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下醋坊 晋商传奇 序言
引 言
各位看官,在扫了一眼天下醋坊“宁化府”这个书名后,恐怕有些个文学素养深厚且又爱发表评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看官,不禁会疑窦丛生。说,你的来头不小,口气更狂,是不是有哗众取巧之嫌?醋坊不就是个酿醋的作坊吗?还用得着说的这么玄乎呀?
首先,醋坊无可挑剔,就是前面的定语“天下”有点吓人不是?所谓一种称呼而带“天下”二字者,无非就是与古代的朝廷或今日的国家、民族命运有关,或许是与天下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电视剧“天下粮仓”,讲的是清朝乾隆在登基的第一个年头就发觉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储备情况出现了严重问题,于是引出了“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一出又一出好戏,而起名曰“天下粮仓”,可谓名副其实,让看官觉得名正言顺、心情舒畅。不管批评也好,还是怀疑也罢,本人粗浅、牛劲十足地认为:所谓天下之事,层出不穷,大到国家战略层面,小到百姓生活起居、饮食,没有哪一位哲人敢说国家战略就是大事,而百姓生活起居就是小事、就是个案;所谓天下之事,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巨浪翻腾、细雨绵绵,有兵戈相见、血流成河,以伤亡几万甚至几十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而去改朝换代的残酷战争,这是天下大事,一点不假;而本人现在要讲的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奇故事,它不仅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为我们的饮食结构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与皇家朝廷有关,这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三子——晋王爷朱和他的庶五子宁化王爷朱济焕与山西老陈醋的故事。呵呵呵…,怎么样,到现在,看官恐怕才明白这醋坊为何要戴上“天下”二字的帽子了吧?
不过,还有的看官认为,就算是拉上明太祖朱元璋儿子、孙子的大旗作虎皮,可是天下的醋坊或者现在叫醋业公司吧,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你凭啥就可以冠以“天下醋坊”的招牌呢?问的好,这就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所以本人必须列出n个论据来证明本人提出的“天下醋坊”这唯一的论点。
第一个论据,历史起源最早。放眼全国来看,全国有四大醋类,即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福建红曲醋。把四大名醋的创立时间列出来,作个比较,各位看官肯定会一目了然。山西醋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在帝尧定都尧(今太原市清徐县尧城村)后,采摘瑞草“蓂荚”以酿苦酒。所谓苦酒就是人类最早的酸性调味品醋。汉唐时期,并州晋阳一带的制醯作坊如雨后春笋,从民间到官府,制醯酿醯成了山西一带人们生活的一大嗜好。到了明清时代,山西酿醋技艺日臻精湛,并随晋人迁徙和晋商的足迹,将山西的制醯技术和食醋习俗带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镇江香醋,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记载了有关米醋的用法,米醋也即镇江香醋。据此考证,香醋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四川保宁醋酿造历史源于公元936年,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是四川麸醋的鼻祖,大约1100多年;而福建的红曲醋(又名乌醋、永春老醋),始创于北宋960年——1125年,约1000年之久。
第二个论据,就是醋的生产规模、影响力及百姓喜欢的程度。山西人善酿醋更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美称。古时管醋叫作醯,把酿醋的人称作“醯人”,把吃醋叫作“吃醯”。以上是古代醋在山西的深远影响。到了近代的阎锡山时期,有一句久负盛名的口头语,丢枪不丢醋葫芦。哈哈,这言外之意就是说醋比命都重要。尤其到了现代,山西好多地方家家都自已酿醋,可以说是家家能念“醋经”了。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与“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或“老西儿”了。山西大大小小的醋厂有1000多家,年总产量达到了近百万吨,占到了全国的近四分之一。除了家家吃醋、人人吃醋外,山西所产老陈醋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可以说醋行天下不足为怪了。
第三个论据,就是山西老陈醋的全国驰名商标较多。在明清时代,山西老陈醋就涌现出了益源庆、美和居、宝丰裕、聚庆成、道德和、永泉玉等一批著名的老醯坊、老字号,而经过时代的变迁、市场的洗牌,到了现在则形成了以宁化府、东湖、水塔和紫林等全国驰名商标为代表的酿醋大省,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醋文化和醋产业,可谓是天下闻名。清徐被誉为中国醋都,则有着更加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而起源于明代1637年的益源庆宁化府醋业则是这一盛大家族的典型代表。
山西自古酿好醋,好醋还是宁化府。从建坊之初,到现在,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岁月如何变迁,太原人对宁化府老陈醋的热衷程度则愈发痴情和着迷。看看那些提着大壶小壶,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打醋”的市民,万人空巷打醋的场景从古到今,愈演愈烈,经久不衰。有的看官问了,这宁化王府是朱济焕的王府,怎么现在成了醋业公司的名字了?原来,历史是这样的。即明朝时期,晋王府内的大小王爷、王妃们也因受地方风俗习惯的“熏陶”,一日三餐也渐渐离不开醋,尤其是宁化王爷朱济焕特别喜爱吃醋,便将当时太原城中最负盛名的益源庆醋坊购买,益源庆醋坊也因为宁化王爷的收编而从民间小作坊而一跃成为官办色彩浓厚的大醋坊,并且沾了宁化王爷的光,将醋呈贡到京城皇帝老儿那里,成了历代晋王爷讨好朝廷的上佳贡品。既是贡品,必是珍品,皇帝老儿吃香喝辣的,老百姓也当然竞相效仿,所以宁化府成为口碑最好、最受百姓推崇的老陈醋驰名商标。相传至今,那座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凄美爱情的明代晋王府以及仁爱厚道、孝顺宽容、以醋为乐的宁化王府,虽然不复存在,但是由宁化王府收购的醋坊却得了一个千古美名——宁化府,相传至今。
也有的看官问了,宁化府姓朱,而镇江香醋的老板也姓朱,远隔千里的两座醋坊会不会有什么瓜葛呢?镇江香醋在1840年由江苏丹徒经营铁炭的朱兆怀创立,并命名为“朱恒顺糟坊”,并以糯米为原料酿制“百花酒”,此酒被清地方官采为贡品奉献皇宫,当时有民谣赞颂:“百花酒香傲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到了1850年,朱氏易牌号为“朱恒顺糟淋坊”,以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香醋,这是镇江第一家醋厂,也是今天镇江香醋的真正起源地。而1840年的时间则到了清朝,是不是明朝灭亡后,被清朝灭种的太原朱氏子孙逃到了镇江,先以铁炭业维持生计,站稳脚跟了,然后重操老祖宗的手艺而酿醋,这镇江香醋的朱恒顺是不是山西太原朱济焕的后裔?镇江香醋是不是山西老陈醋或者说益源庆宁化府醋业的一个分支?我们不能妄下定语。当然,这只是个猜想,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考证。
说起天下醋坊,不能不说一个十分有趣而且是妇嬬皆知的两个字,“吃醋”。吃醋的本意不用解释,而需要说清楚的是“吃醋”的另一层含义,即代表着男女关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移情别恋产生的嫉妒仰或憎恨。而“吃醋”一词的来源则更具有讽刺意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笼络人心,特为当朝宰相房玄龄赐了两名美女为妾。可是房玄龄天生惧内,虽贵为当朝宰相,在夫人面前就是没有宰相风度。房夫人既是一名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妇女,也是一个少见的悍妇,出于嫉妒,坚决不让把小妾纳入家门。唐太宗无奈,便心生一计,在朝堂之上,为房夫人备了两样东西。一样为毒酒,一样为小妾,二者选其一,让房夫人自己决断。不让宰相纳妾,便得自己把毒酒喝下,李世民想以毒酒逼房夫人听命,谁知房夫人性格刚烈,为了自己心中圣洁的爱情,她宁愿去死也不在李世民面前低头,于是视死如归的端起那杯毒酒,咕噜咕噜地一口气喝了下去。当房夫人含泪喝完以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李世民不由得感叹房夫人为千古少见的贞烈女子,便不再提赏妾的事。从那以后,人们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代名词。更有甚者将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因为嫉妒而争吵、打架的现象,也称作“吃醋”。
有的看官说了,你这么啰嗦,说了这么多,也没弄清楚这天下醋坊究竟写的是哪出戏啊?好吧,其实,我要讲的故事就是明朝初年太原晋王府第一代晋王爷朱㭎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的宫廷生活以及二代晋王与众郡王爷之间的尔虞我诈、同胞相残、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还有众王妃之间争名夺利、争风吃醋、处心积虑、人生苦短的有趣故事。不过,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主人公——益源庆醋坊第三任掌柜李元一的传奇人生和两位女人(师兄老婆杏花和晋王爷小妾柳絮)之间的美丽伤感的爱情故事,同时展示了明代晋商之中的两颗新星——民办益源庆醋坊和官办永泉玉醋坊之间错综复杂的残酷商业竞争,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发人深醒。
这是天下第一部以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纯醋味儿的,请看官细细咀嚼,肯定会越嚼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