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盒饭小说 > 其他小说 > 将军家的小红娘 > 第14章 进言献计

第14章 进言献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许良缘在府中休养了数日,出门那日,已是腊八。

    她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见街上乞讨的流民比上月见到的还要多。

    “姐姐,姐姐,给口吃的吧!我已经两天没吃饭了。”一个五六岁的女孩,正轻轻拉着许良缘的衣裙,行讨。

    许良缘瞧着女孩身着破烂不堪的单薄衣裳,脚上穿着一双不合脚的破洞布鞋,瘦弱单薄的身体正被冻的瑟瑟发抖。

    “仲春,把我披风拿来。”仲春闻言,把手中披风递给了她。

    许良缘把披风给她披上,又拿了二十两银子给她。

    小女孩儿接过银子,震惊不已,她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银子。紧紧捂在怀中,“谢谢姐姐,谢谢姐姐,谢谢。”说完便转身跑来。

    许良缘看着她瘦小的背影,心生怜悯,“仲春,你有没有发觉,京中乞丐流民越来越多了?”

    “是啊!小姐,比上个月多了不少呢!奴婢昨日听暮冬说,她去西街买东西,也见着不少流离失所之人在沿街乞讨。不过却被官兵给赶至一旁。”

    “小姐,救救我们吧!给点银子吧!”

    “小姐,我已经几天没吃饭了,给点吧!”

    “小姐,给点吧!”

    许良缘与仲春还未反应过来,就被突然冲出来的几名乞丐拦住了去路。许良缘哪里见过这阵仗,有些发怵。仲春与芷云将她护在身后,谁知乞讨之人越来越多,二人快要拦不住。

    骤然,许良缘被推搡间,一时不察,往后退去,却被一人搂住怀中。

    “放肆,永安郡主岂是你等能惊扰的!退下。”

    “元辰?”许良缘略显诧异,他怎么会在这?

    “若不想去官府,就给我退下。”元辰厉声呵斥,众人看着他不怒自威的模样,手持长剑,有些忌惮。只得匆忙逃窜。

    “你没事吧?”

    “没事,今日多谢你。”许良缘从他怀中抽出,同他道了谢,转而看向仲春,“仲春,去府里拿银子,让管家在京中买米,买些棉服,在国公府门前施粥发衣,告知流民去领,快去。”仲春领命,小跑离去。

    “芷云,你附耳过来。”许良缘在她耳边低语几句,芷云躬身行了一礼,也匆忙离去。

    “没用的,京中流民越来越多,你救济得了上十人,救济不了上百人,乃至上千人。”

    许良缘瞧着他一脸冷峻的模样,并未接过他所说之话,而后上了马车,往宫中方向走去。

    “启禀皇上,永安郡主求见。”

    小安子的话,让正在桌案上批阅奏折的司马靖抬起头来。

    “快宣。”

    “舅舅。”许良缘进了南书房。

    “缘儿来啦?曹淳,上茶。”

    须臾,二人坐下,喝着茶。

    “舅舅,近日,京中出现了很多流民,在各街乞讨,你可知晓?”

    “嗯!庆阳出了洪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纷纷来了京都,朝中大臣已据表上奏,我已让水部官员孙鹤仁,及河道总督李江舟前去庆阳赈灾。”

    “他们何时去的?”

    “去了已有半月,京中流民,我已让禹儿妥善安置。”

    许良缘心有疑惑,司马靖让司马禹妥善安置流民,为何京中流民还会沿街乞讨呢?

    “舅舅,按理说我一女子,朝中之事不该多嘴。可今日我在东大街,发现流民比上月增加不少,还被拦住,讨要银钱。是否接管赈灾的官员有失职之疑?”

    司马靖一听,眉头紧锁,陷入沉思,须臾,他问道,“缘儿,那你我权当闲话家常,你可有良策?”

    “舅舅,那我便直说。你可以考量考量。其一,赈灾之人。另派他人前去,最好是皇子。其二,彻查贪官污吏,及科举制度。”

    “赈灾与科举有何干系?说说你的见解。”

    “舅舅,赈灾之人定要派你信得过的皇子,这样便不会担忧他被人收买,与他人同流合污,白花花的银子也不会打水漂,又能彰显天家恩德。”

    司马靖听着她娓娓道来,并未打断。

    许良缘喝了口茶水,又道,“舅舅,你听过一句话没?天高皇帝远,你拨十万两银子赈灾,若是官员只拿出五万两,后面接手的又揣一万两进自己口袋。那…赈灾银两还剩多少?官官相护便是这个理。古往今来,科举制度也有弊端,有考生向考官及上头的行贿,让没钱行贿的人名落孙山,那朝廷便损失了许多才德兼备之人。”

    许良缘的一番话,让司马靖醍醐灌顶,这些话,从未有人同自己说过。他知晓官场黑暗,许多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长此以往,就如方才所说,损失德才兼备之人,那大周,岂不危矣。

    “缘儿所言极是,那你…可有推荐人选?你几位表哥,你看好谁?”

    许良缘会心一笑,“舅舅,你都已立太子了,我当然看好禹表哥。京中就由他坐镇,安置流民。至于派谁前往赈灾,那是舅舅该考虑的事情了。凝儿愚钝,只想的到这些。”

    司马靖听后,开怀大笑,“哈哈哈哈!缘儿若是愚钝,那便没有伶俐之人了。好,舅舅知道了。”

    “还有一事,舅舅,我已让人在国公府及良缘阁搭了粥棚施粥,你赏赐我的银钱若是用完了,你得…嘿嘿…补给我!”

    瞧着她一脸精明之样,司马靖再次笑出了声,“哈哈哈哈!行,舅舅补给你。”

    许良缘没坐多久,要紧之事说完,便出了宫门。

    良缘阁门口旁,已架起粥棚,栖月与朱颜正在布粥。许良缘掀开帘子,瞧着排得有些长的队伍,有些唏嘘。让车夫回国公府。

    镇国公府门前,也设好粥棚,管家与仲春正在发衣,布粥,许良缘下了马车,走至棚内,拿起勺子,给面前之人舀了一碗。

    “谢谢。”

    许良缘同他对视了一眼,发觉他的双眸竟是碧瞳,高挑的鼻梁,浓密的睫毛。只是身上的衣裳太过单薄

    “孟夏,给他一件棉服,吃了不够,再来。”一阵温柔的声音传来,那人接过后,点了点头。一瘸一拐的缓缓离去。走至不远处,回头望着还在施粥之人,心里升起一丝暖意。

    孟夏道,“郡主,奴婢们来吧!”

    “无事,你去看看,还有多少人,管家,煮的粥可够?不够让厨房多煮点。”

    “是。”

    二人应声退下,许良缘瞧着他们接到衣裳与食物,脸上露出的欣喜模样,道着感激之话,她第一次觉得,有钱能帮到弱小是这么有意义的事。

    南书房,司马靖让人传来几位皇子。

    “禹儿,京中流民一事,进展如何?”

    司马禹躬身道,“回父皇,流民一事,我已让下属及京兆府尹同去安置。”

    “那为何京中流民不减反增?还在京中各街行讨?”

    司马禹听闻诧异不止,他明明三令五申的跟下边儿的人强调过,务必好好安置流民,如今怎么传到父皇耳中了?

    “你近日在忙什么?朕交给你的事办成如此模样。”

    “回父皇,儿臣知错,儿臣近日在查一桩旧案,所托非人是儿臣的错,还请父皇降罪。”说罢,便跪了下来。

    司马靖打量了他两侧站着的司马泽与司马尧,语气威严问道,“你们呢?又在做什么?京都城里,天子脚下,发生如此大事,为何不来禀朕?难道是想替太子遮掩吗?”

    二人闻言,已纷纷跪了下来,“父皇,儿臣不敢。”

    须臾,司马靖才道“起来吧。”

    “禹儿,朕命你亲自去办流民一事,你乃大周太子,定要妥善安置流民,不可驱逐,方能彰显我天朝恩德。”

    司马禹拱手弯腰,“是,儿臣遵旨,定不负父皇厚望。”

    司马靖又看了一眼司马泽,“泽儿,朕命你即刻启程,去往庆阳赈灾,朕会下道旨意,让已前往的官员听你调令,你给朕查清楚,此次赈灾是否有人官官相护,中饱私囊。若证据确凿,依法严查。”

    司马泽微微颔首,“儿臣领命。”

    “尧儿,年后便是一年一度的春闱,朕命你与礼部主理此事。若有官员收受考生贿赂之举,一律严办。”

    司马尧颔首,“儿臣领命。”

    司马靖轻叹了口气,“年下事多,外加你们皇祖母千秋之喜,除了泽儿要离京赈灾,禹儿跟尧儿要多费些心。”

    “儿臣定不负所托。”几人异口同声的答道。

    司马泽接了圣旨,简单收拾了行囊,便带领人马出了京城。

    司马禹去了京兆府,怒斥了沈疾风一通,而后亲自带着人去了南城,命人在那里修葺流民安置之所。他听闻国公府与良缘阁已施粥发衣,心下对这表妹多了几分看重,要知道,以往她从不会做出此举的。

    沈疾风被司马禹当着众多下属的面,训斥一通,此举让他颜面无存,可碍于太子的身份,也只得忍气吞声,将账记在心头。

    接连几日,国公府与良缘阁每日都在布粥,司马禹也命人在东西南北各街,设了粥棚。一时间,京中百姓对这永安郡主称赞有加,当然,也有夸赞司马禹的。

    梁府,梁芸香与卫婉欣听闻此事,对梁缘恨意更甚,骂她不过是个想出风头的贱人。可转念一想,她能做,别人也能做。于是乎,背着梁瑞鸿与卫中阳,同白氏与梁潇兰商议一番,翌日也在各家门前设了粥棚。

    “郡主,今日流民似乎少了不少。”仲春的提醒,让许良缘回过神来。

    “许是禹表哥已安置好了流民!”如此也好,只要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便不会四处飘零。

    “永安郡主,谢谢你施粥,发衣,真是救了我们呀!谢谢你。”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伯步履蹒跚的走至许良缘跟前,欲向她下跪。

    “芷云,快扶住。”许良缘内心触动,赶紧命人把他搀扶住。

    “老伯,不用客气,能帮到你们,我也很高兴,若是衣裳和食物不够,尽管跟我们说。”

    一旁的许多人闻言,也凑近了些,其中一个中年妇女道,“永安郡主真是菩萨心肠啊!给我们的衣裳真是暖和。”说着拉了拉衣角,“粥也是没话说,大米不知放了多少,一碗都是浓稠黏腻的,吃了,饱腹得很啊!”

    “是啊!可不像那梁府与卫府。”一旁的另一妇人说道。

    许良缘听着她们一言一语,略显疑惑,“哦?她们怎么了?”

    另一妇人面带激动,“郡主,您有所不知,她们两家也设了粥棚,在府门前施粥发衣。我今早和我的同乡去领,那粥里才几粒米,清得能照清人脸,而且底下还沉着有沙子。那衣裳拿着轻飘飘的,有人不小心撕破,里面竟是芦花。你说说…这…哎…我们是逃难来的,村里的男人,死的死,伤的伤,家也没有了。我们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还好遇到永安郡主如此菩萨心肠…呜呜呜,不然…我们可怎么活啊!”

    许良缘瞧着众人皆被她感染,哽咽抽泣起来。

    “各位,不要放弃,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不是吗?而且,朝廷已派皇子接管此事,相信很快,你们便能重回自己的家乡了。”

    众人听许良缘如此说,心下才宽慰许多,又同她说了一遍又一遍感激的话,才各自端了粥离去。

    几日后,司马禹命人修葺的流民所已全部完工,他让人领着人住了进来。除发放粮食,衣物,被褥外,还让大夫给她们诊治。流民们对这个大周的太子感激涕零,叩拜跪谢。

    元辰身在军营,忙碌之余,收到了江沐带回来的消息。原本严肃的面容瞬间被一抹难以掩饰的笑容点亮:“她竟然真的做到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们有了安身之处。”喃喃自语后,心里暗道,她与一般女子不同,毫不顾忌身份地位,亲自去施粥。想起她,元辰的心就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腊月二十。经过努力,所有的流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庆阳的水患仍在持续,看来今年,只能留在京城过年了。许良缘原本打算派人拆除府门口和良缘阁的粥棚,然而念头一转,她决定还是保留下来。只是吩咐手下人每逢初一十五,向京城里的乞丐们施舍米粥。

    近日,元辰一直忙于公务,再加上临近年末,军营的杂事更是堆积如山。等他处理完手头的事务时,整个京都城内都充满了对永安郡主此次善行的赞誉之声。听到这些赞扬,元辰的嘴角微微上扬,心情格外舒畅。站在一旁的江沐和江城目睹这一切,不禁惊愕万分。要知道,这位威武的大将军平日里,只有在面对沈如烟时才会流露几分柔和的笑意。而如今,只要遇上永安郡主,也是这般模样。

    梁瑞鸿听闻白氏母女的作为,大为愤怒,训斥了二人愚蠢后,便去往国公府,谁知却吃了闭门羹。正欲离去,却见卫中阳满脸愤恨的走来,不成想也被家丁拒之门外。二人面面相觑,一同相邀去了醉香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