮派遣王平包围了祁山堡,

    同时亲率主力攻克了祁山堡西北的卤城,

    直接切断了陇右与关中之间的联系。

    然后,按照后世的说法,

    这个时候因为司马懿勾结李严拖延军粮,

    所以诸葛亮派人去割了上邽的小麦,补充自己。

    但历史的真相,恐怕并不止于此。

    战争才刚刚开始呢,诸葛亮还远没到缺粮的地步。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跑去割麦子呢?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盘点盘点:

    首先,蜀军主要由川人组成,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吃麦子不习惯不说,说不定还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其次,陇右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地势高,肥沃的土壤稀少。

    虽然这里可以种植麦子,但产量远低于关中平原。

    天水郡靠近关中平原的上邽地区,是仅有的肥沃土壤之一。

    再者,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的时间正好是四月份。

    在这个时期,甘肃地区几乎无雨。

    但经过人工灌溉,五月份会有一次冬小麦的收成。

    收割完冬小麦后,才能种植春小麦。

    最后,陇右兵团此时选择避免与诸葛亮进行大规模战斗,并向关中请求援助,主要原因是粮草不足。

    即使他们想与诸葛亮决战,也需要等待五月份的冬小麦收成。

    综上所述,

    诸葛亮割麦子的目的,并非为了补充自己的粮食储备,

    而是为了进一步切断陇右兵团的后勤联系,

    并试图通过劝降或饥饿战术迫使对方投降。”

    百姓看到诸葛亮跑去割了人家的麦子,顿时忍不住哄笑起来,

    “没想到诸葛亮也是个老六啊!”

    “南方人虽然主食是大米,但麦子也是可以当粮食吃的。”

    “没错,诸葛亮这一招不仅断了敌人的粮,还给自己补充了粮食,一举两得啊!”

    “诸葛亮,正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假如再给他十年,曹魏还顶得住吗?”

    “可惜的是,没有假如……”

    苏治继续讲解道,

    “当曹魏三大兵团得知诸葛亮割了上邽小麦,

    尤其是陇右兵团,

    当真是犹如挨了一道晴天霹雳,被雷的外焦里嫩。

    由于粮草被断,陇右兵团急需补充粮食。

    但关中兵团和中原兵团,

    只有在突破诸葛亮的防线后,

    才能将关中的粮食送到陇右兵团手中。

    在此情况下,

    张合率领的中原兵团,

    向驻守祁山堡的王平发起攻击。

    而司马懿率领的关中兵团,

    则向诸葛亮主力部队所在的卤城,发起了进攻,并形成了钳形攻势。

    但司马懿的关中兵团,

    遭遇了诸葛亮派出的高翔、吴班等部队的顽强抵抗。

    吴班据险抵抗,

    魏军的骑兵无法发挥优势,

    但蜀军却能发挥山地战的优势。

    同时,魏延率领蜀军仅有的精锐骑兵,

    一方面暂时切断了关中兵团的粮食运输线,

    另一方面又从关中兵团的背后发动突袭。

    面对这样的攻势,司马懿无奈选择了退却。

    这一战是司马懿和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

    《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懿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按中道向亮。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

    关于‘甲首三千‘’的解读,后世一直存在争议。

    它可能指代三千名士兵,也可能指代三千名中下级军官。

    但毋容置疑的是,

    这一战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遭遇了惨败,

    大量原本用于援救陇右兵团的辎重、粮食、武器和战马被蜀军缴获。

    此后,司马懿再也不敢与蜀军正面交战。”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那是因为他本人也并不知兵。

    但也必须承认,诸葛亮还会最喜欢和对手刚正面。

    要知道,诸葛亮所崇拜的偶像乐毅,就是战国时期的阵地战之王。

    结阵对战,乐毅甚至可以用最弱的燕军打败最强的齐军。

    而且蜀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优势,

    加上蜀军使用的诸葛连弩等超越时代的兵器,

    正面作战,蜀军几乎是魏军难以逾越的存在。

    虽说用兵之道奇正相合,

    但奇兵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所以奇兵往往是弱势一方,不得已用来扭转形势用的。

    既然可以正面横推,那为何还要行险?

    而且蜀军本就人少,

    与其偷家不成白送人头,还不如老老实实正面打团,说不定团赢一次,就能直接一波了呢?!

    恐怕,这就是诸葛亮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吧。”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