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青玄身陨获九窍之徒赐号燕鸿尘
两个时辰后,明祖;我们在天上飞了这么久,不下去吃点饭菜吗?难道仙人不会饿吗成昊问道。师兄是饿了吗?那师弟便带你下去吃点吧,说罢道明踩着剑向下方无人树林飞去。
此时醉梦楼,在下方埋头吃饭的成昊这才想起,刚才明祖叫自己什么,明祖;您不是始祖的师弟吗,为什么叫我师兄?因为道玄师兄和你有相同的体质又和你同出一脉,于是我斗胆代师收徒,今日叫你师兄也是经过他老人家的同意才会这么叫你,以后在师傅面前可得叫我师弟;还叫明祖的话我恐怕会挨揍。可是明祖,为什么你不收我为徒呢?还叫明祖呢?幸好你师傅不在不然我又得挨戒尺了…
哈哈哈,小师兄你笑甚?你这么大岁数还得挨揍啊?什么话师傅打犯了错的徒弟天经地义。咱们还是麻溜吃完赶回去吧,指不定师傅已经急不可耐。
山脚下,一老一少踏着青石板向山间走去……若是平常小孩一定会叽叽喳喳问个不停;这是什么树如此之巨?道观为何不建于山脚之下?为何我们不飞回去?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师兄有七窍玲珑心的缘故,不似孩童的吵闹,反而在幼小的身体上有一种不输我的沉稳。奇怪的是当时师兄不也因为未寻到妻儿而焦急吗?
成昊一路上也没有想家,想爸妈之类的话,让道明对他越发期待起来不知这样一个少年郎能否担当起扶国退敌的重任。想到这心里便是哀伤起来,军阀混战、前朝腐败的烂摊子、群众的革命、外族的入侵让这个地方民不聊生,这些无一不说明这个时代的混乱。可悲可叹!
混乱的时代也能造就一些天纵之才,自己的这个小师兄生错了年代,若是早诞生二百来年,其成就将来必然不凡。而这个时期…哎…希望小师兄吉人自有天相吧,无量天尊。穿过一片点满蜡烛的洞穴,眼前豁然开朗,看着眼前的一幕:斑驳的观壁仿佛在默默叙说着往日的辉煌;雕梁画栋的屋檐已被风雨侵蚀,尽显岁月的无情。门旁的石像不知被什么兵器平整如一切割而过……这一切无不在说明青玄观的旧时遭遇。面对见怪不怪的“师弟”他也只好随他入门去。
明儿回来了?听见这声音的道明一路连跑带跳进入旁殿,师父您怎么样了?我能有什么事,让我看看这道玄的玄孙。不知是否看见自己那活泼弟子的身影,老者眼中微微泛起泪光,成昊则一路好奇看着面前这个慈祥的爷爷。
因为同出一脉,所以还是与我有一定的缘法,那么小昊啊,你可愿成为我的徒弟?旋即便说道我愿意,在“师弟”的带领下拜见了无量、三清、元始老祖;之前学堂的老师说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违背诺言吧,况且您是我老祖的师傅,那也就是我的亲人。听见此言,老者那因内伤而略显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红润。
青玄道长不知道从哪搬出一块和成昊一般高的石壁,严肃道;心放空明无所杂念,手掌紧贴外壁,为师为你查看体质。早有预料的潇清逸知道小师弟的七窍玲珑心,可如今根据石壁所显七窍上还有两个光团;看到内视情况,青玄赶忙翻找上一任天师留下的《历代天师手札》,泛黄的青皮纸书没有一丝灰尘,一看就是被道长保养的异常完好,事实也是这样,在他没有因国运战争受伤之前最喜欢常常翻阅手札,为徒子徒孙解惑。
这…这是九窍玲珑心?道长失态的大喊出来,因为伤势的缘故,又咳嗽了起来。师父您不要紧吧,我扶您去椅子上坐会儿吧,青玄不顾身体如何,快步握住成昊;天尊赐福啊,今日竟有幸让我这个半入土的老头子,收到此等弟子;这可是和三位天尊并列的九窍玲珑心啊!道明从来没有见过师傅这样,当时谈起师兄的体质也未曾这样失态过。可想而知这个“小师兄”是多么不凡!
平复一下心情;咳咳,昊儿既然从红尘中来,今后依据卦象也要返还红尘中去,我希望自己的徒儿,在红尘中合万法集万道, 集成自己的大道但又不迷失其中,龙不卧浅溪,必将腾云入九天!便赐号燕鸿尘吧。
道明默念着师兄的道号;燕鸿尘,鸿尘;寓意鸿鹄之志,不为世俗所束缚…妙哉妙哉,他看向师兄的眼中带着几分期待。而后对师父更加尊重起来。
道明,带师弟去道玄旧址住下,既然是血亲,又这么有缘法还是住在那比较好。待到尘鸿临走前,青玄不忘把伴随自己多年的佩剑和手扎交给道明,道明则抖了一下手,一脸错愕与不舍的望向师傅;嘱咐道明保护好燕鸿尘,一定不能让他落入外敌手中,他是所有人的希望。为师时日不多,如果那天师傅不在了,还要依靠你照顾尘鸿…咳…咳咳…可是师父您不是已经苏醒了吗,肯定还有办法的。道明啊,你也老大不小的我自然清楚我的身体怎么样,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天知道还能活多久?说完一把把道明赶出门去。
安顿好师兄,道明握住手扎的手颤抖不停。因为是背对背坐着,燕鸿尘看不见道明神色,只知道明祖变戏法似的把斩难(青玄的佩剑)化为挂坠让他随身携带。也许是宝剑也有灵,微微震动着表达自己的悲伤。
斩难听见青玄的传音:老朋友我没有机会带着你斩敌平难了,这是我看好的徒弟,希望他带着我的遗志,斩尽华夏敌,还这乱世一个太平!
看着小剑,燕鸿尘不知是不是因为九窍玲珑心的缘故,也变得沉默起来。
道玄慢慢站起来,残留泪痕的脸上带着严肃的语气看向尘鸿道:谨遵我师;九十五代天师潇清逸遗愿!传天师位与其徒燕鸿尘!吾道明愿为其护道,直至天下之道化华夏之国运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