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棍方士 见雀张罗
我姓白,名为行简。是一个秀才,落魄的秀才。
从有记忆以来对身边的一切极少关心。唯有书籍,情之所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一切那么合理自然。
不似生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就如乡试,明明是我中的解元!抵不过明枪暗箭,争权夺利,被人掉包试卷,前去告状得来的只是官官相护,还丢了功名。含辛茹苦将我养大的母亲,也因为此事含恨而逝。父亲在我年少时就已去世,如今母亲也离我而去,留我一人在这世间。
书上说人世多苦,我想我深刻的知道。
亦如,父母去世,亦如,乡试。
母亲去世前同我说:“世间的虚无太多,顺逆与否是常态,叫我不要再将此事挂心上,既然官场如此,不必执着,不如去看看书中所说的大千世界,去看看书中描绘的山川河流,去体会红尘繁华,给活着的自己体会一场不一样的修行。她走后,无需留恋,离开这个伤心地,不要再回来了。”
于是,母亲走后我听从安排,变卖了家中的一切,去体会滚滚红尘。
我本不愿如此,只想将寻一安静之处。与书为伴,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教书先生,而后安度此生。想到这也算是母亲最后的遗愿,这辈子没有膝前尽孝。母亲因我含恨而死,我必须将它完成。
在远游路程中,我看见了锦绣山河、壮丽山川,清泉潺潺,水清沙幼,鸟语花香,体会不同的风土人情,逐渐的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生的重点在于对生活的绘画,用心观察和感受,细细品味才能更好的理解书中意境。
一路上经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教会了我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增长了不少见识。
我也从懵懂少年逐步成长,褪去稚气也放下了一些过往。
一日,我来到了一个名为郾城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似一般小城落寞,如大城一般繁华热闹的很。
之前,有一好友推荐此地有一个书坊,好文好书车载斗量,我甚为欢喜。到达此地之后直奔书坊。
到达后,见里面的文人墨客写诗作对谈笑风生优雅惬意。
刚想参与其中,眼角瞥见了一本我寻了好久的古籍。
赶紧大步上前拿起,小心翻阅,却越看越觉不对劲,发现,无论是纸张的触感还是上面的篆工,都有瑕疵,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
我很是肯定,这是本造假的古籍!
急忙找到店家和其说明,本意是怕店家被人骗。奈何老板以为我是来找事的,随即,发生口角。眼看着争吵的越来越激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约莫,怕是被影响书坊的信誉,老板极力否认并且口不择言,说我是别家书坊派来找茬的。气的我脸颊通红,上前同老板解释自己只是路过此地而已,看见书籍的不对之处好心告知,并非有其他的意思。
说着说着,二人不知怎地就拉扯推搡上了。书籍被扯坏了,扯坏的书却到了我手上,书坊老板见此,好似得理那方,不饶人,要我赔钱。
我也明白了这是老板故意为之。
周遭越来越多的人指指点点,我是有口难言,本来的好意变成了吃这哑巴亏。
无奈,只得拿钱赔付,摸向腰间钱袋,发现只剩下荷包的绦环。
我大惊失色,里面的钱财是所有的身家,况且那个荷包是母亲给他的遗物。变卖家产后这是留下母亲给他唯一的东西。
老板见他钱财拿不出来更是咄咄逼人,开始口放厥词,说的十分难听,毫无初见的儒雅之气,这下更解释不清了。
正当我难看之时,一个方士打扮的人出现,身后还跟着一个瘦小的书童,上下打量了一下我,张口说道:“这位后生的面貌清秀眉宇间有一股正气,不似那厚颜之人,账,我来付。”
此话一出,我略有疑惑,这一路上见多了深藏不露的心机之人。眼前这人,样似不惑之年大肚便便,面布黑斑略有猥琐,却笑的很是随和。
随即那人叫了身边的书童付了银子。我急忙连声感谢,道士却满脸笑意的看着我说:“后生,不必客气,在下是路过此地的方士,姓钱,叫我钱兄就好”。
“不知道为什么这人的笑明明很随和,我却感到些许的不舒服。
警惕的回了一句:“刚多谢钱兄出手相救,不知钱兄要以何为报,在下现在可以说是身无分文,实感惭愧。”
那方士却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仅此而已。”
我略微诧然,再次道谢。然后方士又拿出了我丢失的荷包,说刚才看见一个孩童趁乱偷了我的荷包,见他还是个孩子就放走了他,希望我不要追究了,那孩童也是个可怜之人。
“荷包还在就好,这是我娘留给我最后的东西。那孩童”话说到一半,我发现荷包的重量不对,打开看见里面的银两多了些。抬头看向那方士。
方士又露出了那随和的笑容道:后生,我这半生炼丹修道,看了很多人,知晓些人性,看见你,我便知道你我有缘。这荷包已经如此破烂你还留用,想来必是重要之物,你必然也是个深情之人,见你荷包空瘪,就想着有缘人互助,这些银两不多,后生也不用多想留着用便好”。
说完大步离去,完全是一副善人助人不求回报的场景。
见他此举,我彻底的相信了这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帮我,不求丝毫的回报,我为方才的以貌取人深感羞愧,也为自己无端揣测他人好意歉疚不已。枉费自己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惭愧惭愧。
一边感叹一边离开了这让他噩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