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烤红薯的准备
由于昨夜胡思乱想到大半夜才睡着,早上刘海洋醒来时已八点多,妻子已经上班走了。锅里还留着带着余温的稀饭和馒头,那是妻子做的早餐。
刘海洋一边啃着馒头就着咸菜一边规划自己今天的任务。既然决定卖烤红薯,便要雷厉风行的做好准备工作。
吃过饭他便在购物网上看好了一个烤炉,下单付款之后等着卖家发物流过来。然后在同城网找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和卖家谈好下午去看车。
下午坐公交去卖家那里,卖三轮车的是一个卖水果的小伙子,觉得生意不好做便转让三轮车准备进厂打螺丝去。
三轮车的成色还不错,刘海洋和小伙子一番讨价还价后以一千二百的价格成交,还免费赠送了一个大遮阳伞和一个录音循环播放的小喇叭。
下午骑着三轮车回去的时候刘海洋一路打听找到一个做木托盘的小木材加工厂,以三毛钱一斤的价格买了两大袋木材的边角料。这种小木块结实、耐烧又不占地方,是烤红薯的最好燃料。
剩下的就是去批发市场看看红薯玉米的行情,然后等着两天之后炉子到货了。
“叮铃铃……叮铃铃……”凌晨两点刘海洋订的闹钟响了。他马上起床洗漱一番准备去农产品批发市场看看行情。
“起来那么早干嘛?”李晓慧被他吵醒了睡眼朦胧的问。
“我听菜市场卖菜的老乡说批发蔬菜要早点去,价格便宜质量还好。”刘海洋轻声说。
“你继续睡吧,明天还上班呢。吵到你了,下次我不定闹钟了,以免影响你休息。”对于吵醒睡得正香的妻子刘海洋有些愧疚。
轻轻的关上房门刘海洋便骑着三轮车往十多公里外的批发市场赶去。
凌晨的街道空无一人,只有一盏盏路灯排列着整齐的队伍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虽然还没到冬季,但北风呼啸的吹着,冻得刘海洋瑟瑟发抖。他将褂子的拉链拉到最顶端也抵御不了寒风。还是小看了这深秋夜晚的温度了,刘海洋暗自提醒自己下次半夜出来要穿一件棉袄。
骑行四十多分钟终于来到批发市场。这里是与街道完全不同的一番场景。
这里此刻灯火通明,市场门口几个卖早餐的摊贩已经在卖早餐了。市场里边一辆辆三轮车来回穿梭,将偌大的市场堵的满满当当。
批发蔬菜的人们大多都是各个街道菜市场卖菜的商贩。他们大多穿着军大衣,在一个个摊位面前买好各种不同的蔬菜提到停在旁边的三轮车上。
批发商们将自己的蔬菜简单地码放在地面或直接就在摊位边的货车上售卖。
一个个摊位面前,都挤满了买卖双方。来批发蔬菜的人询问着价格与批发商讨价还价的声音让市场变得喧嚣无比。
刘海洋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他们这些平凡的人们只有付出艰辛才能维持生活。
平时在菜市场看到那些卖菜的商贩觉得他们很轻松,利润也高。殊不知他们在众人安然入眠的时候便开始劳动,有时冒着寒风、冒着大雨也依然要每天凌晨奔波操劳。
还有那些卖早餐的,每天起的更早,也是要辛苦操劳。
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辛酸。这些平凡的人们的生活,大概就是忙着为了二两碎银奔波,即使吃再多的苦,也咬牙挺住;受再多的累,都默默承受。
若不是为了生活,谁愿意遭这份罪?这大概才是底层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刘海洋来到一个批发红薯的摊位面前,用大花镂空塑料袋装的,和用纸箱子装的红薯在摊位旁边码了一大堆,旁边一辆大卡车上也装的满满当当。
“老板,这红薯怎么卖?”刘海洋问。
“网装的五毛,纸箱里的六毛。”老板热情的回答。
“有什么不一样吗?我是卖烤红薯的,选哪种好?”刘海洋递上一根烟向老板请教。
“其实品质都一样,不过你卖烤红薯的最好还是要纸箱装的,大小匀称些。”老板接过烟回答。
刘海洋打开一个袋子看了看,里边的红薯确实大小不一很不匀称。又打开一个纸箱看了看,里面的红薯虽然也有大有小,但比袋装的匀称多了。
还没开始出摊,不知道销量怎么样,刘海洋不敢批发太多,批发了三箱一百多块钱的红薯搬到三轮车上。
然后是几个批发水果玉米的摊位询问价格,最后在一个看起来面色和善的老板那里批发了大半麻袋玉米,两元一斤,平均一个成本一块多,烤好之后卖四块钱一个也是一多半的利润。
东西都购买好之后刘海洋便骑着三轮车载着自己的货物满载而归。
回到家已经将近五点多了,天色已经微微发亮。本想再睡个回笼觉,但此刻却没有一点睡意,又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妻子。
刘海洋索性将进的货物轻手轻脚的搬下车放在门口,拿出在批发市场捡的几个塑料筐子整理货物。
他先将大半袋玉米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在塑料筐里数数有多少个,并拿出自己的小账本记录下来。
这次批发了六十斤玉米花费一百一十元,数了数有八十二个。他盘算着别人卖五元一个,自己便宜点,卖四元一个,这些玉米卖完能赚两百二十元。
然后又将装红薯的纸箱打开,用塑料筐将大小不一的红薯挑选出来分好类。
做完这一切后已经六点多了,他在煤气灶上把昨天下午买的馒头再加热好的时候李晓慧已经起床了。
夫妻俩喝点白开水,吃着馒头就着咸菜吃着早餐。
“哎,你看你搞这一堆东西在门口,等下电车都推不出去。”李晓慧一边吃馒头一边抱怨着。
“我等会把它们挪开,放在家里。”刘海洋忙笑着回答。
“出租屋就这么小,往哪里放?反正你等下把屋子收拾好,别搞得下不去脚。让你上班你不干,非要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看见就烦!”李晓慧依然抱怨着。
“嗯,等会我会收拾好的,明天炉子到了我先烤一点给你吃,以后你可以实现红薯和玉米自由了。”刘海洋觍着脸笑着说。
“我才不稀罕,不知道能挣几个钱,搞得烦死了!我上班去了,你慢慢收拾吧。”李晓慧吃完馒头艰难的把电车推出去上班走了。
刘海洋苦笑着摇了摇头收拾好碗筷。他把床下整理干净,把红薯和玉米一箱一箱的塞到床底下,塞不下的就整齐的码在床头的衣柜旁边。
没办法,条件有限只能这样了,小小的出租屋虽然塞得满满当当但不至于凌乱不堪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收拾完房间后他想到还要去买一点食品袋和电子秤便又风风火火的骑着电车出门了。
在辅材市场挑选好一个电子秤准备付钱的时候老板神秘兮兮的小声问:兄弟,要不要加三十块钱我给你设置一下,教你怎么调称?
“还可以调称?”刘海洋有些惊讶。
“当然可以了,其实很多做生意的都调一下称,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我这里可以教你怎么调成九两称、八两称,总之想调多少都行。到时候你八九两的东西当成一斤卖,岂不是能多赚点钱,而且也不怕查,随时可以调成足斤称。”老板滔滔不绝的说。
“还是算了吧,我不用调称。”刘海洋不假思索的回答。
他可不想当一个人们口中所谓的奸商。算一下自己的利润其实挺高的,一斤红薯批发价六毛,烤好了卖五元,就算折一点水分也有五六倍的利润,他已经很满足了,没必要在电子秤上做手脚,搞得自己也提心吊胆的。
“那些批发市场的人们会不会调称?”刘海洋忽然想到自己以后要时常去批发货物,自己不当奸商,但也不能让奸商坑了!他急忙问老板。
老板诡异的笑着说:“这个不好说,有的调,有的不调,有的是看人调。”
“哦!”刘海洋暗自思索,看来以后去进货要多注意点,最好先自己站称上看重量准确不准确。
“以后需要了过来啊,就三十块钱,调一下一天就赚回来了。”见刘海洋往外走,老板热情的交待着。
刘海洋没有理会老板,买完电子秤又去买了几包装红薯的方便袋和叉玉米的一次性筷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明天烤红薯炉一到他就可以开始他的烤红薯生涯了!
这次是全职摆摊,无论再苦再累一定要好好干,给老婆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