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历史军事 > 清朝发生的那些事 > 第19章 松锦大战

第19章 松锦大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做为皇太极的亲兄弟,莽古尔泰的影响力还要比阿敏对皇太极的威胁更强一些。

    关于这一点,莽古尔泰自己也知道。

    实事求是的说,莽古尔泰这个人的身上有很多缺点,可他就是不改,不仅不改,甚至在某些地方做的比阿敏还要过分的多。

    最开始的时候,皇太极还是打算苦口婆心的规劝过莽古尔泰,毕竟这是自己的兄弟,可莽古尔泰也不听,皇太极也就不再劝了。

    而让皇太极觉得恶心的是,莽古尔泰这个人杀了自己亲娘,这种行为让皇太极相当不耻。

    既然莽古尔泰不听劝,皇太极自然也就不会客气了。

    前面我们说过,皇太极整人的手段从来都是正大光明,玩的都是阳谋。

    莽古尔泰的这个脑子在皇太极面前自然是不够看的。

    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免不了经常故意给莽古尔泰穿小鞋,弄的莽古尔泰情急之下直接喊出来了这句话

    “皇上宜从公开谕,奈何独与我为难?我止以推崇皇上,是以一切承顺,乃意犹未释,而欲杀我耶?”

    按照莽古尔泰的说法,自己都已经认怂了,你皇太极还非要单独给我难堪,是不是打算非得杀了我,你才开心?

    其实,皇太极杀了莽古尔泰,估计是真的开心,只不过这种想法自然是不能表露出来的,要不然不就跟莽古尔泰一模一样了!

    这个事情,皇太极没怎么计较!

    真正让皇太极决定和莽古尔泰计较的是下面这件事情。

    在大凌河之战中,皇太极让莽古尔泰和明军交战,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又玩起来了心眼,让莽古尔泰带着自己的人在明军炮火之下冲锋。

    莽古尔泰也不是傻子,直接找到了皇太极,说明军炮火那么猛,现在过去不就是送死吗?

    皇太极直接告诉莽古尔泰,老子让你去你就老老实实的去就行了,哪里有这么多废话!

    听完这个话的莽古尔泰直接怒了!

    当着众人的面,莽古尔泰直接将自己的刀给拔了出来,看样子今天不剁了皇太极是不肯罢休!

    皇太极的武力值我们之前也介绍过,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领兵作战都不见得比莽古尔泰差,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莽古尔泰这个人居然敢这么狂,竟然敢当着自己的面来拔刀。

    当时在场的人里面还有代善,代善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就像看戏一样看着这一幕,并且一言不发。

    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看到莽古尔泰这么彪,急忙冲他呵斥道:“你的这种举动实在是大逆不道,谁能容你这么做?”

    说完这句话的同时,德格类趁着莽古尔泰还在发呆的空隙。

    就在莽古尔泰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德格类直接一个重拳打在了莽古尔泰的脸上。

    莽古尔泰大怒,还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打自己,结果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就被德格类给硬生生的推了出去。

    殊不知,这是救了莽古尔泰一命!

    在莽古尔泰被推出去以后,代善马上开口了。

    代善的话足以说明此人是一个绝对的老狐狸。

    “这种行为,直接死了算了”

    代善话里话外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向皇太极示好,毕竟阿敏幽禁了,现在莽古尔泰这个样子,下场估计和阿敏也差不多,再一算四大贝勒,好像也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这个时候如果再不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皇太极怎么对自己,那是真的不好说。

    回去之后的皇太极就开始玩起来了老套路,当着手下人的面追忆起来了往昔,说自己当初对莽古尔泰多好多好,现在这小子都忘了还不算,居然没有一点尊敬自己的意思,竟然敢当着自己面拔刀。

    这么一来,道理又站在了皇太极这边。

    事后,等到莽古尔泰清醒过来之后,马上想到了阿敏,瞬间汗水从脑门之上流了下来,赶紧跑到了皇太极大帐外面认罪,结果皇太极见都不见。

    大凌河之战结束以后,皇太极处理起来了莽古尔泰,在处理大会召开之前,皇太极突然表示自己是当事人之一,为了避嫌所以不应该参与这个事情,怎么处理莽古尔泰全部由代善负责。

    代善这个时候也是没办法了,如果不处理估计莽古尔泰的话,自己很难下台,皇太极肯定会趁机收拾了自己,如果处理了莽古尔泰,下一个被处理的人自然就轮到自己了!

    最后,代善决定将莽古尔泰从大贝勒降级为普通贝勒,这么做既给了皇太极面子,也不至于让莽古尔泰太惨,无论对哪方面也都过得去。

    这个处理方案,皇太极没有任何反对。

    代善不知道的是,皇太极这个时候不反对,并不代表他不介意。

    根据史料记载来看,莽古尔泰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没几年就突然暴毙了!

    这个事情的凶手,我们不清楚是谁,可最大的嫌疑人也只能是皇太极了,就连莽古尔泰的亲信都这么认为。

    在阿敏和莽古尔泰都被皇太极解决了以后,代善很是诚恳的表示,以后咱俩就不坐一起了,希望你同意一下呗!

    皇太极“勉为其难”的同意了代善这个要求!

    天启年,在孙承宗的主导之下,明军在辽东修建了关锦防线。

    事实证明,关锦防线作用确实很大!

    如果皇太极想要从山海关进入北京,关锦防线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而这个时候在锦州等待着皇太极的正是他的老熟人祖大寿!

    崇祯四年的时候,祖大寿说要投降,结果最后来了一个诈降,让皇太极很恼怒。

    现在,二人再一次在锦州相遇了!

    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军突然将锦州给围困了起来,这是皇太极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的最佳方式,更关键的还是他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祖大寿投降。

    祖大寿是有这种被长期围困的经验的,所以他一边告诉明军自己被围了,一边还提醒一下明军,前来救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中了埋伏!

    锦州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北京

    崇祯叫人过来商量,锦州到底要不要救?大家达成一致,必须救。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让谁去救?

    最后崇祯亲自拍板,定下了洪承畴。

    洪承畴,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从小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后在别人的帮助之下才算读了书。

    据说洪承畴小时候最爱看的书就是怎么打仗的书。

    洪承畴这个人,你可以说洪承畴是一个二五仔,但是他的军事能力是绝对否认不了的存在,那种对战场的微操,简直是相当丝滑的存在。

    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高中进士,名次为二甲十七名,也就是全国第二十名。

    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高材生!

    应该说洪承畴的官算是升的相当之快了,参加工作之后先是在刑部混了六年,又在浙江混了五年。

    一直到天启七年,洪承畴到了陕西的时候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洪承畴后面会如此厉害。

    最后一句话,既指明朝,也指清朝

    洪承畴刚到陕西没多久,这边就爆发了农民起义,而这这也成就了洪承畴本人。

    根据史料记载,崇祯三年的时候洪承畴就成为了巡抚,而在崇祯四年洪承畴高升为了三边总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洪承畴是应该要感谢农民起义军兄弟们的,如果不是他们的话,洪承畴也到不了后来的官位高度。

    之所以重点介绍一下洪承畴,那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洪承畴从严格意义上面来说不算明朝人,清朝史官编写的明史里面并没有洪承畴。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奉命带着大军前往辽东救援,松锦之战正式开启。

    到了地方的洪承畴凭借着自己的直觉,马上意识到一个问题,现在这种情况只能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来,便给朝廷上了一个报告!

    当时的兵部尚书叫陈新甲,外号小杨嗣昌,脾气那是一点不比杨嗣昌小。

    接到报告的陈新甲看到这份报告就来气了,十几万人在辽东待着,吃喝不花钱?

    按照陈新甲的说法,别给老子磨叽,赶紧直接开始打就是了!

    洪承畴也是相当无奈,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上面顶了!

    按照惯例,硬顶只能被顶死,可洪承畴却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硬是差点将清军给顶死!

    差点是真的差一点,前提就是如果没有皇太极,清军就真的被洪承畴给顶死了!

    按照明朝的惯例来说,大战之前先得来一个誓师大会,洪承畴在宁远举行过誓师大会之后就带着人火速朝着锦州赶去!

    到地方以后,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并没有贸然进兵,而是选择在一个叫乳山峰的地方驻扎着。

    乳山峰,在锦州和松山之间!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洪承畴的部署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时候的清军也发现了明军的援兵,急忙派人过去阻拦,结果出乎皇太极意料的是,明军作战十分勇猛,直接将清军差点给打崩溃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明军带头的是吴三桂,而明军这边皇太极由于回了沈阳,所以清军这边的指挥者是多尔衮。

    同时,多尔衮也知道明军这一次是打算玩一把大的,赶紧派人给皇太极送信。

    得到消息的皇太极也是十分重视,倾尽全国之力,将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征到了军队里面。

    大战一触即发!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刚死了心爱的女人海兰珠,身体也不是太好,在行军的过程中一直流鼻血。

    那个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卫生纸,反正皇太极也不堵着自己的鼻孔,走一路鼻血滴了一路。

    之所以说滴,那是因为皇太极的鼻血没有滴在马背上,更没有滴在衣服上,而是用一个碗接着。

    这一点,反正我是没想通。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也知道了清军来了援军,心里面也有些不安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洪承畴这个时候只带了三天的粮食。

    按照洪承畴的想法,无论怎么样都要打一次,打完直接跑就是了,也不会被兵部那帮人说啥。

    皇太极不愧是高手,他来了之后只看了一眼,就马上看出来了洪承畴列队的问题所在。

    最后,明军被清军一阵捅揍!

    当天晚上,洪承畴叫来了带队的八个总兵,安排了一下怎么突围的事情,本来计划的挺好,可真的到了关键行动的时刻,又出现了变化。

    总兵吴三桂和总兵王朴直接带着人先跑了,没有按照计划突围,这下子直接将所有人都给害了,洪承畴没有办法之下退到了松山。

    在松山的半年时间里面,洪承畴组织了无数次的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城破自己被俘虏。

    在洪承畴被俘虏的第二天,锦州的祖大寿打开了城门,选择了投降。

    同多年以前在大凌河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的祖大寿不是假装投降,而是真的投降了。

    当时的洪承畴是兵部尚书,当他刚刚被俘虏的时候还是很有气节的,清军让他下跪,洪承畴头抬得高高的,很是高傲的说了一句

    “我乃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这个时候的洪承畴也确实有资格说这个话,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松锦之战并不是一哆嗦就完事的战斗,而是持续了好几年的战斗。

    洪承畴当时被困住了也确实不假,可洪承畴手底下也不是没有猛人,曹文诏的侄子曹变蛟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曹变蛟带着明军冲了出去,正好遇到了皇太极的绝对亲信,对手就是鳌拜和索尼等人。

    当时实打实的,明军在野战之中将清军给打傻眼了,清军也想不到会遇到这么猛的明军。

    结果当天晚上遇到了意外事情,那就是当天晚上涨潮了……

    整个松锦之战之中,明军其实是一路领先,清军是一路败的这么一个过程,打的清军当时已经焦头烂额,已经退到了锦州城下了。

    所以祖大寿在锦州才那么死撑着,因为他站在锦州城墙上面能够看的清清楚楚。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明军在和清军野战的时候,并不一定真的打不过清军,而要看看这是谁带出来的兵。

    这也间接证明了洪承畴这个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强到洪承畴变得狂妄自大起来,敢指着监军太监直接骂,所以无论是明军也好,还是清军也罢,在松锦之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面,洪承畴都被当成神明看待。

    所以多尔衮打不过洪承畴,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要不是皇太极太厉害,说不定洪承畴直接能将清军给平了。

    可惜,假如……

    历史,从来不存在这两个词!

    而洪承畴也是明清开战以来,清军俘虏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被俘虏以后,很是惊喜,他让当时的郑亲王济尔哈郎亲自过去陪着洪承畴,好吃好喝好招待。

    一路之上,济尔哈郎本人对洪承畴也相当尊重,洪承畴也是没有一点被俘虏的样子。

    到达沈阳之后,洪承畴认为自己肯定会被皇太极干掉,这个时候的他抱着的是必死之心。

    在沈阳的洪承畴一路大骂,压根就没有打算投降,嘴里一直喊着希望皇太极能给自己来一个痛快。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也有些看傻了,觉得洪承畴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招降,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关键人物范文程出场了!

    做为一个智商很高的人,范文程见到洪承畴之后便开始和他聊天,不仅不提洪承畴被俘虏的事情,连他带兵的事情都不提,两个人只是在东拉西扯,天南地北的闲扯淡。

    就在这个扯淡的时候,范文程突然看到房梁之上落下来的灰尘不偏不倚的掉在了洪承畴的身上,而洪承畴直接将灰尘给拍了下来。

    就是这个小细节,让范文程马上意识到洪承畴肯定会投降。

    告别了洪承畴之后,范文程告诉皇太极,洪承畴这个人连衣服落了灰都赶紧过去拍干净,一件衣服都舍不得的人,又怎么会舍得去死呢?

    皇太极听了之后,很是开心。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正不怕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洪承畴不是这种人,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活着的。

    对于洪承畴这种想法,我理解但是不能接受,如果他是明军的一名普通士兵,可以这么做,可是他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大明的高级官员!

    他的投降,也确实影响了很大的一批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