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计划的第一步
宝宝五个月的时候,徐珊给八婶打了一个电话。
“八婶,我想过段时间出去找份工作。”
“呃,可以呀。趁孩子现在还小,你可以出去找份工作。就是孩子大些的时候,你必须要管。也就是说孩子上学前,你可以不管她,孩子上学后,你必须要管。那个时候孩子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大哥大嫂也就那样,他们也帮不了你什么,最多就是帮你带带孩子。玉华不在了,你跟他们长期相处,也确实……”
八婶干笑了一下,略有歉意道:“玉梅嫁出去了,她有她的日子要过。”
“家里长辈虽然多,却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生活,而且大家也都过得不容易,这你也是看到的,指望他们能帮你多少,不太现实。帮你干点粗活倒是没有问题,其它的,就不行了。”
“不是他们不帮你,而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帮你。所以你也别埋怨。”
“大家生活都不易,别人能帮你,是你的运气;别人不帮你,你也别埋怨。”
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个道理徐珊懂。
“趁孩子小,出去拼一拼搏一搏是对的。”
“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是孩子的亲爷爷亲奶奶,不会伤害孩子的。最多就是带得脏一点,那不影响什么。”
“你回来的时候要是觉得看不惯,也别生气,别说什么,自己动手给孩子洗洗,收拾一下就行了。”
“因为他们就是那么带大自己的孩子的。”
“你不但不能埋怨他们,还要夸他们,好听的话谁都爱听。”
“他们看到你是怎么做的,说不定他们还会学着你做的来做。”
“你要是抱怨的话,他们不给你看孩子,那就麻烦了。况且他们没有给你看孩子的义务,你也抱怨不得呀。”
“农村人带孩子都是那么带大的。你来了这么久,也应该都看到了。”
“他们能做到的就是:不会让孩子饿着、冻着,孩子生病了及时送医院。所以,这些你不必担心。”
“孩子从零岁到三岁这段时间学不了什么东西,三岁到六岁是上幼儿园的时间。”
“这几年时间里你可以不管她。你可以在外面闯一闯,时不时的回来看一看,就行了。”
“但是,孩子上学的时候,你就必须自己来管了。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同样重要,一样也不能落下。生了她就要为她负责。不为她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也要为了她长大以后生活能够自立而负责。”
求人不如求己。
徐珊听了八婶的话,心里触动很大,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趁着菡菡还没有上学,好好去闯荡几年,无论好坏,在菡菡上学之前,一定回来,再也不和女儿分开。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己的孩子自己负责。
有了八婶的支持,徐珊坚定了出去找工作的决心。于是她开始盘算着怎么跟公婆商量这件事。
吃饭是最好的交流时间。
晚上吃饭的时候,徐珊给蒋父蒋母各盛了一碗饭:“爸妈,我有件事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蒋父蒋母听了徐珊的话,看向她,莫名的有点紧张。
“菡菡已经五个多月了,可以适当加点辅料了。我想在她六个月的时候给她断奶。”
蒋父蒋母听了,立刻就不赞成了,但也没有表现得那么强烈。
蒋母满脸疑问:“这么小就断奶,是不是太小了点儿?”
徐珊:“下个月就六个月了,可以断奶了。”
蒋母反对道:“才六个月大,太小了。怎么也要吃到一岁左右。”
蒋父摇了摇头:“哎呀,太小了,天气又冷。”
蒋母稍微情绪化了点:“我们这里的奶娃娃,一般都要吃到一岁左右。太小了,你真忍心?”
徐珊用她略懂的一点点育儿知识跟公婆讲:“其实,母乳吃到六个月就可以了。六个月后,母乳就没有多少营养了,还不如吃辅食呢。”
蒋母:“那辅食都吃些什么呢?”
徐珊:“可以吃奶粉,米糊糊,玉米糊糊,都可以。浓稠的米汤也可以,还有鸡蛋羹。只要是糊糊类的食物,基本上都可以。”
“刚开始东西不能吃得太杂,先吃奶粉和玉米糊糊。前两天我买了奶粉和玉米糊糊,已经给菡菡喂了些,她都要吃。”
这件事蒋母是见证人。她还亲手给宝宝冲过奶粉,喂过奶粉。但是她没有想到徐珊会是这样的打算。
“马上就要过年了,我想过在春节之前回一趟老家。春运高峰期,赶车的人太多,不方便带孩子。所以,我想趁机把奶给她断了。”
蒋父蒋母听了徐珊的话,没有什么表情变化,也没有表态,三个人继续吃着饭。
饭桌上的气氛显得稍微有点沉闷、压抑。
徐珊按照自己的计划,每天给宝宝加辅食,喂奶粉。蒋父蒋母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最后同意了她的要求。
明天就是宝宝一百八十天的日子了。
徐珊决定带宝宝去镇上的照相馆照相,留下宝宝成长瞬间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个念想,等拿到照片就回四川。这是她计划的第一步。
晚饭的时候,徐珊给蒋父盛了一碗饭,“爸妈,我想明天带菡菡到镇上照相馆去照相,取到照片后我就回老家。”
蒋母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说:“你明天带她去吧,就是注意不要吹到冷风了。天气这么冷,小孩子吹了冷风容易感冒。”
徐珊给自己盛了饭,坐下来,“用背带背在背上,用披风遮住头,就吹不到了。”
冬天,村里带奶娃出门的妇女都是这么做的。
蒋父拿起筷子:“你知道照相馆在哪里没有?”
徐珊:“知道。”
蒋父:“马上就腊月了。”
蒋母:“还有一个多月就过年了。这几天,好多在外地打工的都回来了。”
蒋父:“再过几天就是春运高峰期了,能提前回来的都提前回来了。”
蒋母:“明天钟家几兄弟就回来了,他们年年都是这个时候回来。”
徐珊:“再往后赶火车的人会更多,怕买不到票。所以,我想在三天后就走。”
三个人埋头吃饭。
过了一会儿,蒋父突然说:“明天让明辉去给你买票,买卧铺。”
“谢谢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