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完璧宴
“孙常侍,今晚的宴会的酒监是谁。”
太初帝目视前方,头戴九寸通天冠,他双臂平举着,任由太监在身上整理,大红色的龙袍长长的托在地上,皇袍上九条金龙,栩栩如生。
孙常侍跪在地上,用双手不断拭去皇袍上的褶皱。“报陛下,光禄寺那边传来的消息,今晚由温玄温司马担任酒监。”
“这‘礼天之璧’本就是因为温玄失而复得的,让他担任‘完璧宴’的酒监是最合适不过了,光禄寺也算是明理了。”
“即使光禄寺不安排,温司马应该也会主动请缨的,毕竟回建康的这几月,温司马还是挺闲的。”
“哦,说给朕听一下,为何。”
“陛下还不知道,丞相给温司马下了禁足令,他不能离开这建康城中。”
“有这事,同是三公,丞相还能给温玄下禁足令?”
“温司马毕竟是平民出身,这建康城里的根基自然是比不过司马家的,这其次,陛下将杂事交由丞相处理,丞相还是借了陛下的龙势。”
“朕还是喜欢你这个奴才。”太初帝龙颜大悦,“朝中也就只有你能让我高兴一下了,温玄的家世确实差了许多,若不是如此,怕是朕都要学习汉献帝禅让先文帝了。”
孙常侍听到太初帝的话,脸上满是惊恐,匍匐在地上,不住的磕着头:“陛下,您是真龙天子,掌管人世是上天给陛下的,他人岂能夺您的气运。”
“现在只有朕和你主仆二人,有些话,不必惶恐,朕就是运气好,要不是明宗皇帝遇刺,膝下又无子嗣,又怎么会轮到朕这个会稽王即位。有时候朕都羡慕温玄的才能。”
大司马温玄,建康城武官第一,但温玄出身贫寒,在九品中正制的魏国,官场上大多是高门大族垄断的,所以温玄直到不惑之年才入仕。
任镇江知府一年,就以雷霆之势剿灭东吴残党,要知道,镇江换了五任知府,都对东吴的残党束手无策。
明宗五年,蜀地谯氏叛乱,温玄以文官的身份请缨入武,用时三月就平定蜀地叛乱,刘劳之车裂后,明宗旋即将温玄调入北府兵中任指挥使,随后温玄四处平定叛乱,和丞相司马元显并称魏国双壁。
“明宗真是会识人之术,杀了一个刘劳之,立马就找到温玄这样的人。”太初皇帝长长叹了一口气,作为明宗的弟弟,也是继任者,他一直生活在明宗的阴影下,就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当一个甩手掌柜,将一切政务交给明宗的那些老臣。
孙常侍眼珠子一转,他知道皇帝的心思,“陛下,明宗皇帝有一样不及陛下您,即使他有多英明也都是无用的。”
“哦。”太初帝龙眉一抬,来了兴趣,“倒是说说,是什么。”
“明宗皇帝的命短,远远不及陛下,陛下乃万岁之体。”
“妄议先帝,这可是诛九族的罪名。”太初帝喝斥道。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孙常侍扇了自己两巴掌。
太初帝面色缓和,似乎无事发生:“在外面就不要乱说了。”
“谢陛下,陛下转一下身,后面还差一点。””
太初帝缓缓转过身来,“对了,禧妃那边说了没有。”
“奴才已经将陛下的旨意传过去了,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你怎么也学会朝堂上那群大臣的这套了。”太初帝的眉头微蹙。
“陛下恕罪,老奴触犯龙颜了,只是禧妃说身体抱恙,老奴已经叫华太医过去看了。”
“哼,恐怕又是为了孙循那件事情和朕置气。”太初帝看着脚下的孙常侍。
“这司马楚之十二岁就入太极殿担任宿卫,也算是朕看着长大的,朕孙循竟然将司马楚之的手给废了,禁军的侯统领和朕说过,楚之的枪术造诣天下无双,如今怕是很难在枪术上再有精进了,孙循即使是禧妃的堂弟也不能免受处罚。”
“奴才理解陛下的苦衷。”
“算了,不来也罢,通知淑妃,让她今晚陪同朕。”
“是,陛下,奴才知道了。”孙常侍跪着头缓缓后退,“陛下,龙袍已经整理好了,是否要去准备大辇。”
太初帝摆了摆手,“让那群大臣等着吧,朕可没有心情见到他们。”
……
“温司马,这是今晚‘完璧宴’的行程册,您是今晚的酒监,过目一下。”光禄寺卿柳彦直将一封书册递给温玄,洁白的册封上写着几个烫金的大字——完璧宴。
李裕,元嗣,霍不见三人,默默站在温玄背后。
放眼望去,中间铺着看上去就无比沉重的羊绒地毯,地毯左右两边分列着席位,温玄坐在右边第一的席位上,而对面左边第一的席位还空空如也。
两排席位中间有阶梯不断向上延伸着,从下到上,正好九级,最高一级的阶梯上有就是席位——这是皇帝和皇后的位置,魏国并没有立后,所以皇帝一般会携带嫔妃来。
高下尊卑,本就是礼制所在,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
“五皇子,你的位置可不在我这里,今天你是位置要比我高。”温玄指了指阶梯上,在主席下面还摆放着一张客席。“你是客人,那才是你的位置。李裕,你和不见,就坐在我这里吧。”
“好,”元嗣点了点头,玉般的面庞顺着温玄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等陛下来了,再上去。”
温玄低头平静的翻弄着手中的名册,温玄见过很多胡人,但没有一个像元嗣这样的:这孩子难怪在北齐不受宠。
不过温玄心中还是有些疑惑,这样儒弱的孩子真的会提剑冲着一个巨人而去吗?
“丞相到!”
席外,一道声音传来。
光禄寺卿柳彦直站起身来,“温司马,您先看着,丞相到了,我去迎接。”
“好。”温玄手指沾了沾口水,“你把教乐坊的人给我喊来一下,我想加一首曲子。”
柳彦直愣了一下,宫中的筵席都会安排大臣来担任酒监,但也只是挂个名,筵席的一切流程,还是由光禄寺安排,像温玄今日这样主动安排的,虽然有,不过也是很少。
“额,好的,温司马,我这就叫来。”
没过一会儿,温玄的对面,一位身穿墨绿色刻丝大氅的老人落下座来,眼中不屑地瞥了一眼李裕他们这边。
这位老人李裕并没有见过,但是跟在他身后,穿着宝蓝色锦衣的人李裕倒是熟悉——司马楚之,那日在演武场上见过,少年的右手上还包着厚厚的丝巾。
“他是?”李裕压下头来问一旁的元嗣。
温玄听到了李裕的询问,“这就是我大魏的柱国之氏,司马氏如今的家主,丞相,晋王,司马元显。”
司马氏在魏国的知名度仅次于皇室曹家,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曹与司马共天下。”,从魏国开国君主武帝开始,司马家一直辅佐着曹魏,在灭蜀汉,东吴的过程中也是能人辈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李裕虽然自小在市井之中,还是不少听过市井之人对司马氏的夸赞。
“温司马,今天来的这么早。”司马元显兴致勃勃的说道。
温玄不动声色的说道:“多亏丞相,国泰民安,大司马府中也是无事,还不如早来宫中坐坐,今天我可是酒监,定要让丞相,不醉不归。”
“哼,好,那就希望如温司马所言。”
司马元显对温玄不救自己儿子一事耿耿于怀,结果侯序还告诉他温玄竟然救来一个平民,如果之前两人之间只是权力斗争,属于暗中较量,那么这一件事情,无疑将恩怨摆上了明面。
要知道,他司马元显,晚来才得这么一个儿子,对这个唯一的儿子的重视,可见一斑,从小他就将司马楚之送入宫中,就是希望能够继承他的衣钵,司马楚之也是天姿尽显,被南朝枪术无双的禁军统领侯序收为徒弟。
“镇北将军刘道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