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中秋河灯
“娘亲,我能去放一个河灯吗?”一个稚嫩的声音小心翼翼的向着一个中年女子询问。
女子将孩子搂在怀里,眼中满是歉疚,孩子自从出生,每年的八月十五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达官贵人们放河灯祈福。
“当然可以,今年我们也能放一盏河灯给你阿爹祈福了。”
孩子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就被抓走去挖矿了,至今都没有消息,听说朝廷这两年查封了许多私矿,也有一些矿工陆陆续续回到家乡,自己的丈夫却一直都没有回来。
“走,阿娘带你去买一盏最漂亮的河灯,你阿爹很快就回来了。”往年河灯都是稀罕物件,他们买不起,放灯的河岸被世家霸占收费,他们也付不起入场费。
可自从二皇子授封成为太子以后,东安国一切都在变好。
首先是垄断的盐矿倒台,食用盐的价格直接跌了九成。
后来就是日常的米面粮油,棉布等生活用品价格返回到十年前。
慢慢的,老百姓渐渐开始能够一家添置一把菜刀,再也不用排队切菜做饭了。
再后来,朝廷还给百姓分发农具铁器,帮助老百姓开垦种植……
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密密麻麻的老百姓都在默默祈福。
“愿太子殿下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愿太子殿下早日成亲,儿孙满堂!”……
“儿子,我们再去买一盏河灯吧。”中年女子放完手中的河灯,看向自己的儿子。
“好啊,好啊,娘亲,我们也给太子殿下放一盏,这样我们大家以后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女子笑着刮了一下儿子的小鼻子,“呵呵,小小年纪,谁教你这些的?”
“我刚才听到河边的叔叔阿姨,大娘大伯,爷爷奶奶都这么说啊!”
大理寺地牢,大理寺卿周天明,兵部王庆红,刑部秦源,户部李太和看着堆满地牢的金银珠宝。
“你们户部库房建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安排人过来搬走?”周天明无语的说道。
“现在工部还在赶工期,他们还调了一批人在帮户部理账,哪有那么快?”
“是啊,反正现在百姓安居乐业,也没什么作奸犯科的案件,再等等吧!”
户部李太和今天有点沉默,一直没有说话。
“老李,说说你那边的情况,核对的怎么样了?我还等着你拨款呢,十年前的抚恤金怎么着也得翻三倍给吧?”
李太和沉声说道,“今日正好要跟你们说的,结合查处的六十三笔启动资金,正好与当年张正冒签字的抚恤金对上了。”
“真的吗,终于让我等到了。”王庆红眼含热泪,因为这笔款,他一个大男人流了多少热泪,失眠了多少个晚上,只有他自己知道。
“先别急着高兴,大家想想,当年查抄的镇西将军府的那笔款子,可有下落?”李太和看向众人。
他们这一组人搭建起来的队伍,大概也就两年半的时间,每个案件都进展的诡异的顺利。每次查完一个案件,另外一个案件的线索就会出现在他们之中的任何一家当中。
遇到棘手的案件,就比如上次银州金矿,他们带领的将士打了三天没有攻进去,结果后面突然出现成千上万的毒蛇将对方撕咬的直接举手投降。
还有一次,王庆红带人前去围剿大河走私案件,因为不熟悉水战被敌人活捉,结果第二日敌人的大船直接莫名其妙的开到了京都沿岸,船上的人全部昏迷不醒。
类似的事件不要太多,除了一个星星标志,对方再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明显就是暂时还不想让他们知道身份。
还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大家,那就是当案件矛头指向董志杰的时候,线索就会断的干干净净,最后都让已经畏罪自杀的张正给背了锅。
但是这些显然就是不合理的,如果张正有如此通天的手段,怎么可能会死的不明不白。所有人都将扳倒董志杰的最后希望,放在了镇西将军府的这笔查抄款上。
“你说,线索明天会不会出现在你家床头?”秦源眯着眼睛看向周天明,“这次我猜应该轮到你了?”
“谁说的哦,神秘人给线索可从来没有规律可言。”周天明笑着说道,“下月初不是秦侍郎和王侍郎家的结婚喜宴吗,我猜有可能会有线索。”
话说这秦瑶被太子气到后,半夜出逃摔断腿,被王庆红家的小儿子王小林遇到给救了回来,两人竟然一见钟情,太子妃的事情也就再也没有提过。
一想到自己当初为了让女儿当上太子妃差点与董志杰狼狈为奸,秦源就老脸一红,羞愧难当。
“哈哈,当年我和王兄还因为政见不同,对峙朝堂,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儿女亲家!”
“哈哈,是啊!这就叫做缘分天注定。”
“我们可都给大家送请柬了啊,红包可得包大点。”
众人哈哈大笑起来,一想到当初朝堂上的乌烟瘴气,互扔鞋袜的场面,再想到现在坏人被抓,贪官被查,朝堂一片和谐,都在唏嘘不已。
“主人,这次的线索给到他们哪个?”赵珂看着谢守之在摆弄最后一个锦囊,历时几年,终于就要完结了。
“这次我亲自去,也是时候给燕将军表现表现了。”谢守之轻抚着锦囊上的星星图案,很快就能去接他了。
“去查一下,王家喜宴定的日子,还有燕南城值守排班情况,确保燕将军能准时参加。”
这一次需要面对的是董志杰豢养的六万私兵,以大理寺卿周天明为首的那一群人,怕是处理不了,军队还是需要军队对抗才行。
谢守之已经多次探查过,董志杰豢养私兵的地方位于大山峭壁之中,易守难攻,若是直接撕破脸面,全面进攻,只怕伤亡惨重。而且必须保证一举歼灭,决不能让那些训练有素的亡命之徒逃窜到民间。
“董志杰”的病越来越严重了,终于在一个早朝上,让两个儿子抬着去了太常殿,他要辞官还乡。
皇帝再三表示,董相乃国之栋梁,且是国丈,即使老了病了,也不用辞官,东安国会对他一家负责到底。
奈何架不住董志杰态度坚决,只好放他携全府上下一千余口离开京都。只要有心留意,就会发现董志杰带着一千余人回的并不是祖籍东洲,而是中途改道向着太白山脉方向急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